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景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就逐步推行出口退稅,而出口退稅事實上是政府提出的針對于出口的財政激勵機制,其目的在于刺激企業外貿出口,為出口產品提供財政方面的支持,保證產品的競爭力,促進產品更好的占領國內市場。出口退稅影響著外貿出口,而且這樣的影響是多個方面的,為了更好的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優化國家的對外貿易環境,就是要結合實際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優化改進,使得企業在外貿出口當中得到更好的保障與支持,改善國家的貿易體系,為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提高創造良好條件。
在如今的全球化經濟背景以及開放化的經濟條件之下,外貿出口在國家經濟發展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出口是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個重要組成要素,在國家經濟還沒有到達充分就業狀態前,出口增長會直接促進國內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在出口退稅政策方面,退稅提升能夠促進進出口的增加,再加上乘數效應的存在,會快速推動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出口退稅率和出口的關系是負相關的,也就是說出口退稅率下降的話,會造成出口減少。縱觀歷史經驗,將出口退稅率下調1%,那么出口的增長幅度會減少9%。假如其他所有條件都保持不變的話,出口退稅率平均下降3%,那么外貿出口增幅會平均下降27%,所以說下調出口退稅率的話會制約外貿出口的增長,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比如在1995和1996年,我國的對外貿易出口增長速度下降幅度極大,該問題的產生和這兩個時間段下調出口退稅率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在2004年,國家的出口退稅以總額較去年增長幅度為106%,其原因在于進行了出口退稅率的上調。
出口退稅除了會影響外貿出口增長之外,對于出口產業結構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最為明顯的體現就是在針對差異化產業實施差異化出口退稅率時,會對產品所在產業帶來相關影響。國家在確定出口退稅率方面并非是統一和一成不變的,確定稅率的重要標準在于產品的附加值水平。產品附加值不同,那么能夠得到的出口退稅支持力度也會不同。這樣的出口退稅政策安排方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發揮稅收誘因的效應,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助力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及國家整體產業體系的完善。因為不同地區出口在出口總額當中所占比例也有很大的差異,差異化產品在出口退稅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出口退稅政策傾斜方面等原因,會讓地區經濟的整體結構受到影響。出口退稅主要針對的是增值稅,而增值稅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假如中央沒有獲得百分之百稅收的話,中央全部退稅會對中央與地方財政負擔結構帶來極大影響。
伴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國家也在不斷的調控出口退稅政策,而這一重要稅收政策的調整對不同的企業帶來的影響也各不相同。主要表現在:如果企業擁有自主出口經營權,那么就不會過多的受到出口退稅政策調控的影響;如果企業沒有自主出口經營權,只能夠依靠外貿流通企業來完成產品出口,就會受到出口退稅政策調控的極大影響。因為對前者而言,雖然降低出口退稅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效益,不過降低的退稅是能夠通過努力共同消化在生產、流通、出口等環節的,利用這樣的消化處理方法是可以十分健康輕松化解不良影響的。但是對于后者而言,雖然也能夠通過消化的方式來緩解負面影響,不過通常只可以依靠壓下一級的方式來完成消化,無疑會極大程度上沖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很容易造成企業生產產品質量安全不達標、企業發生不正當運營等違法違規行為。與此同時,要求地方政府負擔一部分的退稅款也能為外貿體制改革有效性得到增強。這樣的措施可以從兩面構成合理,引導外貿體制的健全發展,推動企業出口發展。一方面能夠減少出口成本,激發企業外貿出口的主動性,以及產品競爭力,另一方面還能夠緩解收購出口導致的退稅壓力。
出口退稅政策是國家專門為對外貿易出口企業制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假如出口退稅率下降的話,就表明國家給予對外貿易出口企業的優惠力度降低,會造成企業的出口成本增多。而不同的企業受出口退稅下降影響也是不同的,對這些企業的競爭能力影響也有很大差異。針對于生產規模小和不具備極高品牌知名度,甚至是沒有建立自己獨立品牌的企業,它們本身就處在保本或微利的外貿出口境況之下,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水平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降低出口退稅的話,會明顯降低這些企業的外貿出口積極性,甚至也會讓很多企業選擇直接退出國際市場。針對于生產規模大、資金雄厚、有著獨立品牌,同時品牌還有著較高知名度的企業,下調出口退稅率雖然也會給企業的生產運營帶來一定的壓力,是由于他們本身實力過硬,基本上是能夠順利有效應對和適應的。站在這一角度上看,出口退稅機制會直接影響到出口企業的競爭格局,會提升或者是淘汰一部分企業,同時也能夠優化國內出口環境,降低無序競爭問題的發生率,讓我國企業做大做強,并逐步占據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就目前而言,結合國家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狀況還需借助出口退稅完成國家宏觀調控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控任務。不過也需要審慎的運用彈性化的出口退稅制度優化宏觀調控權,極高權力的規范使用效力。具體而言,首先需要明確規定出口退稅率的彈性浮動范圍,這個范圍的上限是不變的,也就是世貿組織規則當中允許的征稅率。而在最低退稅率的確定方面,則必須通過預測的方式來完成,也就是結合未來時期財政與外貿的狀況預測給出在最低退稅率方面的規定。其次,針對于出口退稅制度、退稅率調整的權力擁有主體,應該是某個部門,應該由國務院掌管這樣的權力,起到規范化調控的作用。最后,需要對行使宏觀調控權的程序進行規范化的確定。從長遠的角度進行分析,當前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很快,同時還面臨著東盟多個國家的巨大挑戰,假如不能夠及時應對這樣挑戰的話,會讓我國失去比較競爭優勢。針對這一情況,國家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控速度,與此同時,還需要適當調低出口產品價格,保持國際競爭當中的比較優勢。