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俊
摘 要:小學數學口算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情境,因而能很快的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也是多樣的,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關鍵詞:口算教學 建立表象 思維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1
數學源于生活,始于生活。在小學,計算更是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而口算更是學生學數學的基礎,低年級口算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要求,將直接關系到中高年級的數學計算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手、腦并用直觀演示
從直接感知事物過渡到表象的運算,是低年級口算的重要形式。因此,從學生認識10以內數開始,就始終注重直觀教學。課前師生共同準備了大量學生喜愛的食物圖片、小棒等。課堂上讓學生數一數圖片、小棒,再數一數自己的小手指,強化數感訓練。再通過分一分、拼一拼的直觀操作活動建立表象,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熟練地口算10以內加減法;再如進位加法9+2的表象建立,課堂上先出示盒子里9個小球,外面2個小球,想一想,怎樣擺就可以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呢?學生很快地想出辦法來,說:“將外面2個球拿一個放到盒子里,這樣盒子里就是10個,外面是1個,一共11個。”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并當場獎勵一朵小紅花表示鼓勵,同時向學生說明這種方法叫“湊十法”,看到9,就想9和幾湊成10。在此基礎上我馬上出了幾道:9+3=?,9+4=?……學生都對答如流,并準確地說出了湊十的方法,這樣既建立了表象又提高了口算的準確率。
二、注重訓練口算速度
在口算教學中,讓學生有效的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徑是教學生理解算理,口算方法的靈活運用。如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上課前先進行兩個數湊十和前兩個數和是10的三個數連加式的鋪墊練習,教學時要求學生知道為什么9加幾需要將較小的數拆成1和幾,并能類推出8加幾,7加幾……的計算方法。教學后,要求學生會講口算過程,會畫思路圖,最后再通過舉一反三地訓練得以鞏固。再如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上課一開始出示16-7=( ),問:“16減7等于幾呢?”學生爭先恐后的回答:“等于9.”提問:“同學們是怎樣想出來的?”學生回答:“因為9+7=16,所以16-7=9”,教師馬上表揚:“回答的很好,這種方法就叫‘做減法想加法”。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用其它的方法來做這道題呢?”這時學生馬上來了興趣,個個都在積極動腦筋。一會兒有一位學生說:“我是這樣想的,先算10—7=3,再算3+6=9.”另一位學生說:“我是這樣想的,先算16—6=10,再算10—1=9.”這是學生的思路活了,興趣被激發了起來,個個爭著發言,都想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說完之后,及時出示不同的退位減法,請學生分別用不同的思路說一說口算過程。通過說理訓練,方法靈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
三、設計方法科學提高口算能力
小學生思維發散性思維,表象力強,不通過合理的訓練很難形成技能,因此在平時口算訓練中采用了以下措施:
1.聽算、視算相結合
聽算視算是口算練習中兩種基本的形式。視算時通過眼看題目腦算、口說得數;而聽算則要求通過耳聽、腦記和腦算,方能算出得數,難度較大。在口算中經常調換口算形式,將視算和聽算相互結合起來,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學生口算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心理始終保持著求知的積極狀態。
2.形式多樣的趣味性訓練
(1)搶答。搶答練習能提高口算速度,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通常課前把口算題寫在卡片上,每天利用上課前的2-5分鐘快速的出示卡片,讓學生搶答。
(2)小組奪紅旗。這種練習,在培養口算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提高集體榮譽感,訓練時將全班同學平均分成若干組,出示準備好的算式,每組4-8道題,每小組選出4-8人參賽,由老師發令同時開始,每組只用一支粉筆,每組第一個人做完第一道題,才允許第二個同學接著算下一道。哪組又快又對獎哪組優勝小紅旗。
(3)找朋友。每人準備一套20以內數字卡片,課堂上就運用這些卡片根據所學內容進行找朋友游戲,每人拿一張,如果前二名學生用卡片出示8+7,看他倆的朋友是誰?
(4)擂臺賽。練習時,大家推薦一名學生為擂主,手持十張20以內的口算卡片。讓全班學生輪流“打擂”,“打擂者”如能流利地答對擂主出示的十張卡片上的題,就算打擂成功,而成為新的“擂主”,擂主再出示十張卡片上的題,其他同學“攻擂”。依次類推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口算能力。
(5)爭當小老師。練習時學生可自算:也就是自己找口算題,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能算對幾題;也可互算:同學互相出題算,或一個同學出幾個同學算,比比、看看,來提高口算能力。
3.知識對比訓練
低年級學生對新知識接受得快,但遺忘的也快,針對這一特點,經常采用新舊口算對比練習。如進位和不進位的對比;減法和加法對比;乘法與加法對比;除法和乘法對比。這樣訓練使學生既掌握了新知,又復習了舊知,從而進一步明確加、減、乘、除之間的關系,使新舊知識互相溝通,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
4.分散集中經常練
要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先集中讓學生認識進位的道理,然后分散練習5加幾,6加幾,7加幾……最后在集中起來訓練。找一找8加幾,9加幾……各有幾道,并有規律地排列起來。20以內退位減法學完之后,可將加減集中練習,要求學生能夠根據一道加法算式,想出兩道減法算式,能根據相關聯的三個數8、7、15很快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這樣通過集中——分散——再集中的經常訓練,使學生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
實踐證明:在現代教學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如果教師能根據實際情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因地制宜通過自制直觀教具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大膽改革,勇于探究,照樣能夠有質有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培養低年級學生過硬的口算能力的目標,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