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敬
唐代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曾提到“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說要想讓樹木生長得好,就必須要遵從樹木生長的規律,使其天性得以充分展現。有道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辦教育其實和種樹是一樣的道理。扭轉唯分數論的片面思想,遠離揠苗助長的急功近利,張揚學生的個性,喚醒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盡情享受本真教育的潤澤,和諧幸福地成長——這是教育應當追求的一種境界,也是北京市海淀區太平路小學多年來開展生態教育的初衷與堅守。
太平路小學創建于1954年,至今已走過了六十多年的風雨征程。多年來,學校以優質的辦學質量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先后被授予海淀區第一批“素質教育優質校”、“北京市特色發展最具影響力學校”、“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校”等榮譽稱號。早在1997年,太平路小學就成為全國第一所“手拉手·地球村”學校。也許,生態教育思想的種子在此時此刻已經萌發。
2014年,太平路小學建校六十周年之際,學校匯聚各方智慧,淬煉“太小”精神:回訪老校長、老教師、老校友,梳理學校發展脈絡,探析學校文化特質;組織教師、學生、家長參與討論,厘清辦學思路,明確未來發展方向。正是這樣真誠的愿望和強烈的使命感,推動學校不斷明晰并檢視發展定位與方向:一所學校到底能給一個孩子帶來什么?從他踏進校園的那一刻到離開,直至未來的人生發展,“太小”究竟會在他成長的路上烙下怎樣的印記?是知識,是能力,是態度,是習慣,抑或是某種精神、氣質、情懷、內涵?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思考下,生態教育在“太小”應運而生,“讓生命和諧生長”成為每一個“太小”人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既與國家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又與歷經歲月砥礪的“太小”精神相融合。于是,站在學校發展的新節點,“太小”開啟了生態教育創新與探索。

>>用真心擁抱孩子
生態教育是按照生態學的觀點系統思考教育問題,在優化教育外部環境的基礎上,實現教育內涵的科學、全面、協調發展和不斷創新,強調在教育的過程中尊重自然,遵循規律,采取多元發展策略,實施和諧育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在太平路小學,生態教育關注的是每一個“人”,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的和諧共生。“太小”人認為:“愛”是萬物存在最深沉的給予。因此,在孩子的心田播下愛的種子,并扎根在每一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里,才是和諧之本。生態教育內涵豐富,它不僅具有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還具有培養健全人格的德育價值。學校將生態文明特色教育與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相融合,從三個層面進行嘗試,即:培養參與意識與合作精神、培養自律意識與超越精神、培養社會責任感與健全人格。
生態教育關注的是每一個“人”,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的和諧共生。生態教育內涵豐富,它不僅具有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還具有培養健全人格的德育價值。
—— 北京市海淀區太平路小學校長 孫庭春
對一所學校而言,校園環境和氛圍是一種無形的教育資源,對師生的健康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太平路小學在開展生態教育的過程中,始終不遺余力地強調環境的育人因素。然而“太小”的確是太小,連年來上漲的入學率,讓本就狹小的校園空間更顯局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基礎上,讓師生獲得更好的發展,一直是“太小”人苦苦思索的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睿智進取的“太小”人找到了解決之道——“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間,讓校園更美好”!
在人們的印象中,學校應該是人們隱藏在心里的一片田園世界,那里充滿了兒時無限的樂趣與回憶。孩子們在這片充滿和諧的世界中汲取營養,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園中快樂成長。漫步太平路小學溫馨雅致的校園,你會發現:校園的每一寸土地都散發著淡淡的教育氣息,不蔓不枝; 教室的每一寸空間,都為孩子們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務,不驚不擾; 樓道內的每一面墻壁,都是孩子們展示自我的大舞臺,不浮不躁。
校園內每一寸可以利用的空間,一定不閑置,于是每天早晨、中午在操場上奔跑的孩子,成為“太小”最具活力的風景線,那是各班的體育社團在活動;花壇前、藤架下,沐浴在書香中的孩子最美; 樓后的小空地,建起了“一米田園”,孩子們與自然竟是這般親近; 小小的井蓋兒,在孩子們的奇思妙想中穿上了新裝,成了一種文化; 校史館同時也是開放式圖書館,還是各班學生小范圍開展活動的好去處; 三層多功能廳兼孩子們的自修室、才藝展示大舞臺、英語角……這里,喚醒了藝術的種子,點燃了智慧的火花。
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講話,讓每一個角落都能啟智,讓每一朵花都有故事……有限的空間就會生發出無限的教育資源。如今, 在“太小”精巧的校園里,校園文化處處洋溢著人性的光輝,浸潤著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時刻感受到自然的和諧、藝術的熏陶和個性的張揚。
為了使生態教育真正入腦入心,成為全體師生努力踐行的行為準則,太平路小學在教師培訓、學科課堂、學生評價以及家校合作等工作中,不斷融入生態教育內容,探索了多種模式的長效機制,確保生態教育的順利實施。
互動式的教師培訓機制。太平路小學領導班子堅信,有了教師的“精神成長”,學生的生命成長才會有鮮活的榜樣和充滿激情的引領。因此在規劃隊伍發展時,學校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組織開展了互動式培訓活動:“生態文明與養成教育”主題培訓,使老師們對生態教育的重要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溫度’——我這二十年”主題培訓,向老師們傳遞了關注生命成長,構建師生和諧氛圍的理念;“美麗的教育”主題培訓,使老師們感受到教育就是呵護心靈的成長,每一個學生都像一顆種子等待澆灌。一次次互動、研討使老師們對生態教育模糊的認識得到澄清,從而堅定了踐行生態教育理念、實施特色教育的決心。
浸潤式的學科教育機制。學校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中時刻感受到生態教育的魅力。例如:語文教學中教師將涉及自然、生命主題的文章進行分類整理,通過圖片、視頻等手段幫助學生體會自然與生命的神奇,通過詞句鑒賞、景色描寫等幫助學生樹立生命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意識; 數學課上老師將資源循環、高效回收、零排放等知識設計到應用題教學中,讓沉悶、枯燥的數字煥發生命與活力; 科學課上老師將不同年級與生態教育相關的內容進行梳理,為生命、氣象等教學內容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教育意義。
童趣式的學生評價機制。在培養學生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太小”人意識到了構建《各年段德育目標評價體系》至關重要。學校針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設計了各年段養成教育目標,以“陽光豆豆”星級評價手冊為載體,將養成教育目標細化為評價內容,從九個方面進行評價,通過每周、每月、每學期階段評價達到督促養成、內化習慣的目的。如今,多元評價已經成為促進學生自覺踐行的動力源泉。
融合式的家校聯動機制。為了使生態教育進一步發揮影響力,起到帶動家庭、影響社會的作用,學校不斷拓寬育人途徑,整合家長資源,建立了融合式家校聯動機制,通過組建班級、校級家教委員會,聘任家長作為校外德育輔導員,號召家長參與學校的生態教育活動。“閑置圖書義賣”“廢舊物品回收”“清理草坪花壇”“減少煙花爆竹宣傳”等一系列的家校生態教育實踐活動,使學校的生態教育理念真正深入家庭,取得了影響和帶動社會的效果。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是種子就會發芽、開花、結果。只不過每粒種子的花期不同,每個孩子綻放的時間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則需要漫長的等待。在“太小”,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特別的種子,是一粒孕育無限可能的小豆豆。學校所倡導實施的生態教育,就是希望能夠對他們施加影響,讓他們生根發芽,并按照本性長成他們最美的樣子。
眾所周知,課程是學校開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育觀念、思想的重要載體。課程的設置與開發決定了培養對象的素質結構,只有當課程異彩紛呈,才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只有當開放、動態的課程可供學生選擇時,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開展生態教育的過程中,“太小”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確立了切實可行的課程目標,對承載學生發展的課程進行多元建構,并設計了完善、科學的評價機制,從而使學校的課程成為豆豆健康成長的真正載體。融入學生需要的多種課程元素,形成豆豆生長課程系列,使學校的文化個性得以張揚,這是太平路小學的課程設計理念,也是學校課程特色的一個概括與總結。
“太小”的豆豆生長課程體系包括四大門類:基礎性課程,即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標準規定的統一學習內容,給予種子無限的生長潛能和活力。包括道德與法制、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勞動、綜合實踐、書法在內的13門課程,是每一個學生都需要掌握的基礎課程; 拓展性課程,即校本必修課程,給予種子無限的生長空間與力量。學校先后拓展出豆豆數學、經典閱讀、昆曲、童話劇、籃球、足球、健美操、剪紙等8門必修課程; 選擇性課程,即校本選修課程,給予種子無限生長的可能性與多樣性。學校依據學生個性特長與興趣愛好,開設了40多門選修課程,鼓勵學生選擇微社團課程,充分發揮個性特長,與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學習、提升;綜合性課程,即實踐課程、融合課程,旨在發揮種子潛能,讓豆豆在“太小”擁有廣闊的生長空間,都能夠長成獨特的自己。

