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校,既能實現區域內優勢資源的集中分配,又能發揮輻射作用,引領村小同步發展。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中心小學下轄6所完小,有260名教職工和3557名在校生。在武志松校長看來,學校的“教育力”不止體現在教書育人的功能上,更在于通過師生的進步影響家庭、社區,甚至整個地區的進步。師生進步一小步,近4000個家庭便會進步一大步。為此,學校充分發揮中心校的引領作用,以勵志教育為特色,以孝德教育為品牌,以德育建設為基石,不僅在為學、辦校上精益求精,更在為人、立人上進行高位規劃,使學校真正成為師生成長的動力之源和精神樂土。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教育發生的關鍵在于學生從“被成長”到“要成長”的轉變。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想學、要學,教育才會隨之發生,并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武志松校長提出的“勵志教育”特色,其重點在于“應用教育心理學、教育激勵學和教育管理學理論,激發和喚醒學生內驅力”,使學生從“被成長”中產生生命自覺,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最終達到成人成才的目的。為此,學校提出“看到你進步,才是我進步”的辦學理念,為學生的持續進步助力續航。
目前,學校將“看到你進步,才是我進步”的辦學理念,拓展為“看到學生進步,才是老師進步;看到老師進步,才是校長進步;看到校長進步,就是學校進步”,通過品德修養、學科培養、特長發展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在武志松看來:“過去,學校評價教師是否進步的單一標準,并不能準確反映學生是否進步。現在,反其道而行之,看到學生進步了,那老師肯定在其中付出了努力和心血,得到了提升。”為此,學校堅持“常規管理重在規范;項目推進重在落實;辦學特色重在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貴在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原則,對師生全面實施勵志教育。圍繞“定目標—養習慣—比勤奮—貫《雙規》”的工作核心,編寫了《目標激勵我成長實踐手冊》,旨在培養孩子為實現自己的一個個小目標,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好習慣,以及不怕困難、主動磨煉自己意志品質的向上精神,為將來實現更大的生命價值及社會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校鼓勵班主任和教師用照片和小視頻的形式記錄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利用班會活動時間進行播放,學生非常喜歡看,為自己也為他人的進步而喝彩。在宋莊鎮中心小學,孩子們的目標不是“做一個科學家”或“做一個天文學家”,學生每學年設立適合自己的“短期”目標,再將其分攤到每個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學校以《目標激勵我成長》為依托,監督每位學生的目標制定與實現情況。
首先,設立“我們的目標”欄目,引領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學校根據低、中、高三個學段,把學生目標分為“文明禮儀、勤奮學習、綠色環保、運動健身、積極自省、安全自護”6個部分,要求由淺入深。如“勤奮學習”一項:低年級段要求“早睡早起,按時上學;每日整理好自己的書包;讀寫姿勢要正確;寫作業一心一意”等;中年級段要求“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學習上遇到困難,主動向他人請教;學會合作,體驗合作樂趣”等;高年級段要求“正確分析自己,確立學習目標;善于與他人合作,正當競爭;了解記憶規律,掌握科學記憶方法;學習上遇到問題虛心請教”等。其次,加強階段總結,完善過程性評價。每周利用班會時間,引導學生自己總結目標完成的情況:進步的同學進行鼓勵,要求他們爭取盡快完成目標;對于沒有進步的更要幫他找到原因,及時提醒。最后,注重過程性評價,促進最終目標的實現。例如:六年級《綜評手冊》思想道德“我做到”中有一條:關心父母的健康,主動與父母溝通。學校將其詳細分解成: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主動做家務;②理解父母的心情,體諒父母的困難;③結交良友,讓父母放心。學生代子杰正是在這樣的階段性目標體系下,將學年目標設立為“做一名孝親敬長的好學生”,細化到每個月——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幫家長做家務,學做2個家常菜,陪老人聊天,不頂撞父母,主動與家長溝通,認真完成學業,結交良友等。2015年6月,該生被評為北京市10名“北京少年·孝心榜樣”之一。
