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輝
(內蒙古自治區農村信用聯合社,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信用風險為生產經營中最主要的風險之一,概括為:銀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對象不能按事先達成的協議履行義務的潛在可能性,表現為不良貸款的居高不下,信用風險表現形式:
一是隱形風險不容忽視。2018年6月末,全部房地產開發貸款中有5筆逾期,余額3983.45萬元。截止3月末,全部房地產開發貸款共欠息1421.61萬元,房地產開發貸款信用風險需持續密切關注。
二是大額不良貸款清收乏力。某家縣級法人機構不良貸款31260.31萬元。其中:千萬元以上不良貸款14774.03萬元,占不良貸款的47.26%。額度大,清收、處置困難。
一是結合目前某家縣級法人機構存量信用風險實際情況和結構,2017年,某家縣級法人機構新成立了“法律事務部”,配備了懂業務、有經驗的專職人員,專門負責不良貸款管理工作,清收千萬元以上聯社認定存在風險的貸款、借冒名貸款、房地產和已進入訴訟階段的不良貸款,實行臺賬管理,充分發揮聯社清收主體作用,確保全年不良貸款“控”、“降”目標的實現。
二是抓住各級人民法院開展對農村信用社涉訴案件專項執行行動的契機,加大對涉訴貸款的追繳力度,制定了《某家縣級法人機構關于開展配合法院依法收貸的實施方案》,加大配合力度,共同與法院專項執行工作組、信用社齊心協力打好清非工作的攻堅戰。
三是在報紙上、街頭大屏幕和公眾微信平臺上公開曝光“老賴”黑名單,請全社會參與監督,收集執行線索,擴大被執行人財產搜索范圍,縮小被執行人消費活動空間,從輿論上對被執行人形成壓力,迫使其積極履行法律義務。
四是對因經濟變動因素或是自然災害形成的不良貸款要在合理評估后適當采取重組、續貸、扶持等容忍措施。在清收方式上,堅持自主處置和市場化處置相結合的原則,多渠道、多方式處置不良貸款,最大程度的減少風險損失。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操作過程、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而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銀行業務操作的各個環節均存在操作風險。
具體表現形式為:對人員的約束控制,往往主要依靠其覺悟和道德上的約束,以及法律、制度約束。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員工價值觀偏離軌道,或未能充分認識防范操作風險的重要性,重視業務拓展,輕視安全管理,導致有章不循,約束不力,就很容易發生濫用權力、鉆制度漏洞等情況發生。如授權管理中事后授權,對重要空白憑證和印章保管不嚴、交接不銜接,對賬不符合規定等。
操作風險的預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強對基層重要崗位各項制度的監督執行力,強化不相容崗位的制約管理。加強分級授權和統一授信管理,嚴格不同層級的審批權限。認真執行重要業務換人復核制度、崗位輪換制度、強制休假制度、近親屬回避制度、離崗審計制度和干部交流等制度。進一步加強員工日常行為管理,增強員工案防合規意識和責任意識,堅持按章按規辦事。同時強化職能部門職責的發揮,建立起業務指導、監督檢查、整改落實、責任追究的聯動機制,確保聯社各項業務平穩運行。
二是有效運用信息系統,加強對案件風險的實時監測控制。充分運用現有的柜面操作風險實時監測預警系統、遠程授權系統、遠程監控系統、審計信息系統、銀聯直聯收單服務平臺和資金服務平臺等,強化對違規操作的實時監測、實時糾改,有效堵塞各類業務操作中的漏洞,努力消除案件風險隱患。
三是強化對重點業務、重點領域的案件風險防控。一年來共開展操作風險檢查15次,共發現問題764個,涉及責任人次466人(次),已對責任人全部進行問責;分別開展了電子銀行類、財務會計類、新增貸款、離職離任專項審計及突擊檢查等。通過對重點業務和重點領域加大檢查、整改和處罰力度。通過連續的檢查,大量揭示和糾正各業務領域的不規范操作行為,消除風險隱患,提高內控執行力,防范案件風險。
某家縣級法人機構短期內流動性能夠滿足日常需要,流動性水平整體穩定,但流動性抗壓能力有待提高,資產負期限結構需進一步優化。為了長效的保證流動性充裕,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負債管理能力。一是提高主動負債能力,進一步做好增存和同業資金的吸收工作。大力發展財政類賬戶等,提高對公存款占比,對公存款有相對穩定的優勢,進一步保證存款穩定性。二是加強負債的集中度管理,適當設置集中度限額,并定期做風險分析和壓力測試,全力防范集中度風險。
2.強化流動性資產管理。流動性資產主要包括現金、超額準備金存款、一個月內到期的同業往來款項軋差后資產方凈額、一個月內到期的應收利息及其他應收款及一個月內到期的合格貸款等。在今后的同業往來業務中,一是適時調整資產負債業務結構,調整好資金在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偏好,提高一個月內到期的同業往來款項軋差后資產方凈額。二是加強融資渠道管理,積極維護與主要融資交易對手的關系,保持在市場上的適當活躍程度,并定期評估市場融資和資產變現能力。三是加強資金期限錯配管理,加強部門協調,上下溝通,在資金管理和調配時充分考慮短期內到期存款、到期貸款情況,實時監控,匹配資金缺口,嚴防同業業務增長過快帶來的潛在風險。
3.加強流動性風險監測。日常監測、月度監測和季度監測有機結合,著重加強日常監測、預警和提示,定期對流動性風險因素和風險指標進行分析。根據監測內容采取措施,調整業務比例,重新分配資金以滿足流動性管理的需要。
4.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根據《某家縣級法人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自上而上明確風險管控職責,建立健全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內控制度,不斷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
5.做好流動性應急計劃的管理。建立了應急資金來源和應急措施,不斷擴寬應急融資渠道。應急融資渠道分為資產方融資渠道和負債方融資渠道。其中:資產方融資渠道包括變現多余貨幣市場資產、出售原定持有到期的債券、出售長期資產和固定資產、提前收回或出售轉讓流動性較低的資產等;負債方融資渠道包括向省級聯社申請調劑資金,同業市場上拆入資金、增加賣出回購票據和債券、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常備借貸便利,申請流動性風險專項互助資金等方式增加流動性。通過加強流動性應急演練,不斷增強農信社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