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堯
摘 要:本文首先在國家層面上提出了智實力的概念,認為智實力應該是一個國家或政府或集團或團隊或個人的政治智慧、政治敏銳性、戰略、戰術智慧、領導能力、決策力及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是面對各種問題和事物處理的方法和對決策的實施能力。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提出國家的綜合實力是由三元構成的,即硬實力、軟實力和智實力。討論了智實力與硬實力和軟實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獨立的辨證關系。論述了智實力獨立于其它實力之外,它不屬于軟實力的范疇。智實力的物化體現是“人”。闡明了智實力的作用和意義,指出智實力的有效運用能使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有目標地快速有效發展,長期地繁榮昌盛;文中最后給出了表征國家綜合實力的“三元論”的模型。認為當三元模型的三條邊相等時,國家的綜合實力是最佳狀態,任何一條邊變化均會影響其它邊長的變化,最終影響國家綜合實力的變化。三角形模型中表示智實力邊長的權重更大一些。
關鍵詞:硬實力 軟實力 智實力 三元論
Abstract: The intelligence power is, as a concept,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at the level of a nation. It reflects not only the political wisdom, leadership of a nation, a group or even an individual, their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and all-round capacity, but also their implementation capacity when dealing with various issues. Furtherm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ialistic theory, that is, the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a nation consists of hard power, soft power and intelligence power. Also,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intelligence power, hard power and soft power is interdependent, interactive and independent and emphasizes that intelligence power does not belong to soft power but focuses on how to exert human beings wisdom to solve our difficult problems. The goo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ce power can drive hard power and soft power of a nation to develop effectively and flourish chronically.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when the three sides of the model are equal, the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a nation will find its best state. A change of any side will influence the other two, which can result in the change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pacit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intelligence power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Intelligence power Hard power Soft power Trialistic theory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3
前言
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軟實力》論文中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1]。“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軟實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內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四是處理國家間關系時的親和力;五是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對國際規范、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的贊賞和認可程度。 由上可見軟實力包括的七項內容的內涵中并不包括智實力,即人的智慧, “智實力”,或者說是思想力。從國家的戰略決策而言,智實力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主要構成。也就是說,硬實力、軟實力構成了國家的綜合實力,這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二元論”。本文認為構成國家綜合實力應是三元,還有另外一元,即“智實力”。硬實力、軟實力和智實力構成了國家的綜合實力,這就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三元論或者說是多元論。
一、智實力的概念
世間事物是連續變化的,在數學上,有正數和負數,必然存在有不為正數也不為負數的零,將整個數軸連接起來。對物質而言,有晶體和非晶體,就一定存在著準晶體。固態和氣態之間的過渡是液態。同樣道理,有硬實力和軟實力,就一定有運用及如何加強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智實力。而智實力就是人的思想力、智慧力。endprint