宋莊鎮中心小學,算上中心校,共有7所完小。在武志松調任中心校校長之前,各個完小各自為營,從辦學理念到教學實踐,相去甚遠。甚至連校訓都有好幾個版本:中心校本校是“文明、勤奮、團結、向上”;有的完小是“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有的完小是“文明、勤奮、團結、健美”……學校徒有“中心校”之名,各自發力,收獲甚微。從2009年12月至今,武志松校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過一系列惠及全體教職員工的變革,讓學校成為一個上下一致、團結向上的新型教學團隊,集中發力,為學校教學質量的迅速提升保駕護航。
在理念體系上,學校一以貫之,從學校核心價值觀“勵志從每一個目標起步,成功源于每一天的進步”,到育人目標“培養具有大志向的進步少年”,以及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口號、辦學思路、校訓、校徽、校歌等,從中心校到完小都是統一的,并且這些都已深深地融入師生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
在制度體系上,最早是從關乎教師根本利益的工資改革開始。開始時中心校下轄6所完小,算上本校是七個版本,同一學科、同一工種課時津貼在不同校區有很大差異。許多干部、教師對此非常有看法,“同一個中心校,同樣的工作為什么會有不一樣的待遇?”2010年5月,學校重新修訂了“宋莊鎮中心小學課時津貼分配方案”。之后,從“課時津貼分配方案”到“崗位設置實施辦法”;從“教育教學成果獎”到“學年獎勵的發放”;從“出勤扣款的相關規定”到“核增績效工資加值班費的使用”;從“宋莊鎮中心小學職稱評審推薦辦法”到“福利費使用制度”,再到“獎勵激勵工資方案”,學校無不與教師站在一起,為了讓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事無巨細地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武志松說:“作為一所學校,我們不僅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因為他們是宋小的希望、宋小的明天。同樣,我們也關心年紀大的老師的工作和生活,因為他們曾經為這個學校做出過巨大的貢獻!這樣的人我們不能忘!”

>> 師生聯歡

>> 法制教育
武志松的每一步改革都直指中心校長遠發展的要害。學校的整體氛圍變了,干部、教師的先進典型層出不窮,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干部。中心校中層以上干部80%以上是新面孔,精神面貌大變。以王春霞為例,她1992年畢業,目前是中心校本校校長,工作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贏得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評。但是誰又知道,她公公因醫生誤診,小病治成了大病,住院的三個多月時間里,她除了正常工作,下班后還要忙著去醫院送飯、喂飯。她自己的困難從未和同事提過,但是一旦哪位老師家里有事,她比誰都上心,第一時間送去溫暖和關愛。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學校提出不遺余力地打造學習型團隊,培養新生代領軍人物的任務。如羅子葉老師,在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次參加首屆通州區青年教師評優課即獲一等獎。2016年參加通州區課堂教學“春華杯”比賽,榮獲農村組一等獎第一名,捧得“春華杯”。另外,數學老師楊雪,得到了教研員劉沿革老師、通州區研修中心劉東旭老師的高度評價;語文老師韓瑤,是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文麗老師非常看好的“語文新秀”。
走進宋莊鎮中心小學,東側小景觀石上寫著哈佛大學的一句名言:“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語言樸實,道理深刻。書法家張國瑞先生題寫的楹聯,“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中華好兒女,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勵志出奇才”,氣勢磅礴,催人奮進。藝術家贈予學校的三尊周恩來總理不同年代的塑像,時刻鞭策著全體學生要從小做個有大志向的進步少年。教育之變在于人心,學校的變化帶動了日常教學的轉變。平時,學校對學生提出“六個一”——上、下樓不跑動一次,爭取一天不寫一個錯別字,每天主動向老師、同學、客人問好一次,每天主動撿拾垃圾一次,堅持參加自己喜歡的一項科技活動,有一項體育愛好或特長,從而引領學生努力爭做“‘六一’好少年”;比賽時,鼓勵學生揮灑激情與汗水,爭做第一名。體育社團連續多年在通州區田徑比賽中獲得總分第一名;2017年在18項比賽中囊括了9項冠軍;2018年1月,在排球聯賽中,校男女排球隊均獲得冠軍。多少次活動,多少張笑臉;多少次淚水,多少回掌聲。學校在成長,教師在成長,學生也在成長。學生多次參加北京市少年宮調演及通州區春節團拜會;國學誦讀參加了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展示;舞獅活動參加了北京市教委“京郊民俗過大年”節目的錄制;歡慶腰鼓參加了2018年中國教育電視臺“國學頻道”春節聯歡晚會。握掌為拳,宋莊鎮中心小學的全體師生將前所未有的熱情,凝聚成了勢不可當的教育合力。

