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華
摘 要:語文是最具詩情畫意和人文情懷的學科。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應當充滿詩意,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學生審美啟迪,讓他們體會到詩意語文課堂的魅力。
關鍵詞:詩意;語文課堂;氛圍;文學修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09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60
先來講一個小故事:一個乞丐在春天的大街上乞討,人們行色匆匆,沒有誰在意他,更不在意他胸前的牌子上的內容:自幼雙目失明。一位詩人看到了,給他的牌子換了一句話,于是乞丐很快討到很多錢。乞丐感到奇怪,就去請教詩人。詩人說:“我只不過在上面寫了一句:春天來了,可我看不到它。”同樣內容,用詩意的表達方式,效果迥然不同。可是,人生匆匆,我們的腳步越來越快;俗世喧囂,我們的心越來越浮躁。我們壓根就忘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們也忘了: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靈性地解讀生活,詩意地面對人生。因此,努力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怎樣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
一、語文教師要有對生活、對教學的詩意態度
生活可以雞零狗碎,工作可以忙忙碌碌,甚至人生也可以平平常常,但在內心深處,一定要給靈魂留一塊“詩意”的棲息地,用以安放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詩意與浪漫。《桃花源記》為什么能讓古往今來的那么多人刻骨銘心,是因為它給那些生活不順遂、郁郁不得志的人們,描繪了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精神家園,里面美如仙境:“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雞犬之聲相聞”。我想,陶淵明寫此文,肯定不是為了讓它流芳千古,僅僅是為了表達對生活的理解而已。《詩經》中那些優美的詩歌,也僅僅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正因為不功利,所以才成為文學星空中最璀璨的明星。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程,是塑造人靈魂的工程。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要太功利化,不要僅僅為考試成績而努力,還應該滲透人文情懷、浪漫詩意,以表達我們對生活真實的感悟體驗,并把這種詩意的生活態度在潛移默化之中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成長為人格健全、心靈高尚、滿懷仁愛之心的人,這比好成績更重要。
二、語文教師要利用一切時機營造詩意氛圍
我印象最深的一節語文課是這樣的:一個深秋風雨交加的夜晚,停電了。語文老師讓我們每人買來一支蠟燭,并臨時決定上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當他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聲音深情地朗誦時,我恍惚感覺老師就是那個落魄的詞人,那個多情的詞人就是站在眼前的老師。“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老師的聲音哽咽了。不用多解析,我們已懂得離情之苦,愛情之美。窗外,凄風,苦雨,飄零的落葉;窗內,搖曳的燭光,同學們眼里的點點淚花……詩意、浪漫、溫馨、愛情這些美好的情愫就悄悄地種在我們每個同學的心田中。這樣的課,讓學生銘記終生。這首詞,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教學效果,恐怕是每一位教師都夢寐以求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應該用心利用一切時機創造氛圍:在端午節,教學生學習關于屈原、關于端午節的相關知識;在清明時節,和學生一起吟誦“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下雨天,和學生一起聽聽那淅淅瀝瀝的雨聲,感受“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浪漫;下雪天,像謝太傅一樣,在寒雪日召開家庭集會,與兒女談論文義……生活中不是缺少詩意,而是缺少感受詩意的細膩敏感的心靈。語文教師一定要用你敏感的心,利用一切時機引領學生感受詩意語文,感受詩意生活。
三、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修養
我覺得不管語文教學怎么改,不管怎么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也不管怎么追求課堂的嚴謹、流暢以及條理性,有一點我深信不疑,那就是語文課堂的魅力離不開語文教師深厚的文學修養。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語文教師,要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和機智引領學生解讀課文,解讀更廣闊的語文。否則,學生不可能對語文課產生濃厚興趣,也不可能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
“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只有確實提高教師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加深自己的人文底蘊,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妙趣橫生,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否則,只能教法保守,思維遲鈍,僵化了自己,更僵化了學生。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他的課堂上學生肯定會如坐芝蘭之室。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不一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一定要教到老,學到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接受新的教學理念,讓自己知識淵博,積累深厚。時刻記著:閱讀是一個民族持久的功課,閱讀更是語文教師終身的功課。
四、語文教師要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滲透
語文教師要鉆研新課標,吃透教材,不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知道什么時候拓展容量,什么地方比較引申;知道雪化了,不僅變成了水,還能變成春天。2017年5月,我參加了學校語文課堂競賽活動,其中影響最深的是魏老師《人物外貌描寫》一課。魏老師在課堂上恰當運用古詩文中有關人物描寫片段,如《詩經·國風·衛風》中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詩句,有意識把詩的畫面引入課堂,此設計既有利于教學重點的突破,又開闊了學生視野,同時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可謂一舉多得。這樣的語文課堂就成了文學氣息濃郁的課堂,傳承文學之美、享受人情之美的課堂。
總而言之,語文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沐浴著陽光、徜徉在沙灘上放飛心靈的感覺。我渴望像孔子那樣教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很羨慕也很向往像徐志摩那樣帶著學生走進茂密的森林,一手拿著書一手指著藍天白云講析著雪萊優美的詩句。我渴望勾勒詩意的生命圖景,呼喚詩意盎然的語文課堂,用心建構詩意的語文課堂。為此,我在不斷努力。我也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努力:以詩意態度對待教學工作、對待生活,在課堂內外利用一切時機為學習語文營造詩意氛圍,加強自身文學修養,在潛移默化之中熏陶教育學生,讓語文課堂靈性飛揚,詩意盎然。
參考文獻:
[1] 宋慶發.讓學生詩意地棲居于青春的枝頭——高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之于語文課的使命[J].語文教學通訊,2005(6).
[2] 齊琳娜,田暉.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南都學壇(自然科學版),20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