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北侖區柴橋小學始建于1905年。學校以得天獨厚的古鎮文化、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為支撐,堅持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個性化生活、開放性生成、多元性評價的導向,積極探索綜合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方法,構建有柴小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方式,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樂學、健康、擔當、創新”的優秀少年。
柴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目標包括:讓每個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境中熟悉并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獲得積極的體驗和豐富的經驗;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以及三者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逐步養成自我負責、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初步掌握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學校根據育人總目標和各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目標,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百年柴小、古鎮老街、鄉村特色等教育資源,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身心特點,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與自然的接觸為基礎,構建了“柴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包括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兩大類。并根據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學情特色,開發了適合不同年級學生參與、體驗、實施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
基礎性課程包括四類課程。一是節日禮儀課程,主要包括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學校各類節日活動、不同年段學生成長典禮等系列課程,使學生傳承經典文化,以強烈的儀式感為學生的成長留下印記。二是“百年柴小”課程。主要以校本教材《百年柴小》——“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名人”為基礎,結合學校發展、校史故事、優秀名人等內容設計課程,激發學生的愛校情感,增強其主人翁意識?;顒又黝}的設計從班級到學校再到家鄉和社會,學生的活動地點從校內到校外,學生的責任意識從外化到內隱。三是崗位體驗課程,分為班級崗位、學校崗位、家庭崗位、社會崗位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現自我特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志向,并且樹立自我負責、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四是研學之旅課程。主要以考察探究類活動為主,從自然、社會、學生生活中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精神。上述主題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與學校德育活動、傳統活動、專題教育活動、班級活動、少先隊活動等緊密結合。學校方案中提供的主題并不是“規定動作”,而是“合理建議”,各班、各年級可以從中選取適合本班、本年級學生特點的主題,不同年級可以對活動目標進行彈性調整。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拓展性課程是在基礎性課程基礎上的延伸,以學生自主選擇參與為主,不占用既定課時,而是放在學校拓展性課程時間里。學生可參與的活動內容更多、更廣、更深、更精。例如《陽光使者》課程,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等內容,自主開發教材,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更加關注學生自我的成長和變化。
綜合實踐活動是落實新課改理念,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有效途徑。學校將不斷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與形式,以“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突破口,將學?!白鲎顑炐愕淖约骸钡慕逃砟盥涞綄嵦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