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銳
摘 要: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諸侯的爭霸導致戰爭頻繁發生,我國社會進入一個動蕩期。與“游說”和“論戰”相比,“武力”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利的工具,誰的武力強大,誰就有最終發言權。因此,“尚武”觀念,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戰爭觀。本文以尚武觀為中心,闡述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觀,并從歷史的角度挖掘其原因。
關鍵詞:春秋戰國 戰爭觀 尚武 原因
中圖分類號:K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1
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觀
1.重信守禮
盡管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交流動輒“訴諸武力”,但是在實際交戰中,“信用和禮節”依舊必不可少。關于敵國之間的交戰之道,雖然沒有成文的規定,但是有四條原則是人人必須遵守的。第一點是兩國交戰前,不可斬殺來使。發動戰爭可以,但是,首先本國要向對方提出合理的理由;其次不能在對方國家有災難的時候(例如鬧瘟疫、內亂等)發起戰爭。交戰前,發戰國要派使者向受戰國交代戰爭緣由,而受戰國不可斬殺來使,否則會被其他國家和諸侯輕視。第二條和第三條原則針對交戰過程中,一是“不鼓不成列”,也就是對方的兵陣還未布好的時候,不能趁人之危攻打對方;二是激戰中,如果對方有人受傷了,另一方不能繼續對傷者發起攻擊,只能去攻擊未受傷的人。第四條原則針對交戰以后,不可追趕戰敗逃離之兵超過五十步。
2.兵不厭詐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盡管講求誠信和禮儀,但也并不意味著雙方的交戰只是按部就班、簡簡單單地切磋兵力。戰爭中最需要的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詐術”。計謀和策略,往往能讓弱小的國家爭占上風,能讓一場戰爭轉敗為勝。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兵者,詭道也。”這句話用在禮崩樂壞的春秋后期戰爭中再恰當不過。公元前354年,魏國的大將龐涓率領大軍攻打趙國。趙國勢單力薄,苦戰一年,兵敗之際向齊國發出求助。齊國是趙國的盟國,派田忌和孫臏調兵援助。孫臏認為,解決矛盾的關鍵在于“攻其要害”,現在魏國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趙國境內,而魏國境內留下來的必定是老弱之兵。此時率兵直搗魏國國都大梁,魏國大軍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國自救。此舉一是替趙國解決了圍城之憂,二是趁著齊國強大的士氣一舉消滅魏國的疲敝之兵,一舉兩得。這場戰爭便是膾炙人口的“圍魏救趙”。
3.尚武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典型的動蕩時期,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軍事觀念則是“尚武”觀念,即用拳頭說話。刺客的出現,國君的好戰,對劍的崇拜,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官位的設置等等,都體現了尚武思想。國人對劍的崇拜,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了,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對劍有著獨特的喜好,有了劍則要習武練劍,掌握劍術自然想要切磋;另外,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教育不僅僅只學習“文”,還學習“武”,教學內容涵蓋了“射、御”等,這也便給戰爭提供了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可能。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并起,有些君主為了展示自己的雄心壯志與過人能力,崇尚以武力征服其他諸侯國的思想。其次,刺客的出現,是尚武思想的另一見證,刺客的尚武精神能夠讓他們不圖富貴、不畏強權,為知遇之士出生入死。因此,此時期可以說從上到下都籠罩著好戰的氛圍。
二、尚武精神盛行之因
1.經濟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是戰爭的根源。戰國時期,由于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領主的政治權力遭到削弱,經濟權力遭到破壞,使得大量的農奴被解放出來,變成了農民。而農民比起農奴,人身要自由的多。安分的人去種地,過著相對安穩的生活,俠義的人則去當刺客,為報知遇之恩赴湯蹈火。另外,生產力的發展使得武器逐步升級,東周時期開始出現鐵劍,鐵甲等等,后來被廣泛用于戰爭。鐵質武器的使用,使得戰斗殺傷力更強,戰爭效率更高。因此可以判斷,經濟的發展使得奴隸變為自由平民,鐵器的出現帶來先進的武器,這兩點原因為尚武思想提供了可能性,促進了尚武思想的形成。
2.國家戰爭的需要
無論過去還是如今,一個國家想要在群雄中屹立不倒,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是萬萬不可的。尤其在以戰爭為主題的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戰爭需要強大的軍隊,強大的軍隊需要先進的武器,更需要勇猛的士氣,即人們普遍的好戰思想。這個時期的國君基本上都是戰爭的倡導者,甚至是“好戰分子”。相傳楚康王認為自己最無顏面對祖先的一件事是即位五年來國家沒有發生過戰事。秦國人在選舉君主的時候也是選勇猛好戰的人。齊國對武力的崇尚更甚,駕車的兩個人經常在道路上相互碰撞,大打出手,這種現象屢見不鮮,難以制止。齊桓公、齊景公在即位后,也大量征求四海之內的勇士,共同治理國家。由此可見,由于國家戰爭的需要,從上到下的尚武之風盛行。
3.古風的遺留
崇尚武力,不僅僅局限于春秋戰國時期。實際上,在遠古時期,人們對武力的使用和崇拜就已經初見端倪。古老的部落中會有自己的圖騰,中國人至今喜歡的紅色,就是古代圖騰的一種,它象征著強大、勇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些部落甚至有喝敵人鮮血的習俗。在與大自然和敵對部落的對抗中,武力是保護人們的法寶之一。經過漫長的歷史,茹毛飲血的武力時代慢慢進化為濃重的習武風氣,并且在先秦時期逐漸轉為一種社會風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武觀念奠定了基礎。
結論
誰擁有強大的武力,誰就掌握了話語權。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武觀念不僅僅體現在頻繁的戰爭上,也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各個方面。戰爭的存在,使得春秋戰國時期政權更迭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促進了經濟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先秦時期楚人尚武精神的追本溯源[J].楊靖.蘭臺世界.2013(01)
[2]論秦文化的尚武精神[J].蔡志忠.馬明達.聶晶.毛海燕.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