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解答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問題,顯然成為了縈繞在西方哲學家們心頭首要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也可以管窺人類對周遭世界認識能力的逐步深化,從象征著人類童年的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提出的“真理之路與意見之路”,到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先天綜合判斷”,都力求完美詮釋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但始終走不出形而上的哲學迷宮。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者,用強勢的“主體及實體原則”回答了這一歷史之謎。他的解決路徑,也為后繼者們提供了人類思想史發展歷程中的瑰寶,成為馬克思哲學偉大變革的支點。立足于黑格爾面臨的康德所懸而未決的問題,從其解決思路談起,進行客觀評價,以及馬克思對此思路的揚棄和發展,理順了黑格爾主客體統一路徑的邏輯線索,同時,此問題的解決也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回響。
[關鍵詞]康德;黑格爾;主客體;統一;哲學
[作者簡介]宮祥龍(1988-),男,漢族,遼寧省東港市人,哈爾濱金融學院,思想政治輔導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及其研究。
[中圖分類號] A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2-0034-02
從古代西方哲學傳統來看,主客體統一的問題是引發一代又一代哲學家們激烈爭辯的焦點。從近代哲學認識論轉向的開始以來,主體與客體總是處于二律背反的狀態之中,笛卡爾為了尋找形而上學的阿基米德支點,在普遍懷疑的基礎上確定了“我思”實體,但無法處理心靈與身體的二元對立,只能取道于上帝,期間經歷了經驗論者們的反對,與唯理論者們的揚棄。到了康德時期,康德用“知性為自然立法”確立了理性批判的現實品格,但他的先天靜態的認識結構也無法解答形而上學既不能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否的屬性,康德的后繼者黑格爾以深厚的歷史感成為了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以一名堅定的可知論者的姿態,提供了主客體統一的路徑,指明了人類的尊嚴與價值的統一和自由與必然的統一的問題。
一、黑格爾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解決思路
(一)康德遺留的基本問題
康德遺留的物自體以及理性認識局限性的的問題,不能解釋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及認識來源,對人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否定。黑格爾認為,主體能夠通過精神分析從而達到對所有事物或世界的內在本質的認識,只不過這個過程極其艱苦漫長,要經歷發展、聯系、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最終達到絕對精神,絕對精神是一切事物和世界的外化。從而解決了康德先天認識模式的靜態結構批判,承認了認識能力的不斷上升,也就是人的主體性不斷高揚,最后走到極致的過程。因此,他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新的“神”——絕對精神,既具有主體能動性,又具有客觀現實性。這也為后繼的哲學家們留下了一種深刻的反思:把人的精神外化為新的神,并且統領一切,這種無限制的主體性張揚是不是最為合理的形態?
這同時也是近代哲學認識論轉向的身心、主客體、人的尊嚴與價值的二元分裂迷思所給出的極致的回答:實體即主體。所有的認識均從概念出發,不斷認識事物背后的本質也就是眾多概念連結而成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整體,最終思想涵蓋了一切本質成為外在世界的內在蘊含,達到了絕對,使一個個概念按照嚴格的等級以絕對精神為終點,進行圓圈式的辯證運動。提出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種解決路徑。解決了近代哲學以來的中心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這里的“思維”,與大家平常理解含義有很大區別,不僅包括人們頭腦中的思維,還包括上文提到的“客觀思想”,“存在”在這里并不是指客觀事物或對象,而是隱藏在事物背后的代表“共相”的本質,在本體論意義上來說,這種同一指的是對象與自己蘊藏的概念本質相一致,從形而上學的意義上看,真理指的是思想的內容與其自身相一致。從認識論范疇理解,這種同一又指思維能夠把握隱含在事物內部的本質。如果說,真的達到了黑格爾所說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也就意味著消除了世界與思想的差異,達到了圓滿的和諧一致,這也就是達到了“絕對”。
(二)黑格爾實現主客體統一的路徑
黑格爾是可知論者,主觀精神或人類精神憑借對概念的認識可以達到對現實的認識。他的《精神分析法》中,完成了人類精神經過辯證運動認識了絕對這一任務,不僅認識到認識是內在矛盾運動發展的過程,而且對象也是在處于變化過程中,在《小邏輯》中提到了思想的“矛盾發展”,認為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通過認識最初階段“感性確定性”分成“這一個”(具體個別事物)和“意謂”。當認識對“這一個”企圖達到真理性的認識時,“這一個”的時空都已轉變,不再是原來的這一個,雖然具體事物的內容不斷變化,但是它的“共相”不變,意謂就是這一個自身,于是人只能從“意謂”去尋求真理,但是“意謂”的內容也在變,而“意謂”本身不變,他也是一個共相。共相就是知性的對象。于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知性。所以他在《小邏輯》中說,“考察思維形式已經是一種認識歷程,在認識過程中將思維形式的本質及其整個發展加以考察,并且自己揭示自己的缺點”,體現了辯證的否定觀和理性的矛盾運動發展的辯證法。這一點馬克思并沒有反對,但是馬克思更關注為什么會產生概念的變化,在《資本論》中試圖通過社會分析,尤其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實踐來回答這個問題。
