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特約記者
作為一名中小學教師,登上海外的講臺,向異國他鄉的華裔少年講授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相信許多人會對此心生羨慕。但是,對于真正有過這種援外經歷的教師而言,他們曾經歷的酸甜苦辣,也許并不為人所知。
來自河南省商丘市一所職業中專的張杰,已屆不惑之年。他最早執教的亞虞山培青中學,位于菲律賓棉蘭老島的務端市,是一所有著近70年歷史的華人學校。從幼兒園到中學,學校共有11個年級,471名學生,其中華裔學生有170多名。
“小學四年級華語,初中二年級華語,說話,作文,拼音,小學一年級(兩個班)、小學二年級、小學四年級、小學五年級、小學六年級的拼音課都得教。”張杰說,“科目多,教起來比較煩瑣,可是由于人手有限,只好堅持下去。”
回想起5年前初到異國他鄉工作的情景,張杰還是清晰如昨。2013年秋,他懷著期待的心情離開家鄉來到菲律賓,經過培訓后,和另外兩位國內來的同行一起被分配到棉蘭老島的這所第一個有外派教師的華僑學校任教。
張杰任教的學校,坐落在一個步行30分鐘可以從東走到西的小城鎮上。所乘的車由大路到小路、一路顛簸來到了他們所任教的學校之后,大家的心都涼了。
學校僅有一個籃球場那么大,和國內農村“最好的建筑是學校”比起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位于赤道線上的菲律賓,天熱得讓人難受。室內盡管開著空調,仍然感到汗水淋淋,一到室外,頓覺酷熱難耐,簡直像進了蒸籠。
怎樣適應異國他鄉的生活?張杰他們充滿了迷茫。學生水平怎么樣,應該如何開展教學,沒有人給他們現場指導。盡管張杰有著近20年的教學經驗,華教中心也對他們進行了崗前培訓,但是一切的無序和無助,還是讓他們對未來沒有絲毫信心。從未有過的孤獨感與失落感從心中涌出,思鄉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但是,援外的初心和使命,讓他們選擇了繼續前行。
資歷最淺、年齡最小的代素素,大學畢業不久,憑著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和對到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向往,舍下吃奶的孩子走出國門。當談到在當地的教育教學工作時,代素素可謂是五味雜陳。
代素素帶的班級是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三年級。去菲律賓之前,她了解到這所學校一直有志愿者任教,因此便想當然地認為學生華語水平應該不錯。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才發現高估他們了。
“盡管接受過華教中心短暫的崗前培訓,了解了一些關于菲律賓漢語教育的現狀,崗前也做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和充分的備課,但現實還是出人意料。”代素素說,“菲律賓的孩子和國內的孩子完全不一樣——他們思想自由,行為散漫,上課會隨意離開座位,說話,喝水,遲到,不寫作業……”
顯然,這些情況超出了她的預料。
工作一段時間之后,代素素發現,這些狀況的出現不是學生對老師不尊重,而是他們的習性使然。因此,她認為制定課堂規矩和口令是很重要的事情。當她喊“安”時,學生要說“靜”;當她喊“嘴巴”時,學生要說“閉起來”。課堂吵鬧時使用這個口令,大部分學生能很快安靜下來。
一段時間下來,盡管學生們在課堂上隨意走動、插話還困擾著代素素,但是她也看到了這些學生身上的鮮明個性,思維的活躍度與發散性。她開始思考如何讓孩子每天都能在課堂中有不一樣的感覺,從而提高學生們的注意力。她一改往日按部就班的模式,當講授生詞時,先讓學生在本子上畫9個格,每個格內填寫一個聽到的生詞。念完后,隨機選3個漢字念出來,只要學生把這3個生詞填寫在一條線便可過關。創新了教學方法,她所教的六年級和九年級學生都愛聽她講課了,課堂紀律慢慢變好了,成了全校的典范。她還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反復游戲的過程中懂得游戲規則,訓練聽力及華語會話能力,體會到華語課堂的趣味性。
代素素受到了學生的喜歡。一位叫拉曼的學生,用中文在作業本上寫下了“我喜歡中國來的老師”。拉曼的母親還用生硬的中文向代素素連說“謝謝!”一些當地的教師也紛紛向她豎起了大拇指,那種尊重的眼神讓她頓時忘掉了一切不快。
代雪峰、謝澤林也都有過一段時間的困惑。開學的時候,他們都擔任多個年級的課,課時比國內多了好幾倍,再加上語言不通,與本地老師交流不暢,加上生活上的不習慣,他們急得一個勁兒地掉眼淚。
看到大家心中的失落,想想當地華僑學生對他們的期盼,年齡最大的張杰明白,應該調整自我,鼓勵大家一起走出低谷,干出個樣子來,才不辱使命!
于是,大家一起互相鼓勵,互相學習,互相配合,經常一起交流心得體會,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努力開創工作的新局面。
4年前,代雪峰也是丟下處于哺乳期的第二個孩子,只身去了泰國,兩年后,又奉命轉到菲律賓任教。她坦言,支教的生活并不浪漫,相反還有許多的艱辛和風險,但她認為,作為歷練自己的國外支教生涯,無疑是自己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筆寶貴財富。因此,她這次帶上了自己的侄女代素素,一起在三寶顏福泉寺觀音學校任教。這是一所建校近50年的佛教漢語學校,校舍規整,環境幽靜。學校分中英文兩個系統,有幼兒園、小學和初中三個階段。周一至周五,只要不下雨,學校天天升旗,周五升旗結束后,全校師生排隊到佛寺的大殿,由傳禪法師帶著大家一起禮佛念經。禮拜完之后,學生再排著整齊有序的隊列回班級上課。
中國老師的到來,給這所學校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許多學生由不了解中國到熟悉中國,由不愛學中文到喜歡上了中文。尤其是當他們接受中國是他們的“根”這個概念后,許多學生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的熱情就更高了。以往,他們對于說中國話的爺爺輩的老人偶有不屑,現在他們主動詢問“中國”的情況。這些,都使代雪峰感到有成就感。她也為自己能夠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而自豪。
代雪峰深有感觸地說:“回顧這段外派教學工作的歷程,我深感海外華人學校華語教學這條路還很長很長。兩年的外派工作雖不能改變太多,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所有的外派教師都兢兢業業、實實在在地上好每一節課,做好自己的各項工作,把自己當作向海外華裔傳播中華文化的友好使者,相信我們中國的文化就一定會在異國的土地上開出更加別致新穎的燦爛花朵。”
采訪札記:向相關國家的華僑學校委派漢語教師,是我們國家大戰略發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綜合實力逐漸強大的體現,更是弘揚和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渠道之一。正如幾位援外教師所言,在國外教授漢語的工作,可謂是酸甜苦辣百味交集。所喜幾位青年教師都以自己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在條件遠不及國內所在學校的情況下,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做出了值得稱道的成績,也贏得了當地華人的尊重。正如張杰在一份總結材料中所寫的:用心做華教,有為才有味。他們捧著一顆心前往他國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也嘗到了收獲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