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祺
(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甘肅 隴南 746000)
“助農取款”服務是一項支農、便民、惠民的民心工程,助農取款服務點是架起農村資金流轉的“高速公路”,是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將更豐富、多元、現代化的金融服務便捷地送到村民手上。
隴南市目前在8縣1區(qū)共建成助農取款點 個。2018年,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對轄內3126個助農取款服務點中的120個點進行實地走訪。隴南市承辦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的金融機構有4家,分別是建設銀行、農業(yè)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截止目前,隴南市轄內所有242個鄉(xiāng)鎮(zhèn)基本都設立了助農取款服務點,初步建立起農村地區(qū)金融服務全覆蓋,滿足農民群眾不出村就能享受存取款等基本金融需求,便民服務工作成效顯著。
從走訪結果顯示,雖當前銀行卡助農取款讓村民足不出戶,享受到了便捷的金融服務,但還存在助農取款服務點管理和服務水平薄弱、取款限額偏低和合作服務點持續(xù)意愿走低等問題,影響了農村普惠金融的持續(xù)發(fā)展。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全面推進深化農村支付服務環(huán)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限額管理要求,服務點辦理助農取款或現金匯款業(yè)務,每張借記卡在助農取款站點當日累計最高取款限額為2000元人民幣(含),超過這一限額就無法使用該項服務,但隨著農村經濟收入提高,這一規(guī)定已難以滿足群眾支付需求。在走訪的120個服務點中多數服務點單筆取款2000元的常有,近六成的服務點都反映轄內規(guī)定的取款額度不夠滿足農民的服務需求,特別是適逢農村趕集、節(jié)假日,農戶對提高每日取款上限額度有迫切意愿。
調查發(fā)現,有34戶、28%的合作服務戶收益頗低,出現開展助農服務虧本的局面。一是部分助農取款服務點業(yè)務量較少,人量不多的服務點,每月獲得收益很少,投入資本與報酬不成正比,對激發(fā)商戶的積極性大打折扣,二是來自涉農機構對服務點的后續(xù)管理費用支出存在壓力,無額外的勞務補助給合作服務戶,三是涉農銀行的上級行有相關的支持方案,但未落實,激勵機制實施無力,面臨兩難的局面,致使合作服務商戶持續(xù)開展助農取款意愿不強。
一方面農民享受的各種政府補貼分別通過不同涉農銀行機構的銀行卡發(fā)放,存在持有這家金融機構的卡不能在另一家辦理業(yè)務的現象,即使能夠辦理但手續(xù)費也高,造成持有他行銀行卡的農民無法享受到取款便利,另一方面在前期的助農取款工作開展中存在盲目選點鋪設,追求覆蓋率,導致有一戶多機情況,無法避免服務點重復建設或受理終端重復投入,造成資源的浪費。
助農取款點存在未配備保險箱等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另外部分助農取款服務點人員受年齡、文化水平等影響,在機具操作、現金入柜保管、登記薄信息登記等方面還有一些缺陷,存在風險隱患。
按照農村支付服務環(huán)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調整限額的規(guī)定。建議把取款限額劃分上下限,在規(guī)避風險的前提下,承辦涉農機構的銀行自行制定額度調整的條件、綜合評價標準配套方案,對有服務意愿、運營穩(wěn)定、經營規(guī)范、信譽良好、熱心為農戶服務、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的商戶給予取款限額的提高。
為了助農取款服務點健康有序發(fā)展。一是在轄區(qū)內開展優(yōu)秀助農取款服務點“先進”評選活動,樹立示范典型,調動服務點的工作積極性。二是人民銀行牽頭,加強地方政府、財政和銀行合作,建立助農取款服務專項資金扶持,政府根據助農取款比例給助農取款服務的機構給予行當補貼,減輕涉農機構、商戶的費用壓力,推動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并向助農取款點傾斜,增加服務點的收入。
一是嚴把助農取款服務點的準入關,重點考慮在信用村鎮(zhèn)、信用商戶設點推廣,保證服務的可靠性。二是按照“誰布機、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加大對商戶的培訓,對助農取款服務點進行安全用卡、假幣識別、風險防范等知識的培訓,增強服務點的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三是建立業(yè)務退出的動態(tài)機制,首先是對部分不合格的網點予以撤銷,對一個網點存在幾家金融機構布放機具的,根據實際情況保留一家金融機構機具。四是最后要通過定期和不定期巡查、設立投訴電話等加大對助農取款服務點的監(jiān)督,制定統一標準實施考核。
一要集中開展銀行卡助農取款宣傳活動,對助農取款的政策意義、基本知識、操作流程、優(yōu)惠措施安全保障及功能延伸等知識進行普及。在借助電視、報紙、網絡等主流媒體進行輿論造勢和銀行網點及服務點窗口宣傳外,結合農村信息傳遞的特殊環(huán)境,運用農民最經常接觸的載體進行長效宣傳,做到助農取款宣傳為農民喜聞樂見并隨時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