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學會傾聽”,在語言技能一項中對二級“聽”的能力做出了具體要求。然而小學英語課堂總是以“熱鬧活潑”為主基調,課堂教學重“說”輕“聽”,傾聽低效現象普遍存在。如何增強“傾聽”實效,是值得一線教師思考的課題。
現象一:追求表面熱鬧,忽視用“傾聽”體驗課堂。一是課堂評價重“說”輕“聽”。教師給學生很多“說”的機會,于學生而言,“說”得好能獲得獎勵,“說”得好更有成就感,“說”得好更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在重“說”輕“聽”的評價導向下,還有誰會愿意去傾聽呢?再加上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有些教師往往缺乏經驗顧此失彼,使課堂失去控制。二是傾聽任務不明確。學生無事可做,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果教師在進行師生對話時,沒有給其他學生布置明確的任務,就會導致有些學生只想“說”不想“聽”,有些學生不“說”也不“聽”,課堂表面看似熱鬧,其實缺乏教學實效。
現象二:“假聽”現象普遍,忽視用“傾聽”參與課堂。筆者經常在課堂中發現,學生坐得很端正看似很認真,但回答時錯誤百出。貌似和教師有目光交流,其實思想在開小差。這樣的“假聽”現象在日常教學中非常普遍。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是傾聽方法不正確。英語單詞和句子中有很多唇音、唇齒音、清輔音等,只用耳朵很難聽清楚。此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傾聽方法,在模仿發音時要邊看口型邊聽音。在英語教學的啟蒙階段,準確模仿口型進行發音,是為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的重要條件。二是傾聽內容沒有吸引力。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如果一味純粹地操練目標語言,傾聽內容沒有一點吸引力,學生就很容易分神。
“傾聽低效”嚴重阻礙了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提升,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應努力消除傾聽低效現象,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策略一:多種評價,鼓勵傾聽。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是調動學生傾聽積極性的重要手段,能促使學生樂于傾聽、專注傾聽。在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及時表揚認真傾聽的學生,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如在進行小組朗讀比賽時,對于認真傾聽的小組,可以加傾聽五角星。除了教師評價之外,還可以開展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等,讓學生積極參與。
策略二:明確任務,引導傾聽。傾聽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習慣,需要教師耐心引導,不斷矯正。在傾聽之前給學生布置明確的任務,使學生有一種責任感,從而集中注意力;在聽后要求學生回答相關問題,能增加學生的傾聽成就感,如此往復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有經驗的教師經常能在講課的同時,兼顧學生的狀態,“潤物細無聲”地將游離的“聽眾”拉回課堂。
策略三:激發興趣,主動傾聽。要想使學生從“老師讓我聽”變為“我自己想聽”,興趣是最好的轉化劑。教師必須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引入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如把動畫、音樂引入課堂,創設生動的視聽環境;利用游戲和幽默的課堂對話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思維潛力等。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用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優秀的傾聽能力,規避傾聽低效現象。只有讓學生學會傾聽,他們才能主動參與課堂,體驗學習的樂趣;只有讓學生學會傾聽,才能真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只有讓學生學會傾聽,才能為其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