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萍
摘要:我國實施課程教育改革,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因而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基礎性的學科知識,還要重點對自己的知識素養以及學科能力等進行綜合培養。漢語言文學教學是課程教育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對學生的美學修養以及人文素養等予以同步提升。漢語言文學屬于語言教學和文學教育范疇內的內容,要在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本篇文章在此基礎上,主要對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創新內容以及創新方法等進行集中分析。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創新;審美教育
素質教育理念下,不同課程教學的形式以及模式等均需要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實施必要的改革,在創新發展中不但進步,漢語言文學教學屬于人文性內容和文化性課程的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體系龐大、涉及的教學內容和要素也較多,因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化課程教育教學的要求,要促使學生提高對漢語言文學課程的興趣,就要在教學中應用靈活的教學手法,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視野拓展,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以及文學水平,關于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創新的方法以及作用等需要從實踐分析的角度展開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與探討:
一、轉變教學思路
漢語言文學課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對學生進行不同文本內容的講解,使學生能夠在文字性內容的理解中,培養自己的文學感悟力和文學想象力,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較為被動和落后,要提高教學有效性,促進教學創新,需簡對教學思路予以積極的拓展[1]。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漢語言文學著作的講解和分析時,不能過多的代入個人情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在教學講解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僅是對學生進行客觀描述,對于其中涉及到的思想理論討論部分,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的自主化思路,讓學生在閱讀分析中集中討論和總結自己的閱讀感想,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學感悟力,使學生在漢語言文學課程的學習中掌握更多人文性和思想性方面的內容。
二、轉換課堂形式
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老師對學生的文學名著講解,類似于閱讀分析,是以典型性的文學著作為例,對其中的重點難點部分進行集中的講解,雖然對文學著作中的內容進行了更加深度化的分析,但是主要的講解形式仍舊是圍繞文字部分展開的,講解范圍也是根據文中所述展開的[2]。要實現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創新,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應用多媒體設備和網絡技術,為學生實施電子化的課程講解與分析。在電子化課程教學中,老師可以為學生搜集網絡視頻、朗讀音頻以及相關圖片資料等,使學生能夠在更加生動、形象的信息展示中,對其中的情境氛圍有更加深刻的體驗。文學分析結合電子化教學,使課堂教學的形式更加活潑,有利于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提升學生的文學興趣。
三、加強情感交流
漢語言文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主要是為了促使學生對其中的文字表達技巧以及人物塑造手法等予以把握,在實踐研究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字領悟能力[3]。傳統的課程教學形式過于刻板,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不足,而漢語言文學又注重學生的文學思想培養,因而在教學方式的創新改革過程中,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根據不同的文學內容部分,為學生設計一定的討論話題,例如關于人物分析、背景分析和寫作情感分析等,使學生能夠在漢語言文學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加強文學思考,以情感交流的形式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
四、結語
在課程教育改革中,重視對學生的學科能力以及學科素養的綜合培養,漢語言文學教學是語言課程教學中的分支部分,在實際教學中,需要變更風格、創新形式,使漢語言文學教學在教學方式和課堂模式在改革中獲得進步與發展。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創新,不能局限于對學生的課本知識和文字理論部分的教學,而是要在教學中融合人文教育、思想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在連接性思考中,注意分析文學作品中的感情底蘊,重點強調對學生的文字感悟能力以及文學理解能力方面的培養[4]。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有利于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使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和思考、分析問題,促使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性提高,具有重要的教學進步意義,實踐應用價值較為突出。
參考文獻:
[1]李汀.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創新思考[J].中國培訓,2017:1.
[2]陳文蓉.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滲透研究[J].北方文學(下旬),2017,06:157-158.
[3]呂紹澤.試論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創新[J].新西部(理論版),2015,24:152+151.
[4]張才忠.試析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的創新[J].成功(教育),2013,04: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