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而國學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實施國學教育的過程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學及評價方式呢?在實踐中,我努力尋找評價與國學教學互動相長的支點,竭力以輕松愉悅的教學和科學有效的評價走進孩子心靈,激勵孩子學習,促進孩子成長。
● 讀。讀即誦讀和素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可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來評價學生的國學學習,如大聲朗讀、陳琴歌訣樂讀等,同時借助領讀、齊讀、自由讀、小組讀、同桌讀、男女生對讀、師生接龍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這樣的國學評價方式,孩子們非常喜歡,甚至樂當父母的小老師,帶動家長共讀、共評、共學國學。
● 吟。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吟誦,要求按照音韻聲調的不同讀出長短高低輕重變化,其基本規則是“平長仄短,入聲急促,依字行腔,韻字綿長”。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陳琴老師的吟誦調,張弛有度、抑揚頓挫地吟之、誦之。興之所至,我們輕松愉快地學習了《詩經》《聲律啟蒙》《老子》《大學》中的一些篇目。
● 用。清代學者張潮《幽夢影》云:“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國學經典教育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明理修身的目的。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我通過帶動孩子學習家庭禮儀,學習學校禮儀,學習書法、武術、太極等,讓他們感受中華文化;同時,通過參加公益活動,讓他們體會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的含義。如此,家校攜手,輻射社區,讓國學教學和評價的方式更加豐富多樣。
● 背。清人張潮還有一句話:“用書不難,能記為難。”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把“記”這個難題解決了,可使他們受益終身。巧背熟記的方法有“聯想法”“鏤空法”“文意概述法”“導圖標示法”等,最受學生喜愛的是“陳琴歌訣樂讀法”。此方法是“書讀一口氣”,節奏感強,突出文句關鍵點,讓學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我們還通過四人一小組,輪流當組長的方式,由組長記錄每人背誦情況,一周、一月、一學期都有學生互評和全班總結性評價。
● 演。在國學教育過程中,我們要用“體驗式評價法”或“身臨其境法”讓孩子們一邊學習國學,一邊表演。如在教學孟郊的《游子吟》時,同桌一人演慈母,一人演游子,邊演邊誦,然后角色互換,孩子們一下就理解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含義。在表演中學習,評價,感悟,有效提升了孩子們的國學素養和人文精神。
● 畫。國學教學和評價的方式中最有趣的莫過于畫畫了,可讓孩子們邊讀邊畫,邊畫邊背。比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寥寥數筆,一舟、一翁、一魚竿和數座山便躍然紙上,詩意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詩文得以刻進孩子腦海。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自評能力逐漸提升。孩子們還經常畫氣泡圖、樹狀圖等來梳理和幫助理解記憶。
● 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孩子們積累了豐富的國學知識后,常常文思泉涌,提筆就寫。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寫道:“楊柳池塘人家,嫩芽綠葉開花,細果花蕊絮紗。微風吹下,漫天雪卷天涯。”靈動的文字,創新的思維,自由的靈魂,讓人倍感欣喜。
總之,每種國學教學與評價方式都各有特點,教師在實踐中應結合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能力加以選擇或綜合運用,要因班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選取最恰當的方法,讓國學浸潤學生心靈,滋養學生氣質,提升學生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