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增新 張穎
受氣候變化影響,北京房山地區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暴雨和風雪災害頻發。作為首都重要區域,居民對用電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停電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老電力”的刻骨銘心
北京房山供電公司用電檢查員郭文全是個“老電力”,在供電公司工作多年,一直負責社區巡查工作。雖說北京氣候干燥、雨水少,汛情沒有南方那么強烈,但郭文全工作起來卻從來不馬虎。在他的記憶中,2012年北京“7·21”那場61年不遇的強降水實在讓他刻骨銘心。
那天,郭文全接到緊急電話,供區內大型社區碧桂園的配電室水位超過了警戒位置,出現險情。當郭文全領著搶修隊員冒雨趕到現場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吃了一驚。
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大半個小區已經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地面上的停車場內,多輛私家車橫七豎八地隨水漂浮,地下車庫早已被雨水灌滿,整個小區停水停電,不見一絲光亮。
工作多年的郭文全從沒見過這種場面,跟在一旁的物業年輕電工更是手足無措。
黑暗的樓道里,居民打著手電、提著應急燈蜂擁而出。哭聲、埋怨聲、呼喊聲四下交織,為這漆黑的雨夜平添了幾分焦灼的氣息。
“你們怎么回事,沒電了!我們怎么生活,沒有電梯,老人都下不了樓!”黑暗里,幾個男業主拽著郭文全,連連質問。
“大家別著急!讓我們先看看設備,先解決問題。”郭文全安撫了社區居民的焦躁情緒,拿著手電照了照配電室,進水嚴重!這可耽誤不得,郭文全隨即聯系借用排水設備,但能借到的只有功率很小的幾臺抽水機。沒多久,小區居民就把搶修現場圍了個水泄不通,整個搶修工作幾乎是在居民眼皮子底下完成的。
這次事件讓郭文全想了很多:用電客戶對供電產權的誤解、非電力搶修設備準備不足、災害突發情況下供電服務工作如何有效開展。
不久后,房山供電公司組織了課題組,專門研究災害天氣下的供電搶修工作如何有效開展,郭文全作為搶修工作親歷者也參與了課題研究。
為有效提高在災害天氣下開展應急搶修的工作效率,房山供電公司還與房山區政府深入溝通,在政府的協調下組織各有關單位建立起橫向溝通機制,讓專業的部門在搶修中發揮專業優勢,共享搶修資源。
郭文全再次來到碧桂園時,物業經理熱情地上前打招呼:“現在小區跟以前可不一樣了,天氣預報一說要下雨,社區每一處都會做好準備。供電員工常來社區搞培訓,我們的電工也專業多了!”
看著伸出大拇指稱贊供電服務的物業經理,郭文全心中滿是感慨。這幾年,無論是供電員工,還是社區物業、居民,大家心里越來越有底氣。有了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體系和各項充分的準備,無論再遇到什么突發情況,大家都不會再驚慌了。
多方協作信息共享
以往,傳統應急救援模式無法滿足快速搶修的要求。設備短缺、人員技能不高、對災害信息的共享和掌握不足,交通、園林、電信等橫向應急救援體系溝通不暢,影響了電力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常導致居民對供電公司產生誤解。
房山供電公司通過深入剖析,發現災害應急聯動機制并不完善,缺少一個公共的橫向信息交流平臺。在災害發生時,非電力專業應急資源缺失,影響了地區應急救援資源的整合與有效配置。
在全面開展訴求分析后,房山供電公司識別出應急搶修前、中、后等各階段所涉及的利益相關方,與各方積極溝通,側重闡述“自然災害發生具有不可預期性,需要基于各方合作,形成長期的、系統的、全過程的應急解決流程和方案”等理念,為合作奠定基礎。
房山供電公司推動“政府牽頭、信息互聯、攜手合作”三條線,擰成一股繩。驅動供電公司內外“兩個輪”齊轉動,實現綜合應急體系的權責明晰、運轉有序。通過根植項目推動電力應急救援機制的完善、提升全社會應急體系的優化。同時基于此,供電公司內部先轉變工作理念,開展培訓和理念導入。
政府牽頭,供電公司加強與政府溝通,為政府決策和行動提供助力。信息互聯,供電公司推動政府進一步完善信息平臺,實現發生災害天氣事故現場的氣象、消防、地理信息共享,同時推動綜合演練、預警信息等日常溝通機制。合作變現,由政府協調供電公司與水務、公路、電信運營商等部門和單位簽訂合作備忘錄,各方按照搶修和協作要求發揮專業優勢、開展聯合工作。
依托信息共享,進行多方協作,形成高效協同的全社會應急救援體系,保障災害發生后各項公共設施和服務及時恢復,確保社會正常運作。同時,為其他地方開展自然災害社會應急體系建設提供借鑒。
應急體系下多方合作,有效整合了各方的現有資源,發揮了各專業技術和設備優勢:供電公司減少了非電力專業搶險設備的采購與投入,運營商、大客戶避免了災害發生時發生不必要的損失,有效提升了資源利用率。在協調運作機制的作用下,各方積極聯動,提升了搶修工作的處理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