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青
【摘 要】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一些企業逐漸出現內部審計外包。這種舉措,有利于企業充分用外部優勢資源,從總體上提升競爭優勢。當前我國的內審外包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許多企業內審機構設置不合理、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缺乏溝通、內審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等。本文從內部審計外包基本理論入手,結合企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外包實踐進行進一步思考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內審外包 現狀 問題 對策
1引言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現代內部審計起步,主要是作為國家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的監督工具。隨著經濟管理和內部審計的發展,內部審計機構越來越多的受到現代企業重視。一些企業受到成本、技術、環境、人員等因素的影響,而選擇向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或者外部專業人員來購買內部審計服務,繼而也就出現了內審外包的趨勢。內審外包并不意味著外部審計取代內部審計。
2內審外包存在的問題
企業選擇內審外包的主要原因有為企業節約成本、節省預算、提高審計的獨立性、緩解業務壓力、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等,同時外審機構提供的高附加值的服務,也能有效地提高企業的價值。但同時內審外包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和問題。
2.1存在商業機密泄露的風險。內審外包可能泄漏企業的商業機密,降低企業的競爭優勢。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幫助企業管理者改善內部控制中發揮著積極的、重要的作用,將其外包不利于內部控制方法的改進,也不利于對內部控制環境的優化。
2.2外包的選擇方式缺乏標準。外包模式的選擇過程比較復雜,每個企業實際情況各有不同,企業應該根據自身實力,結合外包過程中出現的結構弊端,及時調整外包模式,以尋求最有效的內審外包模式。對于選擇承包商,企業應該有自己的標準,比如外包的內部審計費用標準、外包商應該具有的資質、外包商是否承接過與本企業有關的業務、是否有過相關領域的外包經歷等等。這些都是企業進行外包活動前需要考慮和統一制定計劃的,只有制定了規范的遴選標準,才能確保選擇的外包是否是企業所需要的,從而降低外包的風險。
2.3外部審計人員與內部審計人員缺乏溝通。一方面,雖然外部審計人員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技術,但是對企業的具體情況卻不如內部審計人員清楚,并且他們與企業之間只是一種契約合作的關系,他們的工作目標只是按合同完成企業規定的審計服務,所以責任心不會那么強,提出的建議未必能夠適用于企業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參與外部審計的人員可能會對所承擔的企業內審項目產生理解上的差異,進而影響到審計目標的實現。并且如果在部分外包的情況下,企業內審人員與外審專業人員在內審項目上產生觀念、理解甚至工作上的沖突,那么就很容易影響到審計目標的實現。
2.4浪費企業自身資源優勢。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更加了解企業的組織文化以及業務過程等方面的特點,熟悉本企業的人事狀況、管理政策以及經營方向等,他們也能夠對企業的各個組織部門進行調查咨詢,從而能夠得出更有價值的結論,為管理者提供更加適宜的、更加適合長期發展的咨詢服務。
2.5外審機構對企業缺乏忠誠度。內部審計人員是企業的員工,企業的經營狀況與他們自身的利益有關,并且對企業組織文化有較強的認同感,因此對企業有著很高的忠誠度,也能夠更加盡心盡力地來實現組織的目標。外審機構和企業之間只是暫時性的合同契約關系,因此外審人員對企業忠誠度遠不及內部人員,繼而企業審計目標的完成程度、企業的切實利益以及長遠利益勢必會受到影響。
3內審外包的對策及建議
3.1完善相關法規,加強對內審外包服務的監督和規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業務的不斷增加,內審外包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為了內審外包健康發展,為了規范和約束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等外審機構提供的內審外包服務,建立一套健全的、能夠保障實施的監督制度或者法律是必需的。作為新興的業務領域,國家盡快出臺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行業操作也是必須的。
3.2優化內審外包選擇流程。一旦企業決定實施某些業務外包,首先要有一個系統的流程,保證外包的順利實施。首先應該考慮實施外包的內容,選擇好內容是外包實施的第一步。其次要明白企業進行外包的模式。對于企業來說,多數企業采用合作內審的外包模式。最后是外包商,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個好的外包商是企業業務外包成功的關鍵。企業的業務類型不同,外包商的選擇標準不同,外包的流程則有所不一樣。因而,企業應該形成一套規范的外包選擇流程,確保外包業務的有效實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外包的風險。
3.3加強內外部審計師的協調、溝通與合作。外部審計師受制于職業定位,難以長期深入企業了解更多的企業成長發展史。因此管理層應該提供足夠的信息,并且加強內審部門與外部審計是之間的交流,表明內部管理層的內審期望和對企業長遠的規劃。承包方也應該充分尊重與考慮客戶的需求和期望,進行及時的溝通協調。根據客戶的需求以及期望的內審外包服務要達到的狀態,盡可能的縮小與客戶期望值的差距。因為承包方與企業只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企業的經營好壞與承包方沒有任何關系,承包方只對外包給自己的內部審計業務負責。
3.4加強對外部審計師的知識培訓。外審機構應該對其下的審計師定期進行一定的培訓,使其技能不斷更新和增長的同時具備優秀審計師應有的素質,能更快的適應并了解企業的審計范圍、審計重點以及審計目標等方面,從而能夠以更優秀的狀態為企業提供內審服務。
3.5建立嚴格的風險控制制度。對于企業來說,針對不同的風險,企業應給結合自身的業務類型建立完善的風險應對機制,對審計流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的監督,及時掌握內部審計的進度,對外包的審計業務可能出現的風險能夠及時的應對,并且對風險點能夠進行合理的評價,盡量避免企業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Artin Bariff,”Internal Audit Independence and Corporate Govemance”2003/4/30
[2] 石恒貴,內部審計外包與審計獨立性[J].商業研究,2011(8): 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