本文提出了“智實力”這一概念,認為國家的“智實力”是一個國家或政府或集團或個人的政治智慧、政治敏銳性、戰略智慧、戰術智慧、領導能力、決策力及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它表現出面對各種問題和事情處理的決策和實施的能力,它是“思想力”。智實力的物化體現是“人”。人是最重要的,沒有人,也就沒有智實力。但是智實力又不以人的多少為標準,它靠的是人的智慧、經驗、人的能力和相應的權威性。
智實力不是軟實力,它與軟實力有本質的區別。
首先分析軟實力所包含的內涵與外延。根據約瑟夫·奈的觀點,硬實力是由經濟、國土面積、資源、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物質力量。軟實力包含的七個方面內容在前言中已述及。軟實力的內涵體現在文化“吸引力”、國家“形象力”、外交“提案力”和在國際上的“說服力”及“控制力”。目的是使所在國得到其他國家、人民以及各行為體的贊同和認可。章一平認為,軟實力是一種可以轉化為同化性的權力,具有使他國心甘情愿去做自己希望它做的事情的力量。他認為軟實力的定義可概括為:“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2]。而本文所提“智實力”這一概念,不屬于軟實力的內涵與外延,也不是硬實力的物質力量。
智實力與軟實力的根本區別在于智實力是指人的智慧,這種智慧的展現,既可以是人的個體,也可以是團隊或一個集團的。智實力可以通過語言,采用的方法,運用的策略,形成的制度、政策,設計的方案,處理事物的能力及有效性等多方面體現出來。無論有多好的制度和決策都需要人的智慧去執行,體現出人的能力和思想力上。由以上討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內涵和外延而言,智實力和軟實力是不能等同的。同樣道理,有硬實力和軟實力,就一定有運用和掌控硬實力和發展軟實力的智實力。因此智實力是人的思想力和人的能力。
國家有硬實力和軟實力,而驅動、控制和協調這二種實力的卻是智實力。
二、智實力與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辯證關系
國家綜合實力由硬實力、軟實力和智實力三元構成,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獨立的辨證關系。
硬實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是軟實力的有形載體和物化形式。堅實的硬實力可以促進國家軟實力向外延伸;同時,硬實力為智實力的提升和正確運用也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國的經濟總量為世界第二,這是硬實力的一個標志。只有在強大經濟的硬實力基礎上,我國才能有經濟能力提出一帶一路戰略。這一戰略就是中國與沿線發展中國家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按照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根本,以增強世界各國人民對我國的方針政策、經濟建設和政治制度的了解,它客觀上也促進了我國軟實力的延伸和擴展。從長久眼光來看也會促進我國硬實力的提升。另外,有了強大硬實力基礎,可以建設多種類型的智庫,辦更多的學校,普及更多教育,提高整個民族的素養、知識和文化水平,這又促進智實力的發展和提升。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依靠政治制度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系和我國在國際事物中所起作用的看法。軟實力是硬實力的無形延伸,可以促進提高民眾的素質,增強各國人民對我國方針政策的認可和理解,帶動我國經濟建設,促進我國硬實力進一步增強。軟實力為智實力的有效運用提供了文化、制度等無形資產的基礎。同時,也為智實力的運用提供歷史參照和借鑒。
智實力不同于硬實力那樣是看得見的物質財富,也不似軟實力是文化、制度上的無形資產和精神財富。智實力是“人”的思想力,是智慧。在國家的三元實力中,它是最重要的實力,它決定了硬實力的發展快慢及軟實力能否有效延伸。智實力的體現有時是一個策略、一個理念、一項政策、一個規劃、一個設想、一個主意,甚至是一句話都有可能是大智慧。這樣的智慧勝過百萬財富和千軍萬馬。在解決香港問題上,鄧小平提出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3]的構想,這種構想創造性的把我國的和平共處原則用之于解決一個國家的統一問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體現了我們黨既堅持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堅定性,又有利于爭取我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也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這是他老人家總結了人類發展和中國發展的實踐經驗,站在時代前列深思熟慮的科學構想。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就是大智慧的有效體現。智實力是人的智慧表現,它是指人的思維活動。智實力并不以“人”多,就表現出強勢;也不以“人”少就表現出弱勢。它應以“人”的思想力、決策力、判斷力、審時度勢處理問題的能力等所表現出“智慧”來衡量。智實力既有宏觀上大智慧、大思維,又有微觀上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當時具體情況,提出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主張,這一主張體現了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戰略智慧,這就是智實力中的大智慧、大思維和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體現。
三、智實力的主要作用
1.智實力運用得當可以使國家建設取得巨大的成果
高超的智慧能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能夠深層次、具有前瞻性及戰略性眼光,既立足當前又面向未來發展國家各個領域的建設。國家制定的五年計劃、中長期發展規劃都是智實力的具體體現,這些目標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運用智慧才能預先設想。對于區域或地方而言,政府需要深入研究地方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環境變化和未來發展趨勢作出深入的研究和判斷,尋求新的思維,為政策所借鑒,這是非常重要的。 “兩彈一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從決策、規劃、上項目到組織和研制過程,充分體現了我國老一輩革命家的智實力的正確運用,果斷地決策力和權威的意志力,表現出了國家領導人的行政組織韜略和智慧。這一英明決策直到現在,都還產生著重大影響。如果當初沒有下決心搞,今天我們還搞得起來嗎?人家還會讓你搞嗎?endprint
