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戴志強
無數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所學校能在學生身上產生終身影響的往往不是分數和知識,而是學校文化在學生心靈中所留下的精神印痕。
“學校文化”曾在一段時間內成為教育同行格外關注的話題,一度被推到學校工作的最前沿。許多學校不惜花重金找專業人士“策劃”“包裝”,也有的自力更生,建門、立石、塑像、增字(為學校的辦公樓或教室等命名,或在顯著的位置上打出某些標語口號)。“古典詩詞”“心理健康”“科技常識”“名曲名畫”“二十四孝”等相繼走進了廳廊,走上了墻壁。在很短的時間中,這種舊貌換新顏的變化,給每位生活在其中的師生和走進學校的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這樣的變化速度和給人們帶來的新鮮感收到了巨大的“廣告”效應。
如今,時過境遷,在許多學校中,那些前幾年鮮活靚麗的“校園文化形象”已風光不再——褪色的,破損的,脫落的,比比皆是。而學校的領導、教師和學生,除了和這些所謂的“文化”一同歷經歲月的洗禮之外,他們身上并沒有體現出“文化”帶給他們的影響與改變。當“面子”上的文化褪色之后,我們該從何處體現并發現學校文化的“影子”呢?
也許當初許多學校并沒有想好諸如“為什么出發”“出發的目的地是哪兒”這樣的根本性問題,而被一時的追風之潮裹挾著邁開了步子。如今,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下大力氣“粉飾門面”,做“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求大、求奇,轟轟烈烈的重形式、輕內涵的現象成了一道讓人遺憾的“風景”。
評價學校文化,不能以校園是否開闊、綠化美化是否豪華、標語是否響亮等為標準,而應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學、核心價值觀是否正確、管理方式是否民主、學校氛圍是否寬松和諧、師生精神是否愉悅、課程建設是否合理、教育質量是否全面等為標準。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宏大的工程,要將其落到實處,必須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的“文化”,落實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其內化為師生的思想,并外顯于師生的言談舉止之中,這需要全校上下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并把這一切認真地交給時間。“內外兼修”才是學校文化建設永恒的價值追求。
一校之長,應該有“處變不驚”的智慧和氣度,默默地追尋教育的文化真諦,深耕細作,把學校經營得“沉香四溢”“別具風韻”“景深意遠”。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進素質教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也唯有如此,學校才能不走老路,不走彎路,不走錯路,不走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