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成都市龍泉驛區財政局成都市,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來,市場經濟發展迅猛,區域間經濟競爭激烈,招商引資對區域政府就顯得尤為重要。財政扶持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手段,一直備受關注。傳統無償補助的財政扶持方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的發展,故需要積極創新財政扶持方式,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借助社會資本力量增加產業投入,助力地方產業發展。
早先地方優惠政策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吸引投資:首先就是土地出讓金扶持,盡管根據國家規定不能直接減免土地出讓金,但無法避免地方政府靈活運用通過先征后返方式給予企業土地出讓金優惠;二是稅收扶持,即對企業繳納給當地的稅收貢獻,直接給予一定優惠或者其他方式扶持;三是財政借款,也就是地方財政或通過地方政府平臺公司借給企業投資項目建設資金。
2014年11月,國務院62號文收回了地方的稅收扶持政策制定權,并明令禁止地方政府違規給予的行政事業收費、土地出讓等非稅收入方面的優惠政策,并要求立即廢止已存在的違規政策并停止執行。自印發日起單位主要負責人應嚴格執行本文件,若拒不整改則給予紀律處分。由于該文件要求政策清理突然,毫無過度,各地執行較為困難。
2015年5月,國務院25號文再次完善清理整改規定,提出各地方已有的有期限的優惠政策在期限內繼續執行,沒有期限但又有調整必要的,可以在把握節奏、確保穩妥的前提下設立過渡期,允許過渡期內執行。作為補充,該文件允許地方政府設立過渡期,但成效甚微。
2017年1月,國務院5號文政策進一步靈活,明確各地方政府可自行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但應把握一定限度。該文件規避了之前無條件強行統一政策的弊端,放寬了地方政府合理運用政策吸引外資的權限,掀起新一輪的招商引資熱潮。
地方政府為豐富本地優惠政策,出臺各種五花八門的專項扶持資金,有些針對的扶持對象都大同小異。一方面導致基層人員疲于應付繁重的申報、審核、資金監管工作;另一方面撒花椒面式的企業扶持,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無法合力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5號文給予地方政府自行制定政策的空間,各地政府充分利用這一便利條件,競相為企業拋出多種多樣具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以此招引資本入區發展地方經濟,這些政策多以財政直接投入為主,忽略其他服務環境等軟環境支持。隨著中央三令五申要嚴格執行土地出讓和稅收征收管理相關規定,各地攀比現象有所減少,但部分重大項目各區域競爭仍十分激烈,由此造成許多地區財政透支財力來支持重大項目。
重大項目是各地招商引資的重點,甚至可能成為改變一個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但重大項目具有建設周期長、投入大、經濟效益見效慢等特點,為鼓勵重大項目塊投快建,目前多數地區主要以財政直接扶持的方式支持項目發展,故在項目正式投產前財政資金壓力較大。
現階段各地產業發展基金搞得如火如荼,但仍屬于初步發展階段,重大產業化項目的支持與發展仍主要靠地方財政統籌資金,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聚集的力量不足,難以有效利用產業基金扶持地方產業。
區域產業特色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個漫長的產業孵化、發展和升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緊靠地方財政資金扶持力量微薄,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尤為重要,加快推進產業投資基金,運用產業投資基金模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實體經濟。針對撬動社會資本力量不足的問題,可推出相應激勵政策,從利潤分紅方面優先鼓勵先投入社會資本,調動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性,使產投基金跨過最艱難的一步,逐步進入正軌。
通過調研走訪等方式探究目標區域政府制定優惠政策的背景、執行情況和效果,深度剖析財政資金狀況、產業發展方向,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需求等,制定財政扶持政策,并且還要嚴格招商引資程序,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要有相關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撐。為避免惡性競爭,建議市級重大產業化項目由市政府根據全市產業布局統籌安排地區,同時相應改變區縣招商引資考核方式,由項目落戶區縣提出合作方式和扶持政策方案,市政府相關部門依據資金管理辦法及可支配財力情況審核,由市政府牽頭會同區縣政府與重大項目企業簽訂三方項目投資協議,以改變市財政撥付重大產業化項目資金的被動局面。
目前已有一些先進地區率先引進“撥改投”模式,創新財政扶持方式,引導金融渠道和社會資本,建立產業基金,參股投入一些起步階段、發展快速、資金需求量大的項目,以解決融資難問題,且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些成功的“撥改投”經驗均值得借鑒,根據實際情況分類別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并配套完善相應的資金管理辦法,根據各類別企業特點分別規范“撥改投”資金使用方式。
積極調動金融行業的熱情,吸引商業銀行增加對重大企業貸款規模,通過創新改革現金管理體制,金融機構會積極爭取財政存款,充分利用財政存款、獎勵措施等相關財政政策以存引貸激勵金融企業支持地方重大產業項目發展,使得金融機構轉變思維模式,增力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信貸支持,實現三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