>>課程改革匯報課

>>水資源課程——探訪北京南水北調團城湖管理處

>>環保教育主題親子運動會
除此之外,學校還積極構建生態體驗德育課程,作為豆豆生長課程體系的有益補充,為豆豆健康成長提供充足的營養。根據豆豆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太小”將日常養成教育提升為品行課程。在低年級的“自理課程”中,老師用生活化的方式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養成教育化為無形,通過兒歌、繪本教學、百日慶典、樂考等一系列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增強參與意識; 中年級的“自律課程”,引導學生在開展小組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尊重、欣賞他人的長處,提升與同伴的合作能力; 高年級的“自主課程”以走班選課為主,將原有的“班級”變為自由選擇的“團隊”,在不同的集體中,學生體會到了相互理解、大度包容的重要性。
為保障課程效果,“太小”還專門開發了“豆豆爭章”評價體系,如藝術類的藝術之旅護照,德育的豆豆德行評價,學科的能力診斷等。就這樣,太平路小學通過對課程的建設、實施、評價與管理,為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提供了五彩斑斕、別樣生動的成長資源,讓豆豆在多元的學習狀態下實現和諧與全面的發展。
教育是心靈的一種堅守。只有起于樸實,行于扎實,成于真實,臻于豐實,教育——這塑“根”的偉大勞作,才能培育出更多的參天大樹。如今,生態教育已經根植于“太小”師生內心,校園中處處可見師生燦爛的笑容。在和諧友愛的氛圍中,孩子們良好的品行習慣漸漸養成,自理、自律、自立意識不斷強化。學校也由此收獲了全國“手拉手先進學校”、全國“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校”、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校”、全國“伴隨成長公益項目家校協同基地校”、北京市“特色發展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小學”、北京市“綠色學校”、海淀區“文明單位”、海淀區“和諧校園樣板單位”、海淀區“課改先進校”等殊榮。
一所學校到底能給一個孩子帶來什么?在“太小”人看來:一所學校,應該代表著一個孩子某一時段的光陰,在這里他要完成一次生命的蛻變。懷著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一代又一代的“太小”人致力于做最真實的教育,“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使其在每一個日子、每一寸土地落地生根,讓學校的精神照亮學生腳下的路。在未來的教育征程上,“太小”人將繼續在生態教育這片沃土上深耕細作,不斷挖掘生態教育新的生長點,讓每位學子都能綻放出無限的生命活力,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