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然
【摘要】英語習語詞匯搭配的“非邏輯性”,本質上是表述邏輯的跳躍性。邏輯鏈條完整的詞組是由一串含義上首尾相接的詞匯所構成的意群;抽掉其中某環節,則其信息流會中斷從而造成含義理解上的不邏輯。只有將該詞組在其演化過程中所省略的那一邏輯環節找回,才能給學生奠定邏輯地理解記憶的基礎。
【關鍵詞】英語 習語 非邏輯性
一、研究的問題與意義
1.習慣用語中的詞匯搭配存在“非邏輯性”。習慣用語是“一個具有比喻性含義的詞組或固定表達式,這一比喻性含義有時與其字面含義有很大差別。An idiom is a phrase or a fixed expression that has a figurative, or sometimes literal meaning. Categorized as formulaic language, an idioms figurativ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在不額外增加信息的條件下,我們完全無法邏輯順利地從該習慣用語之固定搭配的字面含義推導出其比喻性含義。這種在邏輯理解過程中的斷點在本文中稱為“非邏輯性”。為了可以讓大家看得比較清楚,下文就以take off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的習慣用語(固定搭配)為例子來陳述相關的思考。
在比喻意義方面,習慣用語“take off”的含義有四:
1.(使)離開;2.脫掉;3.起飛;4.突然成功。這幾種含義可分別用以下幾個句子來例解:
1. He took the money off the table. (他把錢從桌子上拿了下來。)
2. After coming inside,he took off his coat. (進來后,他脫掉了外套。)
3. The plane is ready to take off . (飛機準備起飛了。)
4. Chinas economy was taking off then. (那時,香港經濟正在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關于take off的字面含義,不少同行會根據常用字典、尤其是英漢詞典的中文釋義來定義。實際上,這一習慣會把我們的理解局限于“然”的層面而無法讓我們透過文字真正比較深刻地了解文字背后的在盎格魯薩克森文化中所指。這么一來,對于它的理解自然也不會達到“所以然”的層面。其理由是:對大部分通用詞匯,當下的英英詞典一般僅列現代含義,很少去明確細致地說明其詞源以及其根綴含義;而英漢詞典更是英英詞典的中譯辦,其選擇的中文詞語能言簡意賅地做到“信、達、雅”的委實不多!在這一文字字面理解的基礎上去理解習慣用語中固定搭配的詞匯,本質上跟霧里看花沒啥區別!于是,針對某個習慣用法的內在邏輯,我們自己都說不出其所以然,當然毫無意外地只能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了!不過,這也不能全怪我們,因為當年我們的老師也不過就是這樣教我們的。其實,懂得以下三個詞匯的詞源,非常有助于我們理解take off這個習慣用法的內在邏輯。
take (v.) =late Old English tacan “to take, seize” … from Proto-Germanic *takan- …, from Germanic root *tak- “to take”…, perhaps originally meaning “to touch.”… 動詞,源自古英語后期詞匯tacan “抓握、抓住”,源自原始日耳曼語takan-,自日耳曼語詞根tak-“抓住”,也許原始含義為“接觸”……
off (adv.) = … an emphatic form of Old English of (see of) …. The prepositional meaning “away from” … were not firmly fixed in this variant until 17c … 副詞,源自古英語詞匯of的一種強調形式(參見of),其介詞含義“從…離開”直到公元十七世紀才徹底以這種變體形式確定下來,……
of (prep.) = Old English of, unstressed form of ?f (prep., adv.) “away, away from, ” from Proto-Germanic *af, from PIE *apo- “off, away”. … 介詞,源自古英語of,是?f(介/副)
“離開,away from自……離開”的非重讀形式,源自原始日耳曼語af,自原始印歐語詞根apo-“脫離,離開”……
綜合上述三詞的根義,詞組“take off”的字面含義為“緊緊抓住、控制某物并使之脫離……”。
對照take off這一詞組的比喻性含義與字面含義間的差別,可以讓我們很清楚地看出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或大或小的信息流斷層。這一斷層的存在,使得我們無法按照字面含義去理解這一詞組的比喻性含義。這就是所謂的“非邏輯性”。
二、研究“非邏輯性”的必要性
從方法論角度考慮,存在著教條式或邏輯式這兩種思路完全不同的習慣用語教學方式。
所謂“教條式教學”是指,在進行習慣用語教學時視其字面含義而不見、把詞組的比喻性含義看成勿需質疑的的信條,采取機械式重復記憶的方法。具體而言,“教條式教學”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操作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目前通行的“多項選擇/語法填空試題”操練法。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種教學法是造成“啞巴英語”和學習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法卻是符合當下“低成本”義務教育體制安排因而具備現實意義上的可操作性,雖然它明顯地不適合培養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未來勞動者對外溝通的國際工作語言能力。endprint
另一種是,熟讀并背誦典型例句的“語感式記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比較有效地避免上述方式在語言能力訓練方面的不足。但它的大面積推廣卻存在兩個不可忽略的困難。首先,不具備現實的生源基礎。如果所有學生發音都比較標準,那么語感式記憶可在完成目標知識點在“然”這一層面的積累的同時進行相關聽說讀寫全方位的應用能力訓練。但是,采用這一操作模式的重要前提是學生語音習慣良好,這在當下的現實中是不存在。
其次,教育資源不足。英語中的習慣用語多達25,000條。It is estimated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wenty-five thous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義務教育大綱內所涵蓋的估計也有上千條。從學習心理角度看,每條習慣用語至少要朗讀12遍方才可形成初步的“語感”。為了有效避免把需要要糾正的錯誤強化成了習慣,學生的口頭練習必須在有較強口語實踐經驗的老師的實時監控與及時反饋條件下進行。這種在企業培訓中風行的AAR (After-action Review) 操作模式成本頗高,必須采取小班制授課模式。因此,場地、師資及教學體制安排等方面的約束,也使得這一模式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可操作性。
所謂“邏輯式教學”則是,在習慣用語用詞的字面含義與比喻性含義之間合理地補充額外信息、構建一條完整的信息鏈以便邏輯地理解該詞組的比喻性含義。
因此,通過因果分析去探討習慣用語“邏輯式教學”模式,是有其教學價值的!
