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波 孟永霞
(中國人民銀行平涼市中心支行,甘肅 平涼 744000)
涇川縣共有8家金融機構,共設有營業網點53個。其中縣城網點21個,占全轄網點總數的40%;鄉鎮網點32個,占全縣網點總數的60%。從城鄉人口分布看,涇川縣全轄14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215個行政村,總人口28.6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01萬人,占全轄總人口的35%,鄉鎮及以下人口約18.6萬人,占全轄總人口的65%,可以看出,農村地區網點分布不均,網點覆蓋率較低,農村人口多樣化需求與農村支付服務存在巨大矛盾。其中鄉鎮網點主要以郵政儲蓄銀行和農商銀行為主,共設營業網點26個,占鄉鎮網點總數的81%,成為農村支付結算服務的主力軍,金融機構發展不平衡。在農村地區設立助農取款服務點343個,擺放ATM機等自主設備136臺,POS機具718臺,每萬人擁有自助服務設備31.55臺,人均擁有量較低,農村金融服務還存在缺口。截止2017年末,全轄非現金支付業務交易筆數17.21萬筆,交易金額6.566億元,其中網上支付占40%,網上支付占比較低,農村地區支付方式還主要以現金為主,新型支付工具推廣存在巨大困難。
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思維觀念意識滯后,長期以來習慣“錢貨兩清”的傳統交易方式,對新型事物、新技術應用接受程度較低。部分非現金結算工具需要年費、手續費等,基于成本考慮,農民更傾向于實體存在的現金;農村居民對ATM、POS機等自助設備功能不大了解、操作流程不熟悉,對銀行卡交易的安全性存在擔憂,網上銀行新型支付結算工具更是拒之千里,加之銀行卡犯罪逐漸增多,基于安全考慮,農民更青睞于“棄卡選折”,因此,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推廣舉步維艱。
由于金融機構布放成本高,交易量少,效益低下,安全性難控,所以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較少,主要以農商銀行和郵儲銀行網點為主,金融機構類型單一。同時農村金融網點主要設立在縣城或經濟相對較發達的鄉鎮,助農服務點也是以集鎮為主,普遍存在“重城區、輕鄉鎮,重商戶、輕農戶”現象,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網點布局不均衡,使得農村支付服務存在缺口,無法滿足普惠金融框架下農民對支付結算服務的需求。
農村地區銀行網點大多沒有介入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辦理跨系統結算業務時,需要通過上級行轉匯,資金在途時間長、風險加大,大大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鄉鎮營業網點設置營業窗口少,在逢集市時,辦理業務較多,難免會影響結算服務的時效性;支付結算工具單一,現代化的ATM和POS機等自主設備數量較少,難以滿足多元化需求;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偏小,網絡設施不完善,沒有達到網絡設施的整體覆蓋,網上銀行等現代化支付工具使用受到限制。
財政部要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圍繞“發展普惠金融,惠及更多百姓”的目標,在稅收優惠、貸款貼息、補償基金等方面對農村金融機構予以優惠,對服務農村地區的ATM、POS機、助農服務點給予一定補貼,放寬農村金融服務組織的支付業務準入條件,鼓勵金融機構網點和支付機具向農村延伸,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缺位的現狀,力爭形成覆蓋范圍廣、服務類型多樣、服務質量優良的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使農村偏遠地區客戶均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支付結算服務,實現銀行卡助農服務村村通。農村支付環境的改善將為農村電商市場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將推動普惠金融的創新和發展。
積極推動大小額支付系統、支票影像系統、賬戶管理系統向農村普及,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劃入支付系統,減少資金在途時間,提高鄉鎮網點業務處理效率。豐富助農服務點、ATM、POS機功能,除存取款、轉賬,查詢、繳費功能外,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適當增加門檻低、適合大部分農民的信貸、保險、融資等服務,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營業網點的服務水平。加大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完善網絡設施,擴大網絡覆蓋面,使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成支付方式的為大眾化選擇,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加大基礎安防設施,增加服務點保險柜、驗鈔機、監控、報警等全防護設備,營造安全的支付服務環境。加強對助農取款點的現場核查和交易監測管理,督促涉農金融機構完善農村支付風險防范預案和處置機制,提高服務人員技能、及時升級銀行卡受理終端、規范臺賬登記、完善服務點公示內容,切實防范銀行卡盜竊、侵占資金、密碼泄露、洗錢套現等風險。
開展形式多樣的支付宣傳活動,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以農民看得懂、記得在、會使用的方式,宣傳便捷、高效的網上支付業務,讓農民深刻體會到足不出戶就可辦理金融業務,增強農民對支付系統和非現金支付方式的認識,改變農民傳統的支付觀念,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應用。對農民開展風險防范教育,特別對密碼設置強度、卡證分離、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知識的宣傳,營造全民警惕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