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瀟 (山東藝術學院 250300)
近年來,隨著廣播電視、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播音主持的隊伍不斷擴展壯大。如何成為觀眾眼中優秀的主持人,如何獲得觀眾的喜愛是很多主持人關注的問題。體態語言便是節目主持人的基本技巧。對于主持人而言,體態語言不僅是一種外在的工具,更是一種展現內在真我的有效方法,能夠與觀眾拉近距離,增加節目主持的感染力,還能幫助主持人樹立自身氣質,對節目的內容進行更好的詮釋。本文從主持人、體態語言的基礎概念入手,解釋何為“主持人”、“體態語言”,隨后說明體態語言在主持人主持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何提升主持人體態語言在實際中的運用。
主持人是指具有采、編、播、控等多種業務能力,在相對固定的節目中作為主持者和播出者,集編輯、記者、播音員于一身。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吳洪林曾說“節目主持人是以‘我’的方式出現在鏡頭與話筒前,為受眾群準備并駕馭一檔固定節目的演播主人”1。節目主持人的工作內容相對較為復雜,不僅需要基礎語言能力的支撐,更需要以體態語言進行輔助,學習過舞蹈、形體的主持人,儀態普遍得體大方,也會運用自身的肢體來配合語言環境做出動作,使節目內容的表達更為生動,加深觀眾對節目的了解程度。
體態語言又稱體姿語或行為語言2。是用身體動作來表達情感、交流信息的一種溝通手段,它包括了情態語言、手勢語言、身姿語言、空間語言。
1.情態語言是指人臉各個部位構成的表情語言,主持人對于當下話題的心理活動都可以通過面部向觀眾呈現。
2.手勢語言是指通過手指與手的活動作出動作來傳遞交流信息。
3.身姿語言是通過坐姿、站姿、行姿的變化表達語言信息的“體語”。主持人的身姿語言往往能夠看出他的個人氣質和魅力,是否落落大方、氣宇軒昂、親切端莊,讓觀眾喜愛、悅目。
4.空間語言是一種空間范圍,指的是社會場合中人與身體之間所保持的距離間隔3。空間上的距離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在人際交往中卻有著重要作用。“間距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持人的空間語言。這種間距感要求主持人考慮自身與演播空間環境、布景之間的距離,還要考慮與搭檔、嘉賓之間的距離,這樣能夠讓觀眾在視覺上享受,讓電視畫面看上去舒服、自然、合理。
近景中的情態語言,是主持人必用的體態語言。例如開心時的表情、難過時的表情都會有很多種可以演繹的方法。以董卿主持的《朗讀者》11期為例,王起洪和吳文霞兩位白金婚老人朗誦了《從前慢》,這種經歷時間長河考驗的愛情令董卿感動;《朗讀者》第3期徐靜蕾朗讀《奶奶的星星》時,那種對于祖輩的記憶、親人間難忘卻回不去的過往也讓董卿感動,董卿能通過面部表情讓觀眾感受到這兩種感動帶給自己的不同,從而感染觀眾。再以快樂家族在《快樂大本營》中為例,主持人們每次都以喜笑顏開、青春朝氣面對鏡頭,讓人一看就倍感輕松。但是當有嘉賓說起辛酸經歷時,主持人就能夠通過面部表情來烘托情境,感染觀眾。
語言是需要通過手和手指的活動去傳遞信息,能直觀地表現主持人的心理狀態。在主持節目中,手勢的配合能比較明確和形象表達主持人的意思。崔永元首次主持《實話實說》欄目時,當時的他略微緊張,不知道手該往哪里放,雙手總是抱在胸前,這樣一個看似沒有問題的動作實則給人一種距離感,傳遞了一種拒絕、戒備的信息,不過在后期的節目中很快改正。《非常6+1》中主持人李詠的經典手勢還讓節目的主題特色得以充分的展現,并且讓觀眾對節目形成了品牌觀念。手勢在很多時候所展現出的情感是極具特點的,有時候甚至于勝過語言的表達。主持人的手勢語言有一定的氣氛調節和緩和作用,讓觀眾感覺更為親切、真實,有時會成為一個節目或者個人的標志和特色,讓人記憶深刻。
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的整體姿態也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身體姿態給人以舒適感。以主持人伊一為例,12歲的她開始學習拉丁舞,進入浙江電視臺工作后,主持了《我愛記歌詞》,節目中有舞蹈功底的她,常常跟隨音樂律動,青春活潑,后來她登上《越跳越美麗》、《舞動好聲音》的舞臺,打造“主持界里舞蹈最專業”的自身品牌。學習舞蹈對于主持人的身體姿態是有益的,讓其形體優美,抬頭挺胸,給人一種自信的感覺,甚至因為形體優勢,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現如今,很多高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都開設一門課程——《演播言語組織與空間處理》,在這里重點說一下“空間處理”,它之所以能夠設為一門課,必然說明空間處理對于主持人的重要性。學生們先是學習站姿、坐姿固定機位不同景別的單人或雙人訓練,再是學習單人動態不同機位、不同景別的課程,以及雙人動態不同機位、不同景別的課程。以北京衛視《跨界歌王》為例,主持人栗坤的出場方式就充分運用了空間語言。從化妝間出來,一路邊走邊說走到嘉賓廳再走到演播廳,在只有一個機位的情況下,始終與機器保持合理位置。所以要求主持人要有這種空間感,才能讓觀眾通過屏幕看上去合理、舒適。同時走動感也能創造特殊意境,讓觀眾產生好奇的心理,不自覺地幻想下一場景。
