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辰 郭曉雨 馬志偉 朱若曦
(河北金融學院金融系,河北 保定 071000)
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目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而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無法滿足當今環境下農民生產生活多樣化的金融需求。究其原因,在于傳統金融行業壟斷農村金融市場,造成競爭力弱、資金流通緩慢等問題。因此我們通過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以及信息經濟大背景下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分析,提出現階段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戰略。以數據為基礎,立足實際,充分挖掘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分析互聯網金融服務農村地區的可行性,希望提出能夠符合最廣大農村人民利益、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信息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也逐漸走進農村,走進百姓生活。據《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2015》顯示,全國銀行業的電子化替代率整體接近90%,農村信用社的替代率也已上升到60%,金融電子設施有效改善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1]。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農村傳統金融與互聯網不斷糅合、摩擦,使得農村互聯網金融產品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姿態。第一,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應用于農村經濟的各個領域;第二,傳統的電子商務與互聯網相結合,轉型成為新型的電商平臺,豐富了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第三,以開鑫貸、宜信為代表的P2P網貸平臺通過互聯網實現了資金需求端與供給端的有效對接。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并首次引出了“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的要求[2]。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涌入農村金融市場,為農民服務、為農村企業服務,依托于農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國家戰略,逐漸在農村大地扎根成長。互聯網金融能夠有效填補傳統金融在農村服務發展上的空白,推動農村經濟增長。
根據2016年的數據發布,截至當年6月農村網民在我國網民中占比達26.9%,規模為1.91億,且在不斷增長[3],農村網民的增長潛力巨大,其有效需求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新重點。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獨特,農民渴望通過擴大生產規模等方式找尋致富之路,而互聯網金融以融資成本低、渠道多元等多種優勢成為農民投融資的有效途徑。現今農村產業規模化、鏈條化、現代化發展態勢明顯,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構建起農村金融服務生態圈,需要從資金、技術、設備、人員等各個方面獲得有效而精準的支持,互聯網金融可以將金融服務業與農業供應鏈有效對接,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等多流控制、精準服務。
部分互聯網電商從2015年開始于農村地區積極進行金融布局,并迅速實現了服務網點的全國性覆蓋。在互聯網發展大背景下,農村市場期望看到金融政策向農村地區傾斜,實現基礎設施的有效鋪設和金融服務的大規模覆蓋,期許在農村地區建立以綜合服務中心為核心的金融服務體系、以農戶需求為核心的金融業務體系、以金融安全為核心的金融質量體系來保障利益。
通過對相關有效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發現農村互聯網金融供給主體相對多元,但數量有限;覆蓋范圍較大但不全面,集中受眾為20-35歲的青年群體。這反映出,大部分接受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人群不在農村,而是進城務工的年輕人,而在農村開展互聯網金融的實體機構較少,真正流入農村的資金有限,無法滿足城鄉一體化高速發展下的農村金融市場,也無法產生對其他社會資本的吸引力。
通過調查走訪,我們發現現階段農村大部分居民的信用數據依然掌握在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中,而基于農業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客戶數據則相對稀少。信用缺失嚴重阻礙了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此外農村互聯網金融的交易規則更為復雜,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進行安全保障。而現階段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對農村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滯后,多個監管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性,造成農村居民的信任度不高,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受限。
人才與技術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人才的缺乏導致互聯網金融主體機構對農村市場的認識不全,造成大面積市場空白。同時,缺乏人才的相關培養條件與培養制度、難以提高農村居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是大部分農村居民對互聯網金融知識不了解、不在意的主要原因。此外,農村居民思想保守,對農村互聯網金融較為陌生也是他們一直持有懷疑態度的原因所在。
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首先要加強相關信用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教育,使農村群眾充分認識到信用建設的重要性。其次要完善相關農村征信法律法規、開發相關信用評級類金融產品,使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體系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第三,以農戶信息為關鍵切入點,實現數據入庫,并提供對其進行有效監管的指標體系以保障金融系統的科學運轉。
農村互聯網金融覆蓋率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農村地區缺乏擁有互聯網金融相關知識的人才,農村地區老幼人口占大多數,農戶家庭對于互聯網金融認知極度缺乏導致理解不到位,互聯網金融推廣受限。因此我們應該培養農村互聯網金融方面的人才加以輸送,或者采取相關幫扶政策提高農戶家庭認知、刺激青年農民群體回流。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引進已經擁有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實干型人才;二是與高校或金融機構合作開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專項培養人才。
政府有關部門應重視當今社會發展現狀下存在的農村互聯網金融需求廣泛性和金融排斥性的矛盾,在政策上給予傾斜,給予農村互聯網金融行業一定的稅收補貼優惠;福利上加以保障,積極開展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的培訓,給予創收行業福利優待,以行業號召等多種形式使廣大的農民群體看到互聯網金融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