2.智實力可以使硬實力得到優化處理
凡是問題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辦法有優劣之分,多種多樣,并不是所有的辦法都是好辦法。強大的智實力可以在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基礎上,對各類事物做出評估,制定相應政策或行動綱領或計劃或對策或戰略方針,使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得到最優化的發揮。智實力可以主導和調控硬實力發展規模和方向,也可促進軟實力的延伸,使硬實力和軟實力得到強化。智實力可獨立于硬實力或者在硬實力不足的特定情況下發揮重要作用。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剛成立不久,一切百廢待興,國民經濟的產值也不高,世界上與我國建交的國家也是寥寥無幾,可以說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均是很弱的。從當時我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而言,中國都不具備任何條件參與抗美援朝的戰爭。但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代領導人充分展示了強大的智實力,果斷決定出兵援朝,最終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停戰。這一仗也打出了我人民志愿軍的威風,無形中也提高了我國的軟實力。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當時的抗美援朝,現在在我國的鴨綠江邊可能就會是美國的軍事基地,我國也會永無安定之日。
3.智實力能使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持續有效的加強和發展。
國家的綜合實力的發展歸根到底是需要智慧才能使硬實力和軟實力得到可持續發展。智慧是靈魂,沒有強大有效的智實力也可能使現有的硬實力退化,軟實力弱化。毛澤東說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4],制定什么樣的政策,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取決于人的智慧。政策和策略的制定若能象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的:“上善若水,水善利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5],那就是集智慧之大成所作。因此,制定政策解決矛盾,智慧的使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6]”這充分說明了智實力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個國家即使有強大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但缺乏智實力或智實力運用不當,也會使國家面臨或處于巨大風險之中。2003年,美國和英國由于智實力運用不當,出現了政策和決策失誤,憑借強大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悍然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從現在情況來看,自從那時起,伊拉克國家一直處于動蕩危險之中,人民的生命財產也得不到任何保障,而美國也并沒有因此達到其目的,也對美國的軟實力產生了負面影響。這清楚地表明美國當年入侵伊拉克是“徹底失敗”。反過來,智實力運用得好,能使國家得到長期發展并繁榮昌盛。我國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進行的改革開放就是高超的政治智慧的科學運用,使我國開始走向繁榮昌盛,僅用40年的時間,我國的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位。
4.加強智實力的建設和有效運用,可以使國家制定的政策法規、規劃等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合理性。
政策是政府或社會公共權威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為達到一定的目標而制定的行動方案和行為依據。一般情況下,政策是由“少數人”或“精英”制定的,這些“少數人”或“精英”代表公眾規劃和制定公共政策時需要智慧使制定的政策法規、規劃等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合理性。
5.智實力運用得當,能提升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如何提升話語權,貫徹國家意志,同時這種國家意志又能被它國所接受,這除了軟實力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政治智慧和外交智慧。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但是在國際話語權方面依然處于弱勢地位。在國際輿論場中,各種“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謬論盛行,體現出西方話語霸權。從自身看,主要是我們對國際傳播的重要性長期認識不足,也努力不夠,沒有從戰略高度開展國際傳播宣傳我們的價值觀及我們的文化傳統。在國際環境中,我國要維護自身的利益,必須消除國際社會的誤讀誤解,爭取國際輿論的理解和支持,讓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態度朝著更加積極、認可的方向轉化。這就必須提高國際話語權。因此,在宣傳國家形象以及掌握傳播信息的主動權等方面還需要高超的智慧,研究如何主動出擊爭取國際話語權,如何在國際事務中設置議題,采取什么方法、手段和策略,如何做到更貼近外國民眾思維習慣的傳播方式展示中國的發展與進步以及我們的價值觀。用我們的價值觀去壓制那些敵對的價值觀,讓世界通過我們的話語了解中國,而不是通過西方的話語抵毀中國。
