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事例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應在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特點的基礎上,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吸收融合其他各學科中的有利因素,創造性地運用教材,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教學效率。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音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給予樹》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圣誕節前夕,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一個陌生的小女孩,幫她實現愿望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課前十分鐘我加入了一段《鈴兒響叮當》的英文歌曲,渲染了圣誕節的喜慶氣氛,由此引出課題,讓孩子們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這是一節公開課,音樂引入還緩解了師生的緊張情緒,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雙方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是一首經典兒歌,并有歌曲《小小的船》與之相配套,歌詞和課文內容完全相同。我在課中安排了這首同名歌曲,孩子們邊放松休息,邊和著音樂用稚嫩的聲音哼唱,一節課下來孩子們歌曲會唱了,課文自然也就能背誦了。將音樂引進低年級的課堂,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中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我讓學生聽樂曲《森林音樂會》寫作文,學生一邊欣賞樂曲,一邊想象,然后再互相議議,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想象到什么場景或故事。大家暢所欲言,大膽創編故事情節,將一個奇妙的動物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以音樂為媒介,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學生覺得特別新鮮,在充分欣賞音樂之后,想象的翅膀自然就展開了,一篇篇佳作便由此誕生。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文中飽含著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在授課過程中,我放了一段傷感的音樂,大家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孩子們不僅能夠深切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心情,也能把自己融入課文里,更把這種悲痛的心情融入朗讀中。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對于戰爭的痛恨、對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同樣的一節課,同樣的教學設計,但是在試講的時候由于沒有找到恰當的音樂,只是在教師語言的渲染下讓學生去體會痛失親人的感情,去朗讀課文,相比之下效果不盡人意。由此可見,恰當的音樂引入有時能勝過教師的萬語千言。
《梅花魂》一文通過寫一位身在異國他鄉的老華僑對梅花的摯愛,表達其對祖國深深的眷戀與熱愛之情。我以一曲《我的中國心》作為本課的結束,“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深情的歌詞唱出了老華僑的心聲,很好地升華了課文主題,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把音樂融入語文教學,以樂傳情,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審美情趣。只要教師多加思考,巧妙運用,一首首優美的樂曲定能為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