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育
【摘要】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開發小學生智力,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計算出錯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這既有小學生本身的原因,也有老師的責任。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生計算出錯的原因,然后從口算教學、針對性練習等方面提出幾點建議,以期能促進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和鞏固。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計算 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188-02
整數、分數、小數的四則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小學生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準確、快速、靈活地進行計算是小學生的重要素質。小學生計算出錯,不僅僅是因為粗心大意,還與其思維、記憶等因素密切相關,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策略,是我們的重要任務。
一、小學生計算出錯的原因
1.視覺錯誤
數學計算題沒有背景,形式簡單,而小學生的感知能力往往不強,在讀題、審題、驗算、抄寫的過程中,觀察不仔細,注意力不集中,急于求成,容易出現感知錯誤,把題目中的數字、符號寫錯,如把3×3看成3+3,把小數點的位置看錯,比較大的數字如34657看成34567等,從而導致計算過程、計算結果都出現錯誤。
2.信息干擾
小學生在計算時,往往趨向于先計算那些看上去簡單的數據,進而導致計算的先后順序出現錯誤。例如在計算950÷25×4時,25×4明顯等于100,是容易計算的信息,有的小學生就會將計算式按照950÷(25×4)的順序計算,得出9.5的錯誤答案。可以說,這種顯而易見的信息干擾了小學生的正確思路。
3.知識欠缺
小學生只有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原則、定理,并將之牢固掌握,才能夠在練習中進行運用,反之,部分小學生對一些公式、定理理解不透,在計算中就容易出現錯誤。例如,有的小學生沒有掌握和理解乘法分配律,在計算45×21+55×21時,計算成(45+55)×(21+21),或是計算成(45+55)×21×21,進而得出錯誤的結果。也有的小學生口算基本功不扎實,對計算法則的運用不了解,沒有掌握計算的基本技巧,導致計算出錯。
4.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是指在大量活動后產生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會使人以固定的認知模式做出反應。思維定勢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思維定勢一方面會提升他們的計算效率,但也可能導致他們從根本上出現計算錯誤。例如在講解“整數加減法”時,我通常會告訴學生“要將相同的數位對齊”,但有時也會說“把末位對齊”,這導致有的學生產生了“把相同數位對齊就是把末位對齊”的認識,形成思維定勢,在計算含小數點的數字的加減法時,就容易出現錯誤。
二、小學生計算錯誤的糾正及預防
1.做好口算教學
小學計算由口算和筆算兩部分組成,其中口算是最基本的技能,任何復雜或簡單的筆算都是以口算為基礎的。因此,加強口算訓練,提升口算的準確度和熟練度,能夠為小學生整體計算能力的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口算也分為基本口算和簡捷速算,基本口算主要是指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等,對于基本口算應當做到脫口而出、準確無誤。簡捷速算是指運用一些特殊的運算定律、法則等所進行的快速口算。提升口算能力,需要學生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但是口算練習本身是一件比較枯燥的事情,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情緒,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采用多種不同的練習方式,以充分調動學生練習口算的積極性。另外,根據具體學習進度,在每節課的開始,教師可以專門拿出3到5分鐘的時間進行口算練習,特別是對一些典型、易錯題型進行反復訓練,如學生出錯率比較高的1-0.01,0.025×0.4,使用率比較高的1/8=0.125,5/8=0.625,以及10以內各整數與π的乘積等,從而讓學生熟記各種常用口算數據,達到靈活、快速、準確的計算效果。
2.多進行針對性練習
小學生在計算時容易受到各種干擾性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計算錯誤百出,對此,教師應多給學生布置一些針對性比較強的練習題,幫助學生排除各種干擾,提升計算準確率。例如,在剛開始學帶分數減法時,如果遇到分數部分不夠減的情況,學生都知道應該向整數部分借“1”,但是有一部分學生經常忽略了被減分數的分母是幾,而只是單純地想到了借“1”當“10”,由此導致錯誤。為了避免這一情況,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針對性練習,比如出示以下題目:11-3和111/2-32/4,讓學生獨立進行計算,然后對兩道題目進行對比和討論,讓學生知道為什么整數減法中可以借“1”當“10”,而帶分數減法中則不能當“10”。經過類似針對性的練習和討論,學生就能明白各種算法的具體算理,從而提高計算過程中的抗干擾能力,有效提高計算準確度。
3.培養好的計算習慣
一是仔細審題。在平時練習中,對于應用題多數學生都有仔細審題的意識,但是一遇到計算題,很多學生都是提筆就算,很容易馬虎犯錯。因此,學生在做任何類型的習題時都應養成一看、二劃、三想的審題習慣:一看即先觀察題目中的數字及運算符號;二劃即在試題中劃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即思考一下哪個地方需要用口算,哪個地方應當用筆算,能否使用簡捷運算等。在完成以上三步后,再認真動筆計算。
二是認真演算。四則運算是一個非常考驗學生思維的過程,需要學生凝神貫注、不焦不躁、沉著計算,特別是在遇到數字及計算量比較大的題目時,更應當認真演算,切忌草率。與此同時,在演算過程中必須認真、工整書寫,保持格式規范,保證每一個小數點和運算符號都不犯錯,即便是在草紙上進行演算也應盡量做到書寫清楚,切忌潦草亂畫。
三是耐心檢驗。在計算之前,就應對題目進行大致估算,知道取值的大概范圍,這樣在計算結果發生嚴重錯誤時,一眼就能發現錯誤,進而及時檢驗和更正。例如在計算3.9×5.17時,因為3.9接近4,5.17接近5,因此計算結果應當在4×5=20左右,同時由于兩個因數中共有三位小數,則結果中也應當有三位小數。在計算結果與估算結果大致相同時,只要時間允許,也應認真檢驗一遍,逐一檢查計算過程中是否有抄錯、算錯等情況。
4.夯實知識基礎
小學數學計算都是以相應的概念、法則、公式等為基礎進行的,因此,靈活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對于同一道計算題,不管有多少種不同的算法,都不能違背這些基本的概念和法則,新課標提倡算法多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為了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鞏固和吃透這些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牢記這些基礎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公式、法則的推導過程,讓學生明白其中的算理,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進而減少法則、公式使用不當或計算錯誤等情況。
本文以小學生計算出錯的原因為切入點,從注重口算訓練、強化針對性練習、培養良好習慣、夯實知識基礎幾個方面提出了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與鞏固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許加才.探析小學混合計算錯誤成因及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6(16).
[2]尹素文.計算錯誤 怎一個“粗心”了得——小學數學學習中計算錯誤的原因及解決策略[J].華夏教師,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