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教育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敢于嘗試、勇于突破正是成都市泡桐樹中學的可貴品質。“求學、育人如捕魚:得一魚,解一餐;求一漁,用一生”,正如“革新校長”高仁輝所言,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自建校以來,泡桐樹中學便致力于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全面打造教育新生態,以期實現“生命自己長大”的核心理念。學校以課程建設為主導,關注學生的全面、自主、可持續發展,在全省首創“三制三化”,即“走班制、導師制、學分制,個性化、小班化、國際化”的中學教育新模式,成為區域教育改革的代表。
“課程乃立校之本”體現了泡桐樹中學的課程觀。學校認為,培養什么樣的人,就需要有什么樣的課程支撐,課程要不斷滿足學生智能發展和興趣的需求。“一副好身板、一個好腦子、一生好品行、一身好才藝、一項好興趣”是學校課程要保證的底線。在高校長的帶領下,學校將課程統整作為課改的核心舉措,對傳統德育與教學進行統整,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五彩人生課程體系”。五彩課程體系分為根基課程和成長課程兩大類。其中,根基課程包括“修身、篤志、健體”三類,修身課程主要涵蓋道德品質修養、傳統文化修養、審美修養;篤志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包括核心價值觀引領;健體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造就學生強健的體魄與健康的心理。成長課程則包括“博識、力行、拓新”三類,主要著眼于學生智力、能力、思維等方面的提升。
此外,學校還建立了課程超市,針對課表進行私人訂制,實行自主選課、走班學習;對所有課程分層、分類設置,將基礎科學課程(數理化)分為三至四個層次;語言文學類課程(語文、英語等)分為基礎課程、基本能力課程、學科興趣課程三類;藝術、體育類課程按更豐富的模塊開課(音樂劇、合唱、器樂;版畫、素描、國畫、油畫、泥塑、服裝設計;基礎體育、乒乓球、籃球、排球、羽毛球、足球、游泳、體育舞蹈);豐富技術課程,增設特色課程,并開設綜合實踐課程,開展行走課堂、科學探究課程等研學旅行活動,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對學生系統地開展生涯教育。
為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使課程落到實處,學校打破傳統的學期設置,將學段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時間軸,實行長短學段制:初高中各12個長學段和6個短學段,每學期增設短學段。短學段時間為10天左右,開展游學類綜合性學習、援助學習和自主規劃學習,各學期的開學、放假時間可以自主安排,作為學段調劑。短學段的存在,給予了學生更加自由的空間;學生還可以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開闊視野,學會與人溝通,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過程比學習結果重要,關注學程就是呵護生命成長的過程。”基于這種學程觀,泡桐樹中學高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需求,盡力優化每個學生的學習鏈條,讓教師了解學生,讓學生認清自我。

>>青少年足球特色課

>>高仁輝校長參加四川電視臺的《起立敬禮》節目
學習首先是個人的事,而每個學生的資質和認知特點都不盡相同,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通過導師和學科教師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學習目標,找到每位學生的學習路徑以及影響學生學習的“癥結”所在,為每一位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以便加強診斷,對癥下藥。
與此同時,學校積極實施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把課堂變為自己的主場,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課堂形式變得更加豐富、活潑。學校還提倡開展混合式學習,使學習活動無處、無時不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與意識。
利用寒暑假、周末完成個性化學習任務,是學校的另一項重要舉措。學校借助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實現了寒暑假、日常上課與周末學習過程的全程優化,平板互動教學已經成為常態,做到了全學科覆蓋。教學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用多元化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潛移默化的影響遠遠優于生硬的知識灌輸。注重學習過程,其實就是要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大化。聚焦學程,讓每個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如此必然能達到“成人之長,去人之短”的良好效果。
評價是推動學生發展的催化劑。科學精準的評價能使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喚醒其內在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隨著教育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重視,學校的評價系統應從過去對學習成績的單一測評轉化為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測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不能僅僅強調學生的學業發展水平,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方面。
首先,完善學生發展評價。學校構建起了“全人評價體系”,包括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共四個一級指標。據此,學校結合辦學模式和學生實際將各項指標分散于學生的六大課程之中,形成了12個二級指標。其次,完善教師發展診斷系統。學校架構了工作情緒狀態、工作效能狀態、學術發展狀態等幾個方面的診斷量標,促進教師健康發展。包括工作質量與學術發展的協調評價;問卷診斷促進改進的評價;工作崗位雙向選擇;逐步嘗試校內職級考評。 最后,完善學校發展自我診斷系統。泡桐樹中學從一開始就全面開展學校綜合改革,很多領域都是全新的探索,為有效規避管理風險,切實解決學校存在的難題,學校的自我診斷致力于解決兩個問題:我們是怎么做的、我們該如何改進。在這一系統中,學生、校長、教師、職工都是潛在的評估者,自我診斷通過系統收集學校各方面的信息,判斷學校的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措施,以進行管理和改進。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主要關系、課程與實施、組織與管理、學生發展、學校文化等方面擬定了自我診斷的相應標準。
學生是發展的人,出現缺點、毛病是正常現象,要以評價引導其完善自我。在泡桐樹中學,不給學生和教師“貼標簽”是評價的基點。學校認為每個老師和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不能采用統一模式去評價。這就為多元評價提供了沃土,有效地推動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沒有固定教室、沒有固定班主任、沒有固定同桌……如果放在過去,我們不禁要問:這讓學生怎么學呢?泡桐樹中學用短短兩年時間的探索和實踐讓所有疑慮煙消云散。目前,學校在全區的學業質量檢測中,2017級學生各項指標多次位居第一;2018級學科指標位居前列。學生參加區級以上各類競賽獲獎達400人次。同時,學校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學習、參觀者達數百批次,并受邀在區級以上學術會議交流經驗數十次。做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泡桐樹中學全方位打造教育新生態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