人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手掌、手臂不同的動作,會給觀眾帶來不同感受。以微笑為例,有捧腹大笑、笑中帶淚、附和而笑。《快樂大本營中》主持人常常捧腹大笑突出節目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朗讀者》中董卿常常受到嘉賓的感染,笑中帶淚,烘托了溫情感人的氣氛;附和而笑是大多數主持人在采訪嘉賓時常用的一種方式,既烘托氣氛又是一種禮貌性的笑容。當面部表情與手勢動作相結合就會有奇妙的化學反應。以《火星情報局》楊迪在第二季中模仿蚊子、鯰魚、蜥蜴為例,模仿蚊子時,頭微低、眉頭緊皺、眼睛瞇成一條線、上嘴唇包住下嘴唇微朝下撇、手做飛翔狀;模仿鯰魚時,頭微抬、眉頭舒張、眼睛朝下看、鼻翼微張、嘴角朝下時不時往外勻速吐舌頭、手臂緊貼身體、手做波水花狀;模仿蜥蜴時,眉頭微抬、眼睛瞪開做斗眼兒狀、鼻翼微張、嘴角橫向咧到最大并快速伸少許舌頭、手撐地。這一模仿可以說惟妙惟肖,受到觀眾喜愛。面部表情和手勢語言能夠直觀反映主持人的心理活動,要在生活中觀察細化,在節目中合理運用。
俗話說得好“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良好的體態可以讓主持人更加親切穩重、落落大方、賞心悅目。坐姿一般可以分為正襟危坐式、雙腿疊放式、雙腿斜放式、雙腳交叉式;良好的站姿一定是挺胸、抬頭、收腹給人以精神、挺拔、自信的感覺;而行姿要做到自然但不別扭、輕盈但不笨拙、矯健但不遲鈍。很多主持人常常給觀眾一種“身子在前,腳在后”或者“腳在前,身子在后”不舒服的感覺。另外,在行進間,我們步伐頻率要勻速,重心微微前傾,切不可前后左右搖晃。當我們要與觀眾加強溝通交流,讓主持人的感染力更為充分,做出相關動作時,一定要協調統一,切不可同手同腳。主持人在主持娛樂節目中的身姿語言可以相對夸張,甚至于可以顯得搞怪、詼諧,帶給觀眾歡樂。
許多大學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形體,開設了形體課。以山東藝術學院為例,形體課授課內容主要講述舞蹈構圖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舞蹈的隊形和畫面。還會講舞蹈的六要素“點、線、角、面、體、形”。無論是靜止的造型還是流動的畫面,都要求圍繞舞蹈作品,突出人物及主題,也就是將多種因素聯系在一起突出整體美感。這門課程為主持人的空間語言奠定了基礎。學習形體不僅使主持人在舞臺上有一定的形體控制能力,對一些動作的表現能夠做到收放自如,還能對空間感有一定的駕馭能力。以中央電視主持人李思思為例,在《挑戰主持人》南北對抗賽上,李思思帶來了《風云書館》,她在其中女扮男裝,看似瘦弱的身板,卻把男子的氣宇軒昂表現的淋漓盡致,舉手投足間盡顯英氣,說話間的每一個踱步,也恰到好處,用古代書生的口吻和形象為大家講解世界杯足球賽,受到評委老師青睞。形體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它本身具有動作性、節奏性、造型性、抒情性、綜合性,不僅可以培養主持人的動作協調、肢體靈活、空間概念,還可以鍛煉意志,培養審美情感。
無論是情態語言、手勢語言、身姿語言還是空間語言,如果相互融合便能體現出主持人在體態方面的綜合優勢。主持人體態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對節目的質量產生影響,因而主持人需要對自身的體態語言特點有所認知,才能在節目中發揮這一優勢。新媒體環境下的節目類型不斷更新,節目的內容也更為豐富多彩,主持人有豐富的體態語言,能夠對節目的內容進行更好的詮釋,從而對觀眾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體態語言對于主持人是很重要的,學習體態語言并運用到實際中必將對主持藝術產生積極作用。
注釋:
1.吳洪林.《主持藝術》,上海三聯出版社,2011年3月,第12頁。
2.曾致.《節目主持藝術基礎》,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第32頁。
3.曾致.《節目主持藝術基礎》,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第33頁。
[1]吳洪林.《主持藝術》,上海三聯出版社,2011年3月。
[2]曾致.《節目主持藝術基礎》,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3]鄭八一,張泉君.《舞蹈基礎理論》,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12月。
[4]陳璐.《微反應心理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