6.智實力還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消除不利因素。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層不變的,有好就有壞,有利就有弊,變不利為有利關鍵是要正確認識主觀和客觀條件,從不利因素中找出積極因素,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就會使不利因素轉變為有利因素,開辟一條新路。如我國的經濟建設就存在著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不利因素是:世界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國內外的新興經濟體又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更趨激烈。我國支撐發展的要素條件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正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有利因素是:“我國發展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區域發展回旋余地大,今后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我們必須防微慮遠,趨利避害,一定要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7]”這些需要政府能以高超智慧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消除不利因素,使我國經濟能持續發展。
四、國家綜合實力的三元論模型
有了硬實力和相應的軟實力,與這二種實力緊密相聯系的是智實力,智實力能夠保持和有效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就是人的智慧。所以構成國家的綜合實力是智實力、軟實力和智實力。這就是構成國家綜合實力的三元論。
下面以三角形模型分析國家綜合實力的相互發展關系,即硬實力、軟實力和智實力形成國家綜合實力的三元論。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代表國家的硬實力,軟實力和智實力,三角形的面積代表國家的綜合實力。這三種實力的發展關系如下:
1. 在三條邊長的和不變情況下,如果三角形成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積為最大,國家的綜合實力為最強,可以稱為金三角實力。如果能使三種實際力量平衡的時候,國家的綜合實力就處于金三角狀態(見圖1a)。在這種狀態下,國家的潛能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并可持續健康的發展。endprint
2. 如果國家的綜合實力處于等邊三角形,三條邊以同一比例增加,其三角形面積增長最快,則表明國家綜合實力成倍增加,這種狀態是國家發展的最佳狀態,這是各國最想追求的目標(見圖1a)。
3. 三角形的二個邊都很長,而另一邊很短,三角形的面積就很小,表明國家的實力在某些方面較強,但國家的綜合實力仍然較弱。增加最短的那條邊,對三角形面積的貢獻非常顯著(見圖1b.)。對國家綜合實力而言,在三種實力不同的情況下,增強最弱的那種實力,對國家綜合實力影響也大。實際意義是:每個國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金三角,找到自己國家能力發揮的最佳方式。
4.三角形的長邊是智實力,其它二邊短。由于智實力權重最大,表明運用智實力相應得當。可使硬實力和軟實力加強,綜合實力迅速提高(見圖1c.)。
5.三角形盡可能以銳角三角形為主。在不能均衡發展的情況下,也要使綜合實力的三角形處于銳角狀態。這是因為只要有一個實力發生變化,綜合實力會迅速提高。
6. 盡可能避免鈍角三角形為主的國家綜合實力,尤其是智實力的邊最短或不變,如以圖1d.的方式,在此情況下,無論硬實力和軟實力如何變化,國家的綜合實力不變,這時國家面臨的困難最多。這是因為沒有關注最重要實力的發展。
7.如果是以圖1e.的方式進行,在這三角形中,智實力的權重應該更大一些,因為智實力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和發展的方式及發展方向,也就是說決定了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提高和下降,因此,智實力的提高必然會引起其它兩個實力的提高。一般情況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以這種方式進行,這是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這個三角形是動態的,任何一邊的沿長或縮短都會影響其它一邊或兩邊的大小。一個國家不可能只注重一個實力的發展,正如三角形一樣,三條邊都增加,整個三角形的面積才會有效增加。
國家的綜合實力處于等邊三角形狀態下,能最大限度發展國家潛力,因為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這些實力的運用和發展是由智實力所決定的。通俗地說是由“人”來決定的或是由決策者所決定。常說的智慧創造財富,智慧創造未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忽視智實力的建設和發展。
結束語
以上從國家層面簡要論述了國家的智實力。提出了智實力的概念,指出智實力是“人”的因素,是人的思想力,人的智慧,人的決策力、意志力和人的能力。它與硬實力、軟實力有著本質的區別。認為國家的綜合實力應是由硬實力、軟實力和智實力三元構成的。討論了硬實力、軟實力與智實力三實力之間的辯證關系。給出了國家綜合實力的三角形模型。闡明了智實力較之硬實力和軟實力更為重要,它可以讓一個企業有效發展和壯大,也可能使企業關門破產;它可以使政府的職能部門發揮更大作用;它可以使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社會和詣穩定,人民幸福。因此,在國家綜合實力的三元中,智實力的建設和運用是至關重要的,應該引起國家的重視,政府的重視,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尤其如此。智者,國之策也。
參考文獻
[1]劉華譯,美國注定領導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2]章一平,軟實力的內涵與外延,現代國際關系,2006年第11期,P54-60
[3]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出版。
[4]《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296頁,人民出版社 1960.9
[5]《道德經》, 金盾出版社, 2009年1月
[6]《孫子兵法全集》, 海潮出版社,2007年5月
[7]李克強在兩院院士大會作經濟形勢報告,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6-11 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