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紅
摘 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思品學科作業布置與評價提出了一些思考,并就如何分層布置作業及評價總結出一些做法。
關鍵詞:作業觀念 分層布置 分層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1
在初中思品教學中,因學科的特殊性,作業的布置評價需要我們有相應的思考和實踐。怎樣布置和評價作業才能既達到教學目的又培養學生能力、拓展學生思維呢?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對本學科作業設計及評價進行了新的思考。
一、樹立全新的作業觀念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相對應地,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更應注重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生活及學習習慣。如有一年的南京中考27題“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我們應樹立怎樣的意識”就是通過法制教育實踐活動來考察同學們的這些能力的。
二、思想品德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個性化原則
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即作業能體現教學內容的層次,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盡量減少一些以積累知識為目的的作業量,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形式、完成 方法等,幫助學生學會自主選擇、協調發展。
2.聯系生活原則
學生的作業中,要融入社會生活。在學生獨立完成符合自己實際能力和生活環境的作業的過程中,逐漸養成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比如在講解九年級《依法參與政治生活》時引導學生關注有現實教育意義的熱點問題,比如韓國薩德系統引發的一系列事件等,進一步指導學生用書本理論知識去分析新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效性。
3.合作探究原則
即由獨立完成逐漸轉為合作完成。在全新的作業觀的指導下,學生面對的作業以探究性作業居多,而這種探究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平臺,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內化知識掌握技能。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4.綜合性原則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總是與其他學科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養成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同時,還有利于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協作交往的個性。
三、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實現
課堂的高效 作業設計的依據和來源是靈活的、開放的、廣泛的,作業的形式也應該是多樣性的。
1.分層作業
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注意照顧到各層次學生,將作業改為A、B、C三種難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分層作業讓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業水平完成作業,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2.自主型作業
除了由老師設計作業,也可以由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作業內容的設計。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了一份主動和熱情,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師生關系也會更融洽。
3.實踐型作業
學生優良的道德行為與習慣形成,必須通過自身主動的學習實踐才能形成。我們要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設計一些行為作業,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家庭生活中鞏固知識、發展能力。 設計小論文型作業。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在學科探究中的經歷、體驗和發現過程,通過寫小論文的形式可以展現學生探究思維的過程。教師也要對小論文的撰寫等給予指導。 當然,思想品德作業的形式還有很多,但不管給學生布置什么樣的作業,都要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敖陶哂行?,學者得益”,力爭讓作業也能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四、分層作業同時也需要分層評價,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在成功的教育教學所包括的課程、教學、評價三大要素中,評價是影響學生潛能開發、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新課程改革目標能否實現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看評價制度改革能否與課程改革配套進行。在我們的教學中應注意的調整我們的評價原則與我們的分層作業相對應,如下:
1.結果與過程并重的原則
在傳統的評價中,評價指標單一,過于注重學生學業成績的結果,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察。這樣會導致學生重結果輕過程,不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進而影響學生對思維樂趣的深入體驗,缺乏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因此,在一些作業中可以加入過程性的評價要求,比如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充分表現搜集資料、推理、判斷及得出結論等全過程。 知情統一的原則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關于“交往的品德”教學目標中提出“知道孝敬父母做人的根本,能夠孝敬父母,掌握正確與父母溝通的方法”,筆者在校本教學中針對初二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給父母的一封信》活動,學生可以將親子交往過程中的感受寫出來。這封信可以視為學生思想品德知情統一的記錄,放入學生的成長紀錄袋,并成為對學生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案例告訴我們,新的教學評價必須遵守知情行統一的原則,即是指教學評價既要重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要考查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是否形成了合格公民所應有的態度、能力、價值觀和行為。用這樣的評價來促進學生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反思,為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
誰是實施教育教學評價的主體?所有與課程和教學改革的人員都有參與的責任和權利。在評價中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增加學生評價的自主權,評價形式科擴展為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師生共評等形式,創造一種民主參與、交流的評價過程。除了教師評價外,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對他人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交流的過程,通過對他人的評價,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因此,多主體評價能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有關自己學習、發展狀況,使學生全面認識自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