黑格爾是從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同一的基礎上解決主體客體,思維存在的統一。首先,黑格爾哲學的基本原則是“實體即主體”,強調實體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在本體論上使主客體統一的解釋。目的是在近代哲學主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回到亞里士多德,要將近代哲學主體性原則與古代哲學客觀性原則相結合。黑格爾的實體是活的,本身就是自覺能動的。實體的運動過程是自我運動,世界在實體自我運動中表現、外化出來,只有當實體運動達到終點時才能成為現實,單純的實體在展開自身外化為世界時還不是真正現實,還需要一個條件就是實體自身揚棄一切與表象、概念、世界的差別,達到與世界自身絕對同一才是真正的現實,才具有客觀性,絕對通過人類精神認識自己成為絕對精神,絕對精神通過自然和精神、藝術、宗教表現自己的存在,現實世界是對絕對精神的顯現,認識絕對精神經過思維成為思想內容的對象,這也是黑格爾面對康德的問題只有先天認識形式且和個人經驗無關這個問題作了回答。通過絕對精神異化為客觀對象的理論,用主體構造現實世界的過程,能夠揚棄主觀片面性,把主客體統一看成了消解片面性再返回精神的過程。其實也揭示了絕對精神是人類精神的本體化,再往前走,就會發現,絕對精神就是人。黑格爾把康德的知性為自然立法走到了極致,自然法則就是精神法則,主體即實體。endprint
再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主客體統一,以及絕對精神這個實體具有客觀性的原因,在《小邏輯》中談到了思想的客觀性。“客觀思想”指“思想把握事物自身就是客觀性”。康德的客觀性是與主觀感覺不同的那種普遍性、必然性(知性)。黑格爾在解決認識論的主客體統一時提到了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與以往經驗論的歸納法即從具體到抽象不同采用演繹法,他認為,認識要從單純的抽象的思想規定即概念出發,然后再用概念去統攝那些由概念連接起來的具體事物,才能實現對具體事物的總體的本質的認識,升華到絕對精神,概念和思想是第一性的,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全靠內在于事物并顯示他自身在事物之中的概念活動。客觀思想是掌握了事物本質的概念、思想或精神,當認識到事物本質時,事物的本質打上了思想的烙印,成為了事物的思想,因此哲學就是用思想去思想事物內在本質的思想。當然,客觀思想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實體的客觀性,黑格爾把客觀性定義為“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是鑲嵌在事物自身內部并且打上了人思想印記的被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這樣才能達到真理性的認識。
二、對黑格爾哲學的評價
黑格爾指明了解決主客體統一的方向,也意識到了絕對精神就是人,但是沒揭下籠罩在絕對精神內核上的薄薄面紗。形而上學的批判還停止于“思想”到“思想”,概念到概念,精神到精神。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釋世界,真正的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黑格爾的主客統一解決方式——“主體即實體”的辯證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最高成就,也是在舊哲學傳統的主客統一問題最合理的解決方式,他通過絕對精神的異化為客觀對象的理論,用主體構造現實世界的過程來消除意識片面主觀性,但他雖正確指出主客體統一的方向,卻囿于傳統的理論哲學,只是從認識論角度解決問題,把主客體統一看成消除片面性的返回精神的過程,即從認識中走回絕對精神,使他沒有走出傳統哲學的從意識到認識論來尋求主客體統一基礎的怪圈,沒有形成一種實踐的力量,因為意識并不能現實地改變客體,主客的同一只能是被歸為意識的認識活動本身。
三、在黑格爾肩膀上的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變革
馬克思把實踐引入進來,他在黑格爾的方向上解決了主客體統一,這也是馬克思偉大的哲學變革,但在理論哲學范疇內,可以說黑格爾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馬克思注重概念中所包含的邏輯內容,認為概念構成開放性系統,蘊含可能性。要把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就要靠實踐,即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自覺行動,才能形成自覺的力量。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道:“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說明,馬克思偉大的哲學變革在于他提出不應該把人類精神理解為以感覺或概念為起點的認識活動過程,途徑也不應該是直觀的反映,而且感性認識活動或概念不是先天存在的。
[參考文獻]
[1]黑格爾.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上卷)[M].商務印書館:1979年.
[2]黑格爾.賀麟譯.小邏輯[M].商務印書館:2004年.
[3]科耶夫.姜志輝譯.黑格爾導讀[M].鳳凰出版社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05.
[4]馬克思.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單行本)[M].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年.
[6]泰勒.張國清,朱進東譯.黑格爾[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7]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8]李楠明.思之路——李楠明哲學論文選集[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9]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