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更是我們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秉h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的這一判斷,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內涵是一致的。要真正實現這個階段轉換,必須著力完成一段時間以來就已面臨的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等重大攻關任務。為此,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兩條腿走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基本矛盾的兩個方面出發,堅持改革和完善生產關系,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和完善生產關系,就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梢?,著力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對于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問
什么是協同發展
的產業體系?
不少人可能會認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是一個既好理解又不太好理解的表述。好理解是因為這些術語都耳熟能詳,算不上非常抽象;不好理解則是因為難以把握需要協同的四個方面之間的邏輯關系。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卑凑宅F代增長理論,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就是技術、資本和勞動;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勞動分工及專業化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及其配置則直接決定著創新的效率。
所以,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本質上就是把生產要素與經濟增長協同起來,通過每一種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配置結構的優化,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進步、資本配置優化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從而“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問
為何要建設協同發展
產業體系?
提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之間缺乏協同性,成為導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關鍵因素之一。
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不協同。一方面,科技創新不充分問題突出,創新能力不夠強,若干重要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產業多處于價值鏈中低端,高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比重還不高;另一方面,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突出,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科技創新成果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度不夠。由于缺乏科技創新的支撐,實體經濟內部出現供需結構失衡,一方面諸多產業出現普遍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又存在有效供給不足問題,大多數產業只能適應中低端、低質量、低價格的需求,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升級的多層次、高品質、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不協同。首先,金融與實體經濟報酬結構嚴重失衡。近年來,金融企業利潤不斷高漲,根據工業企業和金融企業所得稅的匡算,2016年前三季度,金融業利潤約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1.3倍。金融類上市公司凈利潤占全部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超過50%。受此影響,創新要素“脫實向虛”,互聯網金融熱、資本運作熱、就業金融熱較為明顯,不利于創新驅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其次,宏觀杠桿率快速上升。金融創新泛濫,過度金融化、金融自娛自樂、資金空轉現象較為突出,金融風險不斷積聚,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安全基礎受到一定威脅。此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強。盡管金融體系規??焖倥蛎?,但金融資源特別是增量金融資源難以配置到實體經濟中。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鏡像反映,無論是金融與實體經濟報酬結構嚴重失衡,還是宏觀杠桿率快速上升以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強,都充分說明,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不平衡,金融業強大的“虹吸效應”極大地削弱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這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實體經濟與人力資源不協同。一方面,大量優秀人才涌入金融、投資和房地產領域,實體經濟吸引人才難。另一方面,科技人才隊伍大而不強,主要產業領域的領軍人才嚴重缺乏,創新型企業家群體亟需壯大,各類創新創業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活力尚需進一步激發。
三問
如何建設協同發展
的產業體系?
可見,“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并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問題,而是涉及從微觀生產要素到宏觀經濟環境的一個系統性、全局性問題。
第一,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要努力推動各種生產要素質量變革。生產要素質量決定著產品質量,也由此決定著產業發展質量、供給體系質量和整個經濟質量。推動生產要素質量變革既是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微觀基礎,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推動生產要素質量變革就是讓勞動、資本和技術等要素擁有持續動力,行穩致遠。一是要盡一切可能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及效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二是要盡一切可能提高創新成果質量及效率。科技創新是一個鏈條,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產業化各個環節都需要補短板。三是要盡一切可能提高金融資本質量及效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主要通過兩個渠道實現:供給資金并優化資金配置,提升治理效率。提高金融資本質量就是要通過改善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完善金融監管、抑制金融過度膨脹等方式抑制資金空轉和自我循環。
第二,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要努力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一是打破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要堅持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消除地區、部門分割,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加快建立和完善負面清單制度,使生產要素能夠充分自由流動,優化配置。要堅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斷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益。要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利率市場化,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二是把盤活存量資本和優化增量資本統一起來。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一定要建立起正常的基于市場原則的退出機制。為此,要深入推進去產能,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將存量資本盡快釋放出來,轉移到更有效率的使用方向上。在盤活存量資產的過程中,金融需要更好發揮作用,比如,借助債轉股深化企業改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證券行業可以通過建立并購重組基金參與資產處置和產業整合,等等。三是著力解決“脫實向虛”問題?!懊搶嵪蛱摗钡脑蛟谟谛袠I間報酬結構失衡,即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為此,需要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再平衡,消除金融和房地產的“虹吸效應”。一方面,要積極推動金融業薪酬激勵機制改革;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房地產市場特點,緊緊把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深入研究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和基礎性制度安排,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第三,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要全面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監管體制。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部分提出,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這為全面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監管體制,推動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指明了方向。推進產業協同發展,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該管的一定要管起來。但是,也要改革管的方式,要積極探索包容創新的“放管服”改革,采取既具彈性又有規范的管理措施,建立并提升適合產業發展的政府監管新理念、新能力和新服務。(綜合《經濟日報》相關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