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瓊
【摘要】通過對目前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就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引出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兩方面的策略思考。
【關鍵詞】高中 英語教學 德育教育
引言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的滲透主要涉及道德知識和情感教育,本文從教師的教學理念,主要涉及教師對于道德與成績兩者之間的看法而對學生的指導有所側重。其次是在教學方式上如何借助英語的學習而將德育滲透在其中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現狀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道德知識的滲透,另外一個是情感教育的滲透。在滲透的方式上,道德知識方面主要是通過對知識的講解,閱讀理解的練習、寫作練習、對話中的互動或討論這些比較直觀的方式進行滲透。道德情感方面,主要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如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對學生的鼓舞和獎勵,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樹立理想或激勵,由此來激勵學生努力的學習與規范自身的行為。除此之外還有行為訓練,對于學生的一些行為進行指導的等等。
進入高中后,學生面臨的不僅僅是學業壓力問題,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培養問題。高中生身體發育已基本成熟,對于自身的認知、處事方式和思維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對于社會事件、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評價,不再過分依賴于家長和教師的意見,教師更要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二、將德育滲透到教學理念
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前面的二十年陪伴最多的是老師,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學生的模范。如果一個教師在道德上有問題,那么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師應該以身作則,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從而對學生的道德進行有效的培養。在教師理念方面,教師更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品德方面,而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不能因為對于升學率的重視而只強調學生學習,而對一些不良的行為不進行制止的。
教學理念更強調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僅僅因為一些學生的成績好而對他的品德表現方面有所縱容,也不能因為一些學生的成績差而對他的行為過于苛刻,無論成績好壞,都要對學生的德育進行積極的幫扶。另外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因材施教,設計的教學任務應該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讓整個教學活動更具有輕松趣味性,學生能夠從中得到情感的升華。
三、將德育滲透到教學方式
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以突破傳統的一對眾的板書教學方式,可以借助微課視頻等科學化的手段拓展教學的素材,豐富教學內容,在將德育和智育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創設話題進行情境導入。柯爾伯格在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有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的理論,三種水平,即: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其中每種水平又有兩個階段,共六個階段,即:懲罰與服從的定向階段、手段性的相對主義的定向階段、人與人之間的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教師可以通過道德兩難問題向學生創設一個話題情景,如:“扶不扶倒地老人”“公交上是否讓座”等話題,讓學生進用英語來進行討論,來激發思維的火花。既提高英語的口語能力又能夠對學生的品德價值觀進行培養。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而進行知識的建構,再向教師反饋的教學模式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小組合作學習,就某一個教學內容,如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個主題,如“Wildlife Protect”的內容,學生可以討論皮草行業是否有存在的價值,如何保護這些野生動物等方面進行討論,最終用英語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樣以“global warming”為主題,可以讓學生自己收集材料并提出天氣反常,氣溫上升,全球變暖,南極的冰融化等表現,探討原因,然后提出一些措施,如大方面的有開發新能源、關閉一些不達標的工廠等。但重點在于自己能做什么就自身相關的環保行動,如:多步行和騎車,少使用垃圾袋,少開空調等行為。并且在其中如果融入一些激勵性的學習形式,如進行小組的競賽,或雙方辯論,通過這種競爭的方式鼓勵學生們積極參加課堂活動、認真思考,既能能夠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還能對學習有所幫助。
四、德育的課外延伸
課外,教師要注意學生德育教育的應用與拓展,可以布置一些英語寫作來滲透德育,例如“volunteer”為主題的寫作,學生可以從志愿活動出發,思考自己目前力所能及能做的事,把志愿者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中。這也是英語課堂的德育滲透教學的目的,即將德育融入學生思想、行為,融入生活,讓德育教育突破課堂,延伸至生活的關鍵所在。同時,引導學生多看一些英文報紙,如china daily 等,提高自身的修養。
五、結束語
通過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達到提高學生德育水平,使學生對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能夠學會包容、堅守,不忘根又勇于創新。
參考文獻:
[1]周雪梅.高中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狀調查[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朱小蔓,其東.面對挑戰:學校道德教育的調整與革新[J].教育研究,200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