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歌 夏慶宇
(1.南昌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6;2.河南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正式寫進了黨的報告,成為國人的奮斗目標。為什么中國人普遍有這樣一種愿望?如果不含蓄地說,每一民族都盼望著自己的民族可以高人一等,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如果中國能夠在現有的良好基礎上完善自己的一套機制,使這套機制能夠調動起、發揮出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作用,調動社會的一切潛能,就一定能夠使復興的夢想成真。當然,這個觀點有點過于強調制度因素,但無可否認,制度因素是對一個強大國家來說是一個重要因素。
制度不是建設起來的,而是運作起來的,關鍵在于將制度付之實用,只用運用方方面面的好的機制,制度才能起到切實的作用。
那么能夠調動一個社會的潛能,使國家能力得到最大發揮的機制是什么樣的?大致應包括如下5個方面:1、一個公平的市場機制;2、一個公正的治理機制;3、一個倡導多樣化、包容的環境,整個社會是一個充滿夢想、鼓勵嘗試和超越的社會,而不是一個見不得不同、整齊劃一的社會;4、社會成員比較互信,社會成本低;5、重視組織的作用,能夠發揮出集體的力量。
下面分別作些解釋。針對第1條,公平的市場環境、交易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法制能否對不法行為作出懲罰、對合法行為加以保護,是公平的、順暢的市場機制得以建立的重要保障,是實現社會財富正向積累的重要因素,因此實行法治很重要。
針對第2條,對社會公共權力的行使也要公平公正,這樣就能夠鼓勵整個社會去追求效益。公共權力運行中應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不干預、破壞市場公平交易的規則,公共權力在分配公共資源的過程中要以促進效率為目標,并努力實現以最小的治理成本換取最大的公共效益。要想實現這樣的政府治理目標,就需要建立一套監督機制,使公共權力被善用而不是被濫用,這套監督社會公共權力行使的機制應當是什么樣的,是當前政治學應當研究的主要課題。
針對第3條,即要營造包容的社會環境,允許特立獨行,這樣就有利于每個人創造性的發揮,有利于國力的增長。這種環境要通過積極的宣傳引導來慢慢養成。
針對第4條,公民之間的互信,社會資本的增加,可以大大減少大家用于相互猜疑、防備等的成本,增加合作機會。這種互信要靠法制來保障、來促成,也要靠宣傳和教育來引導、來推動。
針對第5條,通過努力把一群人組織起來,能夠干少數人干不了的事。這也正是信奉單子式個人主義的西方所忽視的道理,我國不應該忽視這個道理所可能產生的積極效果,而應該視為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優勢而給予發揚。
當然,一個優秀的國家不能缺少優秀的基本制度,但制度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是因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總會相出新辦法鉆制度的空子;制度是死的,社會實踐是發展的,制度的變化往往會落后于社會實踐的變化。因此在只有實時管理與制度相結合,才能真正保證國家治理績效處于高水平。
例如近來在媒體上,食品安全問題、產品質量問題、安全生產問題屢屢爆出“猛料”,有關負面報道之多甚至使人們產生出一種“應接不暇”之感。雖然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對這些問題“三令五申”、“嚴加誡責”,甚至放出“狠話”,然而責之越切問題卻越顯著,呈現出屢禁不止的態勢。這種情況不禁讓人發問:問題到底出在哪?或許有下列幾個原因:
不可能靠北京的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安監總局去監督地方所有的企業、去解決所有具體的問題,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由此就得出一個結論:每個事故背后都有一個這樣的行政管理部門,它處在監管一線,但職責履行不夠、職能發揮不夠。
至于為什么基層監管部門職能發揮不夠,可能有兩個因素值得考察:第一,基層管理部門有沒有足夠的行政執法能力、執行能力。這本不應該是個問題,但恐怕在實際監管工作中這確實是個問題。因為在地方,違法經營的企業的影響力會比較大,基層安全管理部門、質量管理部門、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部門的行為能力有時要比這些企業所能調動的人力、物力、財力、關系網小。第二,基層管理部門有沒有足夠的意愿去糾正不法行為。導致基層監管部門沒有足夠的意愿的原因,又可以分成兩種:一是地方企業涉及到本地的經濟利益,是能夠“造福一方”的“事業”,促使監管部門從地方利益出發,“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二是有些行政執法執行難度大,部分監管部門有畏難情緒,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從而不能有效推進問題的整改。
總之,這第一個原因總結起來就是具體的地方職能部門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因此,增強直接監管機關的執行意愿和執行能力,應該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這恐怕是任何組織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即管理層級越多,最上層指令到底層將衰減越多。這體現出中國行政體制中行政中樞對行政職能末梢的控制問題,也體現出政府部門在具體行為上執行力強弱的問題。中國幅員大、管理層級多可能是一個客觀原因,但是排除這些客觀因素,也反映出行政效率較低、政令不暢乃至尾大不掉的問題。這第二個原因在本質上就是管理層級間上級對下級的控制問題、行政機關整體行為能力問題。如何增強管理層級之間的控制力,做到上級對下級如臂使指、靈活自如,這是值得認真思考的,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增強或增加相應的機制。
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逐一分析,無一不是從局部的經濟利益出發的不法行為導致的,這種行為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效益、只講局部利益不講全局利益、只講經濟發展不講科學發展、只講局部私利不講社會和諧。這種現象正是與和諧社會的旨趣相違背的,正是不講科學發展觀的明證。
綜合上述三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到,最根本的問題出在部分監管部門、部分利益主體的思想上,出在這部分人、這部分單位對和諧社會的認識的不足上,出在這些人對中央政府的要求沒有認真地貫徹上。當然,社會問題的鏟除要有相應的社會過程,想要一蹴而就不是科學的態度,但如果大家在認識上提高一些,在解決問題上多付出一些,相信問題的解決就會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