三、對習慣用語“非邏輯性”成因的研究
習慣用法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本著“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基本思路來研究它,我們才有可能重新展現其邏輯結構完整的信息流,從而搭起字面含義與比喻性含義之間的邏輯理解“橋梁”。
為清晰表述起見,本文仍然用上述take off的四個句子為例句,只不過采用的是“倒序”:
1. Chinas economy was taking off then.這個句子是“主謂”句型,比較好理解。它是在“take off =(飛機)起飛”這一假設前提下,用飛機起飛那種“快速、宏大”的特點來比喻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突然成功。
2. The plane is ready to take off .這一句是帶有不定式to take off作狀語修飾ready的“主系表”句型。本句中出現第一個難點:為什么take off是“起飛”?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從這個習慣用法的兩個詞匯的字面含義說起。
在前述關于take,off和of三詞的詞源探究中我們綜合出,take off的字面含義為“緊緊抓住并控制某物并使之脫離”。那么,飛機起飛時“take緊緊抓住”的是什么東西呢?很顯然,一個通情達理的答案就是其反身代詞賓語“itself”!及物動詞take的根義是“以肢體接觸的方式來抓住”,進而引申為“控制”用作使役動詞。
由此可以初步結論:詞組take off是通過省略take itself off中的賓語而來的。動詞take帶賓語的情形,可在下面一句的句子結構分析中得到印證。
3. After coming inside,he took off his coat. 這一句的句子結構比較有爭議性!主流派語法學者認為這個句子是“主謂賓”結構,理由是:off是副詞作狀語修飾動詞take,從而構成固定搭配的習慣用語。本文不能完全同意上述看法。理由存在于以下三個值得不妨深入思考的問題當中:
首先,off一定是副詞嗎?無論從當代英文詞典還是從前述的詞源探究中可知,off這個詞自古以來就具備副詞與介詞兩種詞性。從詞性邏輯分析中,甚至可以認為:在功能上,副詞off 可以等于“介詞off +名詞性成分”這一介賓結構。而除了充當狀語外,介賓結構也可以充當定語、表語或者補語。
其次,off一定修飾動詞take嗎?簡單句有五種基本句型,其中之一是“主謂賓+賓語補足語”。我們完全還可把“he took off his coat.”理解為這種結構。這樣一來,在修飾動詞take之外,我們就可以有另一種理解:off可以看成“off his body”這一介賓結構的省略形式、充當his coat的補語。
再次,詞組take off一定是習慣用語嗎?從概念上分析可知,“詞組”是幾個單詞所構成的意群,并非天生的習慣用語。機械教條地認定它是習慣用語,可能會妨礙我們進入“所以然”的境界。
上述三方面的置疑,可以從下面這一句子中得到印證。
四、對習慣用語“非邏輯性”研究的結論與推論
1.研究結論。必須邏輯與歷史統一地看待英文習慣用語。所謂“邏輯”指的是,包括習慣用語在內的任何詞組本質上都可能是對某種基本句型簡單句省略而來的。因此,恢復其被省略成分,方可重構其完整的邏輯信息流。所謂“歷史”就是指,在由簡單句變成詞組、最終形成習慣用語的過程中,任何省略都是使用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本著“成本最小化”原則來進行溝通的必然舉措。這一不斷地選擇使用具有更高溝通效率詞組的過程類似于“技術擴散”。也就是說,當某個簡略說法為大多數使用者接受時,它就變成了習慣用法。只不過,作為英語的非母語使用者的我們,大多數缺少成功地進行腦補的必要文化背景知識。
因此,針對英文習慣用語所采用的“邏輯與歷史統一”的研究方法就是:從當前所存在的詞組出發去構建一個符合邏輯的簡單句;把簡單句看成改習慣用語發展歷史的起點,看看這一過程中整個句子省略了什么成份才變成當前的詞組。
2.研究推論。習慣用語教學,在大類上應該歸入詞匯教學這一重要方面。由于受制于既定教學體制安排,我們以及我們的老師們長期以來都是采用“非邏輯性的”死記硬背法。這種方便考試而不方便學習的方法,既不利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又不利于提升學習效率。從宏觀上看,應該由相關的教研機構從全局角度對常用的習慣用法進行邏輯化整理,以方便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操作。在微觀層面,當下的現實是不存在這樣的教研成果。因此,有足夠資源的一線教師也可以在備課的過程中針對自己所涉及的習慣用語教學內容進行邏輯化整理。
展望未來,當相關研究積累達到“模糊數量”時,就會自然而然出現一份對英語習慣用語的教與學均有較大幫助的工具書。
注釋:
[1]引自《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diom].
[2]引自《在線詞源學》[http://www.etymonline.com/word/take].
[3]引自《在線詞源學》[http://www.etymonline.com/word/of ].
[4]引自《在線詞源學》[http://www.etymonline.com/word/off].
參考文獻:
[1]Walter W.Skeat,《The Conci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Wordsworth Reference,1993,ISBN 1-85326-3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