而要實現這樣的操作目標,國家必須創造條件,盡快過渡到中性出口退稅的階段,確保我國的外貿出口產品可以依照國際慣例用不含間接稅的價格流入國際市場,獲得在整體競爭方面的巨大優勢。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家推行的是按退稅指標確定退稅額度的方法,在征稅完成之后會把稅款直接納入到國庫當中,接下來由財政對退稅款進行規劃和撥發。但是這樣的模式暫實際運行過程當中有著很多問題,比方說退稅機壓制后、誘發騙稅問題等。而當前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速度極快,出口退稅給中央財政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由此造成了財政拖欠企業出口退稅的局面。雖然出口退稅資金的到位率已經大于70%,但是拖欠退稅的絕對值數額卻在不斷的增大,兌現時間鏈變長。可以說出口退稅欠賬問題已然成了中央財政對企業的直接負債,當年的欠稅構成了財政赤字。拖欠企業出口退稅的問題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不良危害,不僅僅需要企業承擔額外稅收的巨大負擔,影響企業合法權益,同時還影響到了稅依法落實的權威與嚴肅性,背離了國家依法退稅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出現出口退稅拖欠問題的根源在于退稅指標與出口實際狀況不一致。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取消出口退稅指標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現如今,推進試行的免抵退稅政策事實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拖欠問題。針對出口退稅資金方面存在的迫切需要,應該逐漸從預算安排過渡到取消出口退稅指標。全部取消出口退稅指標在目前的實行過程當中還存在著較大的難度,所以可以先從部分指標的取消方面著手,逐層推進,循序漸進。
縱觀當前出口退稅政策的實行情況可以發現,出口退稅刺激了對外貿易出口,但是出口退稅當中所存在的資金不足和退稅拖欠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負面問題。資金不足問題的發生雖然和財政收入總量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最為主要的還是中央與地方在財政分成方面還沒有構建合理全面的體制。面對這樣的情況,必須對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進行合理調控,保證二者能夠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分擔財政壓力。建議可以以現行財政體制的框架作為根據和突破口,在框架內循序漸進的完成機制的調控,下面給出的建議可供參考:第一,把出口退稅的負擔和收入分享機制進行整合,在經濟角度上實現科學合理。通過對很多外國國家的相關經驗進行分析,增值稅是中央稅的國家由中央負責退稅;增值稅是共享稅國家,先從增值稅中扣除出口退稅,之后共享剩余部分。在當前國家的現行體制之下,各地增值稅的收入計劃沒有扣除出口退稅,進而造成財政赤字虛增問題,也加大了財政方面的開支,出現了嚴重的退稅資金不足問題。所以,在制定稅收計劃時,需要先扣除出口退稅,取消抵免調庫制度,早在預算階段就做好出口退稅的資金準備,消除資金缺口。第二,把進口過程中的增值稅依照退稅分配原則對地方實施轉移支付,緩解地方在財政方面面臨的巨大壓力,減少甚至消除地方退稅資金缺口。
縱觀大量發達國家在出口退稅方面的政策操作方法,他們的普遍做法是征退一體化。其中法、英、意等國家目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較合理健全出口退稅機制,該機制的具體操作方法就是稅收征管機構承擔直接辦理退稅的任務,把出口退稅納入增值稅常規管理體系當中,保證征退一體化的全面落實。另外,新西蘭不僅全面落實了征退一體化,還注重將稅收征管與退稅信息進行整合,強化了稅務部門對企業納稅與退稅狀況的管理以及掌握水平,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出口退稅監測體系,與此同時,還有效縮減了稅收管理上的環節和工作壓力,減少了稅收成本耗費。我國在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方面可以對這些國家實施的方法進行學習和借鑒,切實認識到征退一體化的巨大優勢。征退一體化能夠直接降低出口環節各方在利益方面的矛盾與沖突。當前我國在出口退稅方面存在著資金拖欠的顯著問題,和征退管理脫節情況密切相關。所以,國家要積極構建爭推一體化的征管體制,積極實施多元化且有助于征退一體化的退稅管理方法,解決退稅不銜接的情況。
出口退稅政策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對外貿出口工作的影響也在逐步增加,優化出口退稅政策,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加大外貿體制改革力度,具體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改革外貿運行機制,確保機制公平運行和便捷落實。國家需要對外貿運行機制的環境進行改善,盡可能的減少市場主體的交易與制度成本,激勵企業主動拓展外貿出口業務,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當中。第二,改革外貿促進機制。要積極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財政為保障,以市場運作為基礎的外貿促進機制,增強對外出口的穩定性。第三,改革外貿監控與反應機制。我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在這之后必須要進一步的完善外貿方面的應對工作,健全監控與保障機制,保障國家利益,與此同時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為國家的長遠發展與建設提供幫助。第四,改革外貿管理機制。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外貿管理方面的立法,對外貿管理策略進行改革,對行政審批工作進行簡潔化的處理,強化管理的透明性,為外貿管理的市場化發展提供保障。第五,改革外貿中介服務體系。要加大對進出口商會制度的創新力度,激勵各類外貿咨詢與法律服務機構的建設,使得這些中介組織能夠在國家外貿出口方面發揮出更大的積極效應。第六,推動外貿代理制的運行與發展,優化出口退稅政策的貫徹落實,為企業外貿出口創造優質條件。
當前的國際貿易大環境正不斷的發生變化,因而促進了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而一旦出口退稅政策發生了改變,那么企業的對外貿易出口也需要跟隨政策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便繼續保持在外貿出口和國際市場競爭方面的優勢。由此可見,出口退稅對外貿出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要進一步的發揮出口退稅的價值,為企業外貿出口的發展與繁榮創造條件,就需要正確認識到這種影響表現,同時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優化和協調,保證外貿出口活動能夠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助推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