>> 表彰孝親好少年代表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愛母孝親乃人之本。2012年,學校與北京市少年宮、通州區少年宮共同開展“關愛母親 學會感恩——中華母親節”公益性主題教育活動;2014年,開展“勿忘母親淑和賢 今生志做孝德人”主題教育展示活動;2015年,開展“悠悠成長路 濃濃養育情”中華母親節主題教育系列活動;2017年,開展“愛母孝親人之本 童心筑夢興中華”通州區優秀童謠展演暨中華母親節慶典活動。如今,“中華母親節”已經成為全校師生及家長每年都會慶祝的一個盛大節日,它將人們從“洋節日”中拉出來,用現代人的眼光重新審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與奧妙,是學校的又一張閃亮的名片。
關于“中華母親節”的舉辦,武志松這樣說:“領導來視察、專家來指導,我們認真做;領導不來視察、專家不來指導的時候,我們照樣認真做。”如今,“中華母親節”已經成為本地區的一個特色節日, 是一項通頂層、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活動系列化。每年農歷三月初二開始,學校7所完小、3500多名學生共同開展“中華母親節”主題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參加通州區“中華母親節”慶祝大會;進行“孝親好少年”“孝德好家長”“孝行好教師”評選等。活動大約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給學生、家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動家庭化。學生把自己的生日變成家庭母親節。2014年,學校將編輯印發的《中華母親節——家庭行動手冊》,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據統計,每個班上平均兩到三周就有一個學生過生日,在生日這一天,如何為母親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呢?家庭母親節活動的開展,不僅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了濃濃的母子、母女親情,還形成了一種激勵,一種鼓舞和喚醒!
活動互動化。每到寒假,學校都會組織家長、學生共同開展優秀作品征集活動, 表達對父母長輩的美好祝愿。作品征集之后,學校通過精心挑選,將獲選的作品制作成展板,送到各完小舉行主題作品巡展活動。這些被選中的優秀作品,學校會在展板中標明所屬校、家長、學生姓名,極大地激發了大家參與中華母親節活動的熱情。與此同時,學校堅持每學期請孝德教育專家到校為師生及家長講課。截至目前,學校已經先后邀請專家講授了《弟子規》 《家訓 家風 家教》等相關知識,每次傳統美德教育專題講座,1~6年級學生和家長7000多人都會全員參與,可見影響之大。

>> 學生在通州區優秀童謠展演暨中華母親節慶典活動上表演
活動生活化。2014年4月,學校建成了孝德展廳,占地130平方米,孝德文化的圖文豐富多彩。學校還借“畫家村”的優勢,邀請多位畫家與學生、教師、家長一起創作了上百幅表現母愛、愛母、孝親、敬長的繪畫、書法作品。這些精美的作品,讓師生、家長和來賓,熟知了中華母親節,受到了孝德文化的熏陶。
“孝順的孩子成績好,自省的孩子出息大”,這句懸掛在每個班級教室里的話,每時每刻都在鞭策著全體師生,激勵他們用實際行動做一個愛母孝親之人。學校借“中華母親節”,秉持這樣的傳統文化宗旨: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起從感恩父母到感恩社會,從報答父母到報效祖國,從造福家庭到造福人類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小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從對父母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到長大之后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教育學生從小做個有大志向的進步少年。
2017年11月17日,宋莊鎮中心小學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共計200個單位)。武志松認為:“堅持不懈地開展‘中華母親節’教育活動,堅持不懈地傳承中華美德,這是學校獲此殊榮的重要因素。”涓涓細流,逐漸匯成江河;點點愛心,傳承中華美德。經過多年的堅持,宋莊鎮中心小學的校風、教風、學風有了很大改觀,對地區的村風、鎮風、家風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大潮中,德行與學識一樣重要。隨著北京市政府遷入通州,學校適時調整發展路徑,提出“自省—自覺—規范—有序,以三風(校風、教風、學風)促三風(村風、鎮風、家風)”的新思路,誓將學校打造成為一方文明的引領之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武志松校長的帶領下,學校將以更加飽滿昂揚的姿態,去迎接新時期的教育新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