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良艷 何海燕 張漢飛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這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企業發展作出的重大部署,為新時代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球競爭力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在貿易與投資日益一體化的今天,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不僅是企業規避貿易壁壘、獲取海外市場的經營方式,而且是一個國家拓展全球發展空間、整合全球資源的制度選擇。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市場,加劇了激烈的國際競爭,促進了科學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使得各個國家經濟越來越多地相互滲透、相互依存,世界經濟更加復雜多變。生產要素和各種資源的國際流動和配置又加劇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而企業跨國生產的大量發生,造成生產要素國際流動加快,促進了生產經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拓展了一個國家產業和企業配置資源的空間。無論是能源、原材料,還是資金、技術、勞動力,都可以在世界范圍內進行配置,再也不局限于一時一地。世界經濟的這種深刻變革變化使人類社會正在從國際貿易時代進入國際生產時代。適應世界經濟的這種深刻變革變化,我國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以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抓手,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國際經濟形勢國際戰略格局更重要的變化還在于國際經貿規則的改變與戰略空間的博弈。新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要求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再上新臺階,多哈回合的止步不前使得全球經貿規則的發展更多地借力于區域貿易安排,即所謂FTA。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面對全球格局的動蕩與變化,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奮起直追態勢,順應全球化發展的客觀發展需要,歐美發達國家加速了區域自貿區戰略的推進,著力構建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新的高標準經貿規則體系將世界經濟從邊境開放推入境內體制性開放的新階段,要求各國加速國內體制與國際規則的接軌,要求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以建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制度為重點更加深入地推進國內企業體制變革。
降低開放型經濟的負面效應
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也是降低我國開放型經濟負面效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然要求。在參與經濟全球化30余年的發展進程中,開放型經濟的增長在給我們贏得巨大收益的同時,也產生了對外經貿關系不平衡等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持續快速增長的貿易順差和國際收支順差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推高了中國通貨膨脹壓力。龐大的順差讓中國承付了全球經貿失衡的巨大壓力,高速增長的外匯儲備既不斷推高國內通貨膨脹,又在美元持續貶值的形勢下不斷縮水。這讓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成效顯著降低,而風險持續增加。深入分析中國國際收支順差從產生到轉換成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壓力的機制,可以發現,國際收支順差的增長造成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壓力,是當前中國既定體制運轉的必然結果,從收支順差到形成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壓力的過程中,每一個傳導鏈條都可以通過制度改進而加以阻斷。
降低開放型經濟的負面效應,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關鍵在于堅定不移地不斷擴大和深入發展對外開放,通過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制度以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平臺實現更大規模、更高效率的全球資源整合。大力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有利于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本土企業走出去投資開展跨國經營,增加海外直接投資收益,能夠促進本國國民收入;增加海外直接投資支出,能夠緩解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順差,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這絕不是外匯儲備劇增條件下的權益之計,而是中國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打造世界經濟強國的戰略舉措。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角色與地位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我國海外國家利益迅速增長,要求我們有效維護和增進這些利益;另一方面,國際社會調整了對我國的角色定位,要求我國擔負起更多的全球責任。但是,作為一個后起的轉軌國家,我們維護和增進海外國家利益的能力與現實需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我們迫切需要調整觀念轉換體制找到工作抓手,培育中國提供全球公共品的意識和能力,承付新的角色,實現全球責任與自身利益訴求的協調發展。這一抓手歷史性地落在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身上。在當今世界格局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全球化時代配置資源的微觀主體,以其為載體的直接投資被稱作“生產要素包”,是確保海外資源穩定供應、平抑經貿爭端、加速結構調整、獲取先進技術、拓展市場空間和減少外匯儲備的必然選擇,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對中國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中國企業亟需提檔升級
環顧世界,全球主要市場需求持續低迷萎縮,全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持續擴展和蔓延,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近五六年間,通過“材料革命”帶來第六代、第七代技術更新換代,歐美新型制造業逐漸發展成其最重要的貿易增長點,直接挑戰我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如美國建筑多用可降解的復合材料,用現代力學代替結構學,直接遏制我國鋼鐵、水泥等傳統建材市場。以低碳理念為核心的發達國家產業重組與重構正改變全球的生產技術、生產方式與生產布局。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首要對象國。新時代,我國將同時在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展開市場競爭,對外貿易面臨市場規模和市場結構的雙重挑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我國在促進本國企業跨國投資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中國海外投資風生水起,正在逐步成為全球企業跨境直接投資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但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海外相對實力仍然落后于世界主要新興經濟體,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根據IMF統計,近20年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對外投資存量中90%來自發達國家。隨著新興經濟體的逐步崛起,尤其是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對發達經濟體帶來嚴重沖擊,金磚國家等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投資擴張迅速,在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投資存量的比例明顯上升。
根據國際經驗,發展中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對外投資將明顯加快。這一階段應該也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增加,對外輸出能力增強,加快走出去的時期。歐美發達國家正是通過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投資構建了全球供應鏈和生產網絡,保持和提升了自身競爭優勢,并不斷擴展著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的收益。現在的問題是,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發展的困頓加劇了投資保護主義傾向,以國有企業為主體但缺乏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制度、缺乏投資經驗和戰略推進的中國企業亟需提檔升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種歷史方位,要求我們必須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開放新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作者單良艷系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何海燕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漢飛系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員、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