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英
【摘要】在國際交流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扎實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言是每一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但是,從應試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不少學生在教師的照本宣科下,除卻借助所學知識應付高考之外,無法對其進行靈活運用,跨文化交際的實現更是無從談起。為了適應新時代教育的特點,筆者在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將原聲帶影視材料納入其中,一方面豐富英語教學手段,一方面使學生掌握標準的西方用語,為其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 原聲帶影視材料 使用方法 課前準備 課堂教學
眾所周知,聽、說、讀、寫是學生英語學習必須掌握的四項基本技能。但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的知識灌輸、學生自身的語言障礙一級文化背景的干擾等,都無法使學生在聽、說、讀、寫,尤其是聽說方面得到有效的發展。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原聲帶影視材料來引導學生聽標準的英語,在聽之后調動已有的英語知識儲備用標準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說。不少一線教師早已對原聲帶影視材料在高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究,并發現,將原聲帶影視材料運用到英語教學之中,不僅可以豐富英語教學內容,使學生聽到地道標準的英語發音,觀看到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還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聽、說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那么,如何才能將原聲帶影視材料有效地運用到高中英語教學之中呢?
一、教學前提準備
教學活動其實就是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得以落實是以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為基礎的。由此,在高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首先要做好課堂教學準備工作,以此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明確教學目的。將原聲帶影視材料引入到高中英語教學之中的主要目的是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和英語應用的機會,使學生在英語氛圍中掌握地道、標準的英語,并對其產生應用興趣。由此,教師在準備活動開展中,應把握準這一教學目的,在教學中體現原聲帶影視材料的輔助作用,而非用其充斥整個課堂教學。
2.分析教學對象。高中生作為原聲帶影視材料的直接受益者,盡管經過小學、初中的英語學習,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可以就英語進行理解性學習,但是由于其英語認知能力有限,且心智發展不夠成熟,在事物判斷方面仍存在不足,加之,其課堂注意力無法全部都集中于材料之中,在組織英語教學,尤其是視聽教學活動的時候,不少學生無法準確把握材料中的關鍵詞,長時間的視聽訓練甚至會使學生產生疲憊感,教學目的無法得以實現。由此,根據高中生的這一學習特點,教師在利用原聲帶影視材料輔助教學活動的時候,要以學生的學習特點為主體,選擇適當的材料,以此才能實現原聲帶影視材料的輔助價值。我一般會根據教學內容的主題選擇相應的原聲帶影視材料,在此需要注意一點,所選擇的原聲帶影視材料中要盡量地少出現字幕和俚語,播放的時間一般在10—15分鐘。
二、課堂使用原生帶影視材料的方法
借助原聲帶影視材料輔助英語教學,需要將學生置于相應的語言文化背景之中,使學生在地道的英語發音和使用中,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在文化氛圍中掌握語言用法,由此,運用原聲帶影視材料的時候,不僅要學生聽,還要學生說、用。所以,我在運用原聲帶影視材料的時候一般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無聲觀察圖像法。在播放原聲帶影視材料之初,我會利用無聲觀察圖像法,只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畫面,不播放聲音,以此使學生在視覺作用下,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知識經驗對影視材料內容產生感性認識,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如此,在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作用下,再次播放影視材料,自然會加深學生的印象。
2.無圖像聽聲法。這一方法與上面所提及的方法是相反的,即在播放影視材料的時候,只放聲音,不放畫面,如此學生在美妙的樂曲、生動的語言表達中猜測故事的情節,然后根據自己的猜測對其進行復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推測法。所謂的推測法主要是指教師在播放原聲帶影視材料的時候,在某一情節發展中突然停止播放,引導學生根據所觀看的情節對其后續將要發生的事件進行猜測,預測接下來主人公將會說些什么。利用該方法不僅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4.角色扮演法。這一方法是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我一般會在播放影視材料之后,引導學生根據影視材料的內容,對其進行加工,自行設計臺詞,然后在小組合作下,分別飾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中將所積累的知識加以運用。在學生表演之后,我會就他們所出現的錯誤,再次播放影視材料,使其在對比中自主發現自己的語法錯誤或者語用錯誤,以此在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下提高其英語掌握程度。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借助原聲帶影視材料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并借此使學生在地道的英語發音和語用環境下,掌握標準的英語語言,為其運用準確運用該語言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鄧麗娟.淺析英文影視材料在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文化論壇,2011(04).
[2]張瑞.高中英語影視課程教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