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武 西北民族大學
在當前高校教學中,高校體育課程相對較為死板,課余體育訓練作為體育課程的分支,突破了傳統體育教學的約束,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理解,并且激發了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與喜愛。除此之外,體育訓練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養,提升學生的健康水平。正如毛澤東所說:“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們體質。”本文針對當前高校課余體育訓練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深入探究,并提出促進高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以期促進課余體育訓練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當前階段,一些高等院校對體育訓練的重視程度不夠,源于其對體育訓練的意義認知不清,對國家的政策性文件亦是較為盲從,進而導致體育業余訓練開展較為火熱,但最終效果卻不容樂觀。基于此種背景下,體育訓練的發展趨于盲目化,不顧自身情況的跟風與借鑒。甚至一些高校為了應付教育部門的檢查,構建“面子工程”等。由于對體育訓練的忽略,高校內的體育訓練場地、訓練設施以及訓練規模較為落后,教師與學生也因此不重視體育訓練,將重心全部放在“升學率”上。
在當前的課余體育訓練教學中,體育教師作為這一訓練活動的主要策劃人,承擔著學生整體的訓練重任,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但是,大多數的體育訓練教師由于專業不符合,或者自身知識儲備不足等,無法按照學生的年齡、生理階段進行劃分訓練的實際內容,往往會采用統一教學的方式,并過于關注體育比賽結果與成績。
毋庸置疑的是,與體育訓練教學相比,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對文化教育更為重視。但是現階段一些高校仍然慣用傳統思想,以文化課為全部教學內容,將體育置之度外。高校負責人認為學校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向社會輸送知識型人才,培養人才時間緊迫,課余體育訓練只會浪費時間與精力,致使一些學生即使對體育抱有高度熱情也無法實現體育夢想。
在高校緊張的教學中,課余體育訓練作為體育教學的一部分,不僅能夠緩解學生的壓力,并且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高校應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明晰與體育訓練相關的指導思想與機制,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奠定體育訓練的基礎,提高體育訓練的教學地位,培養體育能力較好的同學,加強體育訓練。
高校若想長足發展,應具備長遠的眼光,為體育教師提供培訓機會與平臺,鼓勵教師進行體育深造,主動學習先進化的訓練模式與訓練方法,強化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體育訓練時,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自身的訓練水平。并且,課余體育訓練教師也要創新教學訓練模式,豐富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激發學生對課余體育訓練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增添新型體育訓練項目,樹立強身健體的體育訓練思想。例如,教師可以舉辦籃球、羽毛球等比賽對學生進行訓練,并且可以增設越野、健身、保健、攀巖等新興的體育項目,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可以按照自身興趣進行自由選擇,既豐富了課余生活,又鍛煉了身體。
正值教育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各大高校應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打破傳統教育理念中“以成績為主”的思維定式,既要重視文化教育,也應該重視身體素質與體育精神的涵養,做到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均衡發展。當前社會發展走勢越發緊張,確實需要專業的知識型人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社會更需要的是全面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學生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更應具備強健的體魄。學生從學校畢業后,要主動融入社會中,單調的文化知識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而科學的課余體育訓練卻能培養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使學生的生活多姿多彩。故此,課余體育訓練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體育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在高校的學習生活中,學生的壓力較大,并且時間相對較為緊張,缺少運動鍛煉的機會。故此,課余體育訓練對學生而言意義重大,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能夠培養全能人才。高等院校若想推進高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可持續發展,應主要立足于加強基礎設施投入、創新評價機制、改進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等方面,針對性的開展高校課余體育訓練,推動課余體育訓練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