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揚婷
(河北金融學院研究生部,河北 保定 071000)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普惠金融發展高度重視,“普惠金融”一詞連續三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更是被寫入“十三五”規劃,成為金融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各類金融機構爭相加入“普惠金融”大軍。尤其是在當前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互聯網企業以其強大的科技力量和廣普的客戶市場占有率的優勢,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發展迅速,并以新金融企業的身份加入普惠金融,作為金融統帥的央行應順應形勢發展,通過助力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2015年人民銀行等10部委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建設創新型互聯網平臺開展網絡消費金融等業務。2016年,人民銀行與銀監會聯合印發《關于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加大了對消費金融領域的支持力度。一系列舉措促使消費金融朝著日常化、場景化、普惠化方向發展。2017年9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以支持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著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和可得性,為實體經濟提供有效支持。以上政策有效結合形勢發展,促進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
調查發現,目前仍有大量小微企業、貧困人口游離于傳統大型金融機構金融服務范圍之外。“大機構”不愿做“小生意”,客觀上未能對有金融需求的群體實現服務全覆蓋,服務實體仍存短板。在此背景下,作為傳統金融機構補充的新金融企業(如互聯網金融公司)等應勢而起,開啟了普惠金融業務,讓曾經被傳統金融機構“拒之門外”的群體享受到金融服務。但這些新金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其中的網絡風險、技術風險和脫媒風險等,需要相關監管部門正確引導和規范。
移動支付已成為現代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支付工具。全國節假日消費數據不斷攀高的同時,支付方式也在更新換代。從商超到餐館,從旅游景點到公交車,手機儼然已成了人們的錢包,顛覆了從前的現金和銀行卡刷卡支付方式。這在各大景區、賓館也表現明顯。新興消費亮點紛呈、傳統消費提質升級,供給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綠色共享移動支付進一步拓展了消費增長新空間,消費供需結構升級使城鄉居民享受到普惠金融生活的便利,移動支付、共享消費等成為節日新風尚,掃碼付款、共享單車、共享住宿、共享書屋等讓購物、出行、旅游、休閑更輕松、更便捷。
為使金融更普惠,基層央行正確引導相關支付機構運用金融科技力量與地方政府合作,通過打造智慧城市,優化移動支付環境,積累用戶信用,推進普惠金融業務發展,在此過程中基層央行發揮著政策宣傳、方向引導、業務推動和風險把控的作用。
人民銀行可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形成政府主導、人民銀行助力,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科技支持,政務、商業、農業、交通、教育、衛生等部門多方參與,共建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與政府部門共享大數據看板和數據分析價值,形成未來推動城市發展的新資源。實現智慧商業、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民生、智慧政務的全方位的城市智能化。鼓勵發展移動互聯網支付創新業務,真正推廣民眾會用、愛用、用得起的支付工具和金融產品,形成以智慧城市為基礎的普惠金融新格局。
結合當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形勢,適時推動支付寶、微信、銀聯支閃付等多種無現金移動支付業務在多場景的應用,從支付入手,讓用戶體會移動普惠金融的便捷。同時,正確引導互聯網新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創新和云計算、大數據應用上的合作,激活原有存量用戶,服務偏遠貧窮地區的普惠人群,結合當地實際有效開展普惠金融業務。
向微小個體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可以形式多樣。以螞蟻金服等新金融機構為例,在開展農村普惠金融的重要實踐領域中,為滿足農村地區、農業產業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在匹配一定的風控措施后,由網商銀行進行放款。放款并不是直接提供資金,而是提供在農村淘寶上購買農資農具和生產資料的額度,也就是說把傳統融資變為融物。這個模式里面也涉及保險公司,后者主要提供信用保證保險的增信。
對不能享受大型金融機構的信用卡或借款業務的弱勢群體,被拒之于人行征信系統以外,通過宣傳引導他們使用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工具,積累第三方信用度,如芝麻信用、騰訊信用等,同樣可以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務。如阿里系已開通了信用住、信用借、信用租等基于個人信用的業務,如芝麻信用分達到650分就可以免押金租房,真正體現了信用就是財富,構建全方位的信用社會。
通過參與政府大數據平臺共建,打造智慧信用城市建設過程中,與互聯網新金融企業的深度接觸,直接監督和提前預知其各項金融業務開展的風險,將金融監管關口前移,為普惠金融的開展保駕護航。
基層央行通過助力智慧城市建設,不僅提升了基層央行的監管能力,同時讓金融更普慧,商業更智能,社會更高效。
基層央行通過助力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普惠金融,改進了金融機構發展創新業務在前,人民銀行監管滯后的模式,通過全過程參與,促使基層央行及時對新興普惠金融業務的了解和引導,避免了監管與發展的對立,減少原來的監管多,服務少,普惠少的現象,使基層央行在推動發展普惠金融業務中既發揮央行的監管職能,又起到了服務地方經濟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作用。
在這種智慧城市模式下,移動支付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每一次移動支付,都是一次信用積累;基于信用積累,更多的人將有機會享受到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
每一次移動支付,都是一次數據沉淀;基于數據沉淀,商家可以對消費者進行精準畫像,開展精準營銷,推動傳統商業向新零售升級。通過移動支付,商家的收銀效率提升60%以上,整體經營效率提升10%以上。商家基于移動支付,可以進行便捷結算,開展精準營銷,在線申請經營性貸款,創業創新將有效推進。
未來的智慧城市將會是這樣一個場景:看病不排隊、旅游不帶錢、打車不著急、繳費不出門。市民只要一個手機在手,即可享受便捷的公共交通、線下消費、醫療等各類服務,獲得感和幸福感將顯著提升。政府基于移動支付,可以開展實時動態的政務服務滿意度調查、商業運行情況分析、公共安全監測預警等,精準治理水平將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