[摘要]面對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困難,縣級黨校要打破思想的桎梏,走出認識的誤區,破除制約的瓶頸,切實揚長板、補短板,要進一步提升站位,精準定位,宣講政策,闡釋理論,培訓干部,在教學、科研、智庫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縣級黨校;脫貧攻堅;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曾濤(1986-),男,漢族,河南固始人,中共晴隆縣委黨校,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黨史黨建。
[中圖分類號] D261.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2-0060-02
黨校是黨委的重要工作部門,是體現黨和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斗中有其特殊的作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為此,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把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作為地方“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黨校也必須緊跟黨委政府步調,把重心轉移到脫貧攻堅工作上來,切實打好、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黨校應該關注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也要有信心解決這個重大課題。縣級黨校離脫貧攻堅主戰場最近,對群眾的冷暖訴求感受最直觀,同時,脫貧攻堅工程也為黨校提供了發展的平臺,縣級黨校可以借助這個平臺,發揮自身的優勢,成就自身的事業,在脫貧攻堅的奮斗中去發展壯大。
一、發揮自身優勢,突出黨校的功能定位
在脫貧攻堅中,黨校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凸顯功能定位,以提升干部素質為抓手,以分析研判縣情為突破,以提供決策參考為重點,全面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一是注重發揮培訓優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縣級黨校要通過舉辦各種主體班、專題研討班、專題講座等形式,大力開展黨員示范戶、農村致富帶頭人的專題培訓,宣講扶貧政策,提高他們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造就一支身處脫貧一線、甘于默默奉獻的“領頭羊”隊伍;二是注重發揮智庫優勢。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貧困原因,不同的縣貧困程度也不同。因此,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選擇的方法和路徑也不同,縣級黨校要聚焦脫貧攻堅,主動作為,提前調查研究,為黨委政府當好參謀助手,積極提出有價值的對策建議;三是注重發揮資源優勢。結合貧困人口狀況、產業基礎、自然稟賦、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基本情況,以協商確定的重點項目為抓手,利用黨校聯系廣泛的資源優勢,積極幫助牽線搭橋、協調落實,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
二、破除制約瓶頸,解決黨校的現實問題
縣級黨校是整個黨校系統的基礎,其工作前沿性、與人民群眾聯系的緊密性和任務的艱巨性,決定了它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時,縣級黨校起點低、規模小、地方經濟條件受限,在脫貧攻堅現實工作中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因此,必須努力破除瓶頸,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一是破除學員工學矛盾的瓶頸。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干部是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者、執行者,平時工作忙、任務重,普遍認為只要全力以赴抓脫貧攻堅工作,不參加學習培訓也沒關系。其實這是思想認識不到位的表現,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培訓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因此,要破除這個瓶頸,就必須從強化學員管理、加強制度建設入手,切實做到動真碰硬、敢管敢嚴,有效增強學習培訓的規范化和制度化;二是破除師資力量不足的瓶頸。由于縣級黨校師資儲備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脫貧攻堅這項艱巨的任務面前,更是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必須在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師資水平、創新師資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利用好縣內外一切資源,補齊這一短板。可以將部分理論水平高和實踐經驗豐富的縣領導、鄉鎮黨委書記、科局“一把手”及業務骨干選聘為黨校教師,將省、州專家教授特聘為顧問,除了開展專題講座,還指導黨校現有師資開展課題研究,幫助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養,為脫貧攻堅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破除理論轉化為實踐的瓶頸。對基層干部而言,學習理論很枯燥、也很乏味,要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運用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必須要求學員帶著問題學,帶著思考學,帶著責任學,樹立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事在人為的信心,將所學所悟運用到工作中,切實履行崗位職責,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確保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獲得看得見的實惠。
三、著力開拓創新,提升黨校的教學質量
黨校工作必須與時俱進,緊扣時代脈搏,緊盯發展需要,在培訓方向、內容、形式等方面積極創新,努力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培訓實效。一是工作統籌上要創新。黨校要主動出擊、靠前摸底,及時與組織部、扶貧辦、農業局、民政局等培訓任務較多的單位對接,在收集了解近期上級下達的培訓通知后,將對象相同、內容相近的培訓任務進行整合,切實抓好統籌結合,避免多頭調訓、重復參訓的現象發生,真正給基層干部騰出更多時間深入脫貧攻堅一線;二是課程設置上要創新。嚴格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的規定,強化黨的理論教育、黨性教育、黨章黨規黨紀教育,保證不少于總課時的20%。同時,針對培訓對象不同崗位、不同經歷、不同職責的現實,課程設置既要考慮政策解讀的通俗化,又要考慮業務技能的操作性,還要考慮培訓內容的實用性,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不斷提高干部解決實際問題、加快產業發展的能力;三是培訓形式上要創新。集中封閉式培訓和純理論培訓并不能激發基層干部的學習熱情,因此要積極創新培訓形式,廣泛運用研討式、案例式、體驗式、情景模擬式教學和現場教學。把學員帶到產業基地、縣內外發展較好的地方實地觀摩,以看促學、以看促思。把政策解讀培訓變換成“答記者問”的形式,讓學員提出自己關心、關注的問題,授課教師再根據大家的提問逐一解答,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培養三支隊伍,匯聚脫貧的攻堅力量
黨校要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積極作用,落腳點必須放在教育培養“人”這個決定因素上,只有把黨員、干部、村干部隊伍教育培養好,才能匯聚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一是培養基層干部隊伍。脫貧攻堅,重點在干,關鍵在人。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干部深處一線,直接面對老百姓,既是政策的執行者、宣傳者,又是產業發展的組織者,必須做到執行政策不走樣、聯系群眾無距離、發展產業有成效,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的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干部怎么發動、教育、培訓群眾,怎么帶領群眾干、帶著群眾做顯得非常關鍵,直接決定扶貧工作的成敗。因此,黨校要把干部教育培養工作抓緊抓實,作為首要任務和重點,切實在政策解讀、黨建知識、項目資金申報、信訪維穩、產業發展等方面精心安排、講深講透,確保干部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以致用;二是培養村組干部隊伍。脫貧攻堅是一場大戰役,不能單兵種作戰,必須多兵種合圍,才能徹底戰勝貧困。村干部雖然是群眾自行選舉產生,整體素質也參差不齊,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戰略力量,必須加大培養、加強建設,使之成為開展“農民大教育”的先鋒隊、成為帶動廣大黨員群眾的“領頭雁”、成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黨校每年必須對村干部開展1—2期培訓,尤其是在換屆后,一定要及時對村干部進行普訓,確保新當選的同志盡快熟悉政策、掌握工作方法,更好的開展農村工作,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各項任務;三是培養黨員示范戶隊伍。通過教育培訓,引導黨員尤其是農村黨員積極參加各種經濟組織,或者帶頭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黨建+產業”、“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等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激發黨員干事創業的熱情,實現黨員帶頭發展產業、主動提供就業崗位、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目標。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縣級黨校,條件較差,事務繁雜,經費和人手都非常緊張,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任重而道遠。面對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困難,必須要打破思想的桎梏,走出認識的誤區,破除制約的瓶頸,切實揚長板、補短板,把脫貧攻堅的責任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唯有如此才能開創工作新局面,為黨的事業作出更大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