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幼兒保育員崗位設定既有量也有質的要求,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具有對幼兒園保育員職前培養的職責,本文從幼兒保育人才的培養目標設定、課程體系建構、教學模式創建三個方面提出了設想。
【關鍵詞】高校 保育人才
【基金項目】2017年校級項目《學前教育專業幼兒保育員職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027-01
培養路徑保育員是幼兒園保教隊伍中的重要成員,不僅是幼兒健康的守護者,還是幼兒成長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行為習慣的形成。
2013年《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規定:“全日制幼兒園每班必須配備一名保育員,寄宿制幼兒園至少應在全日制幼兒園的基礎上每班增配一名保育員。”《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實行)》(2012年)和《保育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修訂)》(2009年)從實際崗位要求和標準角度,強調保育員所應具備的“保育知識技能”和“教育知識技能”。這三個文件分別從數量和質量上對幼兒保育員崗位設定了要求。雖然當前各級各類學校專業目錄中并沒有專門針對保育員崗位進行培養的專業,然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培養合格幼兒園教師的職責,這當中也包括對幼兒園保育員的職前培養。
一、幼兒保育人才的培養目標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2009 年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了《保育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09 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標準》 將保育員分為三個等級 (初級、中級和高級),主要內容包括保育員職業概況、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以及所應具備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等。
根據對目前學前教育領域的市場崗位分析,本科教育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將面向學前教育領域的高端崗位進行人才培養。因此,其培養目標為,面向托幼園所、早期教育機構、社會兒童福利機構等學前教育機構,培養能夠獨立開展嬰幼兒保育工作,協助教師開展嬰幼兒教育工作的技術性人才。其對應的崗位是托幼園所和社會兒童福利機構的保育崗位,須具備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認定的保育員高級職業資格。
在此基礎上還應處理好兩種關系,即“保”與“教”、“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關系。首先,隨著幼教事業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保育工作內涵的認識逐步提升,本科專業所培養的保育員必須順應幼教發展形勢,使培養的幼兒保育人才既能要“保”,又要能“教”,真正做到“保教并重,保中有教”;其次,保育員的兒童觀、教育觀、言行舉止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在對幼兒保育人才培養時不僅要關注專業技能的培育,還要注重責任心、吃苦精神、協作精神、愛心耐心等職業素養的培養。
二、幼兒保育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基于培養目標的要求,在構建幼兒保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時,可探尋創新設計思路:
1.專業必修課程體現保教結合。雖然目前幼兒保育人才未形成獨立的課程體系,但基于保教結合的原則,在專業必修課程選擇方面,與學前教育專業有相互交叉之處。如通過學前教育學、幼兒衛生與保健、幼兒園安全教育及管理、幼兒營養與配餐、幼兒心理學、學前兒童行為與觀察、特殊兒童教育等課程的學習,可為幼兒保育人才貫徹保教并重的理念打下基礎,也為其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石。
2.專業選修課程豐富、彈性。當前學前教育對象年齡已由3—6歲擴展到0—6歲,并且就業單位范疇也已由幼兒園擴展到早教機構。為了滿足學校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可在保證專業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從縱向上可將專業選修課程細化為0—3歲模塊和3—6歲模塊,從橫向角度可將專業選修課程細化為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以最終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保教能力為主要目的。
3.專業實踐課程基于工作過程。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對保育員有許多操作技能要求,《標準》對于初級、中級、高級保育員應該具備哪些基礎的理論知識和基本的技能要領都有明確的規定。在給這些專業實踐課程構建課程體系時若能基于系統的工作過程邏輯劃分學習領域,可有效防止課程設置與工作現實的脫節以及知識技能學習的僵化,提高課程內容與幼保實際的契合度,有效縮短幼保學生的工作適應期。如結合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安排,將各個生活環節中運用的各項技能統整到一起,以晨間活動和睡眠為例:晨檢檢查的技能標準為能夠協助教師根據天氣情況組織幼兒晨間活動,并掌握學前兒童常見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離園的技能標準為能夠與家長做好交接工作,讓幼兒安全、愉快地離園,并做好幼兒離園后的衛生整理、桌椅整理、玩教具整理等工作。
三、幼兒保育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新型的幼保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必然引發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本文試圖從理念和操作兩個層面提出設想:
1.摒棄“重理輕技”,突出操作技能培養。我校立足于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且學生實習和工作時需要較短時間適應保育工作崗位,傳統的“重理輕技”的教學方式難以達成目標,因此創新保教技能訓練策略已刻不容緩。具體來說,首先教師熟練掌握技能的基本標準并做出正確示范,并讓學生懂得執行標準的緣由和不執行面臨的危害;其次加強對操作訓練環境創設的重視度,讓學生有操作實踐的現場感和真實感,保證見習和實習的實效,縮短工作適應期。
2.運用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充實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自主互助學習型方式,突出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即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學習進度和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給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借助小組合作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運用翻轉課堂,先讓學生查閱下一節內容的知識點或是觀看相關視頻,再將疑問和重要內容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探討,最終由教師進行總結和講解,既可深化學生的記憶,也增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
3.加強校企合作,達到共同培養的目的。與幼保人才培養相關的單位頗多,如幼兒園、早教機構、婦幼保健院等,完全可以在學校課堂和實訓之外,利用上述單位的場地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等優勢,讓學生通過感知、模擬和反饋訓練,將學、做、思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S].2016.
[2]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保育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S].2009年修訂.
作者簡介:
田茵,漢族,黑龍江省阿城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研究方向: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幼兒衛生與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