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心智的發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作為發展學生心智的核心手段之一,閱讀教學需要復雜心智活動的主動參與。本研究立足《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以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心智技能為目標,探討了發展學生心智技能的若干路徑。針對特定的心智技能,本研究闡述了一句話思維、之最思維和仿身思維等培養路徑對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發展學生心智技能的現實意義。在閱讀教學中,了解和掌握學生心智技能培養的路徑,對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發展其心智技能具有一石二鳥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心智技能;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071
一、引言
在外語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針對教科書中經過教材編者優化和設計的篇章而開展的精讀或泛讀教學。在閱讀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效果受其心智技能的影響,是由讀者感知、思維、推理、評價、判斷、想象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活動構成。英國語言學家John Munby在其《交際法大綱》中,將閱讀技能分為100項閱讀微技能(microskills),可視作促進學生心智發展的技能評價指標。尤其在素養為本的英語新課程理念之下,閱讀被視作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語言素養的主渠道,這與促進學生心智品質的內涵是一致的。本文以牛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為例(下簡稱《高中英語》),對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心智技能的培養路徑做闡釋與探討。
二、《英語課程標準》對心智技能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2003:30,下簡稱《課標》)對閱讀中學生心智技能教學的目標和基本要求做了如下描述:包括略讀、尋讀、預測下文、理解大意、分清文章的事實和觀點、猜測詞義、推理判斷、了解重點細節、理解文章結構、圖表信息、指代關系、邏輯關系、作者意圖以及評價閱讀內容等技能。
依據《英語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各類描述性指標,并將上述指標要求與當前各類外語水平或技能測試中閱讀理解題型做比較發現,閱讀理解中對學生心智技能的測評主要分散在如下幾種類型的題目中:一是直接性問題,這類問題要求讀者通讀全文,了解文中敘述的重要事實或細節,并快速捕捉到所讀內容的主要觀點和所需要的主要材料;二是理解性問題,要求讀者對文中個別難詞、關鍵詞、詞組或句子做出解釋。解答這類題目需要結合上下文,即通過多種閱讀方法概括出目標詞句的涵義或要點;三是推斷性題目,讀者不能直接從文中找到答案,需要根據上下文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或對整篇文章進行深層理解,有時甚至還需要考慮作者觀點、傾向等因素加以推理,能夠借助閱讀內容的細微之處推理出合理靈活的結論,才能獲得正確答案;四是深度概括題,要求讀者在閱讀和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考慮作品所處時代、作者本人、國內外形勢等因素全面分析作品對文章做出歸納、概括或評價。
可見,閱讀理解中題型的設計與《英語課程標準》所呈現的閱讀技能指標高度吻合。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心智技能的培養對提升學生閱讀水平與心智技能具有一石二鳥的雙重作用。
三、心智技能的培育路徑
1. “一句話”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件事情、一篇文章、一本書、一段歷史的核心思想,便可稱之為一句話思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一句話思維,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概括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達成閱讀教學中理解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結構、領會作者意圖等心智技能指標。
在設計《高中英語》模塊9 Unit 3Reading National Flags, colors and cultures的具體操作時,筆者依據文章篇幅,安排5分鐘的Silent Reading。學生完成自主閱讀活動之后,筆者設計了如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整體上把握該語篇:A. Do you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隨后拋出能夠鍛煉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Can you expr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n a couple of sentences? 借助“一句話思維”活動,即讓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所讀文章的主旨大意,大大促進了學生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體驗的磨練中培養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待有一些學生表述了自己對文章的觀點和看法后,筆者進一步提出如下問題:C. Do you understand your fellows opinions? What inspirations can you get from them? Do you have different views of your own? Can you voice your own opinions?
除了對學生進行文章的主旨大意訓練之外,我們還可以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維度借助“一句話說收獲”等心智技能訓練活動挖掘作者和文本所帶來的精神食糧。我們借助“一句話傳真”既可以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思考、質疑、判斷、比較、選擇,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還可以彌補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普遍較弱這一不足。
2. “之最”思維
一篇課文讀完,應圍繞文章的主題、主旨、句式、詞匯等不同維度評價課文的思想或內容之“最”,對其中的是非、優劣進行鑒別和欣賞。通過這樣的思辨過程,我們才能達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境界。師生立足特定視角下評價閱讀文本之“最”是培養閱讀心智技能的途徑之一。之“最”思維理念可以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了解重點細節、理解指代關系、理解邏輯關系等閱讀心智技能水平。
“之最”思維是一種“元思維”,即包含讀者對自己“之最”思維的思維,這種思維包括兩種形式的思維過程:一是橫向思維,當師生就閱讀文本的某一維度提出“之最”問題時,這里首先隱含著橫向的思維。因為“之最”思維是立足若干個可能是“之最”的候選條件,這需要讀者利用已知的知識信息選擇自己認為的“之最”的“備選項”的過程;二是縱向思維,當教師就閱讀文本確定了某一個維度的“之最”問題的答案時,表現出的已經是自己的思維的結果或思維的物化了。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思考。綜上所述,閱讀中的“之最”思維是通過訓練讀者閱讀微技能的深度和廣度的一種教學方式。endprint
例如,在教學《高中英語》模塊4 Unit 2 Reading板塊The honorable Games這課時,為借助微技能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在泛讀教學的基本任務之后,筆者出示了如下選擇題,并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嘗試回答: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show the best attitudes towards Olympics? A. Olympics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to live side by side in peace. B. The country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could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which serves as a window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C. We are only focusing on the events that Chinese athletes take part in, wishing their success.
通過設計上述的極具思辨性、推理性的閱讀任務,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學生能夠反思所學并就所讀文章的某一主題展開之“最”思維,反饋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不同視角品味文本時,我們不能只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加以轉達,還應該對文本主旨做進一步提煉,或通過語言的變式表達等手段把之“最”思維視為一種“創造性”語言活動。
3. “仿身”思維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生的跨文化知識與語用知識的獲取首先是在閱讀的基礎上以理解和領悟為基礎。而文化的一個突出功能就是同感與移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感同身受”(張賀 2013)。“仿身”思維是指一篇課文讀完,應站在同伴、教師或專家等不同角度挖掘課文豐富內涵的一種思維方式或質疑技能。因此,可以說“仿身”思維理念所倡導的閱讀活動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基于“仿身”思維的文化閱讀可以撫慰心靈、調節心理;滋養靈魂、啟發心智,促人向善。
閱讀教學很容易讓教師囿于文本的范圍內,限于文本的機械訓練之中,不易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揮,教師在讀后階段鞏固文章重點細節時倘若不能發揮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不讓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參與活動,學習效益往往事倍功半。為此,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積極提供讓學生“敞開心扉”的機會,真正讓學生能夠借助語言學習中的目標詞句表達自身的經歷和體會,進而將所讀詞句內化為自己的言語體系中。
四、結束語
在閱讀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心智技能是真正教學生學會“授人以漁”之技藝,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系統化方法和策略體系。關注閱讀教學中的技能訓練,并逐步內化為學生的心智技能,已經引起教師的重視。學生通過閱讀中形成自身心智技能的過程中亦能享受到心智技能在猜詞悟義和語篇理解等言語活動中的快樂。本文僅對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心智技能做了初步的思考與實踐,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把學生心智技能的培養作為英語教學中的價值依歸,并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作者簡介:趙繼光,中學高級教師,學校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現在職攻讀陜西師范大學“學校課程與教學”方向博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①陜西省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710061;②江蘇省連云港市白塔高級中學 22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