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堂建
摘 要:縣域經濟作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不僅直接影響到我國大多數人口的就業問題,而且與國民生產總值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迅速,縣域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國家對縣域經濟也更加重視。然而,當下我國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弊端,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本文就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給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縣域經濟 新思路 發展
中圖分類號:F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01
2017年1月7日,我國首屆縣域經濟發展論壇在首都北京召開,本次會議對當下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推動了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的發展。金沙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全縣總面積2524平方公里,占貴州總面積的1.43%。本縣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三丈水森林公園、紅軍南渡烏江舊址、冷水河自然保護區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更有獨具特色的地方特產金沙回沙酒,是中國馳名商標,同時也是貴州十大名酒。清池茶是漢代宮廷貢品,“清水塘”牌子清池翠片更是貴州十大名茶。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特色農產品,為金沙縣的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促進本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縣域經濟概述
縣域經濟是一種按照行政區域劃分的區域經濟,它以縣城作為核心、以周邊鄉鎮為依托、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在區域經濟的地理空間內,縣級行政機關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縣域內的各種資源,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1]。
縣域作為中國主要的行政區域,該區經濟的發展關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黨和國家必須加強縣域經濟的建設,將縣域經濟發展作為縣域的工作重心。
二、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三農問題制約縣域經濟發展
2016年,金沙縣地區生產總值為225.43億元,與2015年比較,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增長值29.57億元,同比增長6.1%;第二產業的增加值為112.26億元,同比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73.63億元,同比增長12.3%。2016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4%,第三產業增加比重為33%,比2015年提高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第二產業的經濟周轉速度明顯優于第一產業,農業的經濟增長速度緩慢。此外,根據公安人口統計顯示,金沙縣2016年總人口為700685人,其中農業人口為457894人,非農業人口只有242791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5.34%,三農問題制約了金沙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縣域經濟體制不夠健全
首先,金沙縣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縣域經濟管理體制,原有的管理體制已經不再適應新時期的經濟發展需求,行政管理的的弊端已經顯露出來,嚴重阻礙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縣域內缺乏健全的財政體制,致使金沙縣在經濟發展中沒有強有力的資金保證,經濟發展缺乏后勁[2]。最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涉深入,人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本地沒有相關的機制,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3.環境資源問題制約縣域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的增長方式依舊存在許多的不足,為了追求經濟發展,一些粗放型的落后產業依然還存在,這些產業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高投入、高排放,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了破壞,不利于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改變這種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創新經濟增長點,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三、縣域經濟發展新思路
1.加強解決三農問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農業的基礎,因此,金沙縣要發展縣域經濟,就應該采取措施,保證糧食穩定生產的基礎上,加強農產品的深加工,積極推進區域特色產品建設,如清池茶、冠香園和金沙回沙酒等,將加工基地作為農業經濟增長引擎,這樣不僅可以帶動金沙縣域范圍內的農村人口就業,而且能夠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政府要加大投入資金,建設農業產業園區,形成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以直接出口農產品來盈利的模式,以農產品深加工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自己的品牌。此外,金沙縣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優化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以農業帶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增長[3]。
2.建立完善的縣域經濟體制
為了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政府必須加強對金沙縣的行政管理、財政體制和金融體制的建設。首先,必須與金沙縣所屬的畢節市理清雙方的關系,市級政府要將權利下放到縣級,實現自主管理,如果管理權限理不清,致使在實際工作中管理混亂,出現問題責任不明,不能及時有效的解決。其次,建立完善的財政體系,使縣域經濟發展有堅實的后勤保證,合理調度發展經費,規劃好縣域的長期發展戰略,讓經濟發展沒有后顧之憂。最后,完善配套相關的金融體制,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配套服務,使縣域經濟發展更健康、更具活力、更科學。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已經成為人民普遍關心的問題,不僅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縣域經濟在發展中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以往粗放的管理方式,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優化配置縣域內部資源,實現集約化管理,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將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理念貫徹其中[4]。
結語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發展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到就業問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直接影響到中國夢能否早日實現。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關注,及時解決和糾正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推動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董亞寧.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的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1):87-90,120.
[2]董亞寧.基于空間面板杜賓模型的縣域經濟發展 差異實證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現代管理科學,2016(2):36-38.
[3]王鑫.武陵山片區縣域經濟發展差異與極化比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5(4):142-147.
[4]張紅,楊美玲,馬靜等.寧夏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分異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7(2):242-2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