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高校思想教育政策研究,在有關建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歷史階段及特征、政策變遷的動力機制、政策環(huán)境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研究的滯后性、缺乏對社會現(xiàn)實的準確把握等不足,要求未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應探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目標定位、執(zhí)行、監(jiān)督評價體系與市場經(jīng)濟、多元文化、民主政治間互動關系,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回顧;展望
[作者簡介]高敏(1990-),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洛陽理工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1-0057-0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進展
建國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雖長時期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但理論界和實務界囿于將其視為黨和政府的工作職權而鮮有關涉。上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立,學界才開始以科學的視界考量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研究也從宏觀到微觀,從分散到集中,逐步深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歸納起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概念的演進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為黨和國家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志的具體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立前后很長一段時期,理論界雖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重要作用、功能、運行機制等基礎理論研究,但通常強調(diào)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作用,尚未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概念、抽象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范疇,而主要以黨的領導、思想政治教育決策、目標等概念來指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周德聰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一書中認為,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質(zhì)就是黨對青年學生群眾的政治工作,它只能由黨來領導。只有加強黨的領導,才能使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著黨的正確路線前進,才能把各個方面的力量調(diào)動起來,相互配合,協(xié)同動作,共同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①邱偉光則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一書中,強調(diào)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策性。②吳應發(fā)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從正確認識和處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與黨的奮斗目標之間的關系入手,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黨的根本目的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保證黨的奮斗目標和黨在各個時期的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離開黨的根本目的和各個時期的奮斗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就會失去生命力。③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在所著的《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決策的正確與否,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與失敗,關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展。④
從重視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決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決定作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性質(zhì),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概念雖呼之欲出,可學界始終未能從實踐中,抽象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這個學科范疇。隨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入發(fā)展,理論界才開始從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高度,思考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方式與方法,正如鄭欣森所言,政策是黨的路線的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黨的領導的決定性手段。國家就是靠由各種政策組成的政策網(wǎng)絡,把自己的意志傳導到各條戰(zhàn)線、各個行業(yè)的。⑤2010年前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才逐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概念與范疇,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為題名的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開始出現(xiàn),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新的研究論域。
(二)關于建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歷史形態(tài)及特征的探討
建國以來,我國經(jīng)歷了建國初期到社會主義改造,極“左”時期到新時期思想路線的確立,改革開放探索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在此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指導思想、目標、內(nèi)容、原則、方法、執(zhí)行機構(gòu)及人員保障等方面都發(fā)生過巨大變化。基于此,韓丹通過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革的互動關系,不同時期政策的影響因素、特征、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的分析,將建國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歷史形態(tài)劃分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選擇與初創(chuàng)(1949—1956);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發(fā)展與異化(1957—1976);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恢復與重構(gòu)(1978—1992);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加強與改進(1992至今)⑥四個階段。楊挺、黃容生則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基點,以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和1992年小平南巡和黨的十四大為線索,即:“一點兩線四面”的范式,在相同歷史階段的基礎上,將建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定性為:曲折發(fā)展階段(1949—1966);躊躇不前階段(1966—1978);反思改進階段(1978—1992);深化繁榮階段(1992至今)⑦四種歷史形態(tài)。二者借鑒歷史學、教育學已有成果,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歷史階段的劃分方法有異,名稱不盡相同,但基本反映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化的史實,學界對此沒有太大爭議。
從學者對建國以來各個時期中共中央發(fā)布的有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制定下發(fā)的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報告、國務院頒布的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宣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下發(fā)的有關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教育部和團中央聯(lián)合印發(fā)的有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教育部發(fā)布的規(guī)定和指示等規(guī)范性文件的梳理來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體系體現(xiàn)出:政策制定主體層級高(涵蓋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等);政策體系完備(包括中共中央決定和意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中央部委作出的意見、規(guī)定、條例等);內(nèi)容全面(涵蓋教育目標、教育內(nèi)容、課程建設、教育原則、教學方法、組織機構(gòu)和人員配備等各個方面);反映時代性(如建國初期的借鑒老解放區(qū)和蘇聯(lián)經(jīng)驗、文革期間的階級斗爭傾向、改革開放以后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的認識以及十六大以來對思想政治教育由社會本位到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相結(jié)合的價值追求轉(zhuǎn)變)等特征。但從“文革”期間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嚴重偏離社會實際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運行、監(jiān)督、評價的權力意志性、公民參與不足、科學決策有待加強等特征亦充分顯現(xià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