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軍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然而伴同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收入分配不均衡,卻愈演愈烈。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基尼系數一直都維持在國際警戒線之上,如果收入分配差距得不到有效的調節,其產生的不良后果將持續影響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穩定。
調節收入分配差距,不能僅從收入方面入手,支出方面同樣對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有著重要的影響。自2012年實施“營改增”以來,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減稅高達9186億元,同比去年減稅增加3450億元,由此看來,增值稅改革減稅潛力巨大,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留有足夠的操作空間去實行改革。
我國增值稅早在1979年就在少數地區試點,但標志著我國增值稅制度正式確立是在1984年。但是這個時候的增值稅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增值稅,因為在1984年到1993年,我國增值稅的征稅環節僅在生產環節,而且其單對少數工業產品課稅,對產品稅、增值稅實行不交叉的征收稅制結構。增值稅的普遍征收原則、中性原則以及簡化原則在此時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隨著中國學者對增值稅研究的深入和稅制體制的逐漸完善,中國在1994年建立了比較規范的“生產型增值稅”。我們比照當時國際發達國家增值稅實行辦法,以及出于保證財政收入的考慮,建立了規范化的“生產型增值稅”,本次改革的核心在于對增值稅的改革,在此基礎上對流轉稅制格局進行重新設定。因為改革之前,在增值稅普遍征收的情況下,增值稅與產品稅非交叉征收,起不到引導消費者消費理念和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所以,在此次改革中酌情摘選出部分消費品復合加征消費稅,對于部分勞務交易所得課征營業稅,自此,以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三大流轉稅為格局的稅制結構建立了起來。
為了拉動我國企業的投資需求,加快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在2006年至2010 年期間,在全國鋪開了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的大幕。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其主要的優點是容許抵扣因購進固定資產所支付的增值稅稅額,從而降低增值稅的稅收負擔,減輕重復征稅。
隨著增值稅發票系統的逐漸完善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進一步消除重復征稅,減輕納稅人負擔,打通一般納稅人增值稅抵扣鏈條。營改增在2012年1月1日拉開序幕,改革著眼點于交通運輸業和部分服務業,后又將試點范圍推廣到其他服務業。2016年5月1日,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納入到營改增試點范圍,自此,增值稅已經全面替代了營業稅,只是在部分細枝末節方便還沒有完善。營改增改革整體完成之后,使之前勞務征收營業稅的重復征稅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商品和勞務可以互相抵扣,形成了整個行業流通環節的抵扣機制。相比前幾次稅制改革,此次改革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能力更強,對拉動我國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成長更加有力,另外,對促進服務和貨物貿易出口,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起到了戰略性的作用。
營改增實施之后,現行增值稅稅率存在16%、10%,6%和零稅率的多檔稅率以及5%和3%的征收率,此外還涉及到各種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使得增值稅制繁雜混亂,復雜的稅制結構代表著征管的低效率和征管成本的增加。
增值稅對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的生活用品、勞務等稅率設計的相對較高,雖然有學者認為對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的課稅有利于保證財政收入,但現階段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保證財政收入和促進經濟的發展,調節收入分配差距也是設計稅制的重要考慮因素。由于增值稅是間接稅,其最終的負稅人是消費者,較高的稅率增加了消費者的生活負擔,況且低收入者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對生活用品的需求上,在這方面反而惡化了收入分配差距問題。
中國存在多種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其中免稅政策實施的效果不盡理想。理論上,免稅政策的優惠效果只有在零售環節才能體現出來,流通環節的免稅,只會造成重復征稅,加重消費者負擔。因為免稅政策的制度規定是免除銷項稅額,但是對應的進項稅額不能夠繼續抵扣,此時的銷售者為了自己的利益,進項稅額最終會計入到成本中,相應的商品售價就隨之上升。
針對上述增值稅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之處,本文將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和完善意見,以期望能夠為以后增值稅的改革作出些許的貢獻,使其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更加有效率。
相較于國際發達國家實行的增值稅,就整個稅制結構而言,中國增值稅稅率級次過多,所以以后增值稅的改革在稅率檔次方面,肯定是要合并,三檔并兩檔是改革的趨勢。同時精簡稅收機構,全國稅務系統有4萬多個基層黨組織,近80萬干部,稅收征管成本比例過高。降低增值稅制的復雜性,不但能夠提高征管的效率,而且還能變相增加財政收入。
正如上文提到的,現行增值稅對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的生活用品、勞務等稅率設計的相對較高,恰恰這些商品是低收入者日常所必須的,就相對數而言,相比富人,窮人負擔的增值稅比例反而較大。而對于某些需求彈性較高的商品設計的稅率相對較低,比如文娛耐用品、室內裝飾品等。中國現行的增值稅生活必需品稅率為11%,相較于之前的13%有所下降。國際上發達國家對生活必需品的稅率維持在4%-11%,雖然中國稅率處在這個標準之內,但其維持在標準的最高水平上。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商品的稅率差別不大,這就使得我國相應制度調節的缺失。所以我國相應的增值稅制度應當仿效發達國家的較為優先領域的增值稅制度,進一步降低生活必需品的相應稅率,同時維持或者緩慢降低價格彈性較高商品的適用稅率。
在日常的交易場合下,在需要運用增值稅免稅政策時,在生產流通鏈條的最終環節實行免稅是最有效的,要盡量避免在中間環節實行免稅政策。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購進方沒有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但可以自行計算進項稅額的抵扣的情況,如何確定一個合理的扣除率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過低的扣除率會使對應商品的售價偏高,加重低收入者支出負擔。此外,由于免稅自身制度存在無法彌補的缺陷,因此可以設計其他較為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取代免稅,從而真正達到實現稅收優惠的目的,降低消費者負擔,比如適用零稅率或者稅收返還等。
本文在收入分配視角下研究增值稅制,通過對增值稅制改革過程的梳理,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處,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在確定增值稅制以后改革的方向及改革中需考慮的因素之后,本文從稅制結構,稅率和稅收優惠政策三方面入手,結合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失衡的緊迫性,將增值稅制改革側重于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簡并稅率檔次,降低生活必需品稅率,降低稅收累退性和優化稅收優惠政策是增值稅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需要重點考慮的改革方向。
調節收入分配差距要從多方面入手,相互促進,共同協調。就從稅收角度而言,增值稅只是手段中的其中一個,要從整個稅制出發,考慮其他稅種對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