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洪文
隨文練筆即課堂小練筆。它就文取材,讓學生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自己的所思所想相結合,通過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實現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利于學生掌握習作技巧,積累習作素材。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隨文練筆就是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表達,在表達中感悟。那么,隨文練筆應該追求怎樣的理想境界呢?
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理解與認知,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求真就是態度認真、情感真摯、表達真情;求善就是心地善良、善待生命、充滿愛心;求美就是美的心靈、美的追求、美的語言。習作是個體的思維過程,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觀察、感受、體驗及語言習慣來完成的,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學生的作文不可能一模一樣。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不應用固定的模式或統一的感情去要求學生,而是要守護好每個孩子純真的心靈和充滿童趣的話語。
第一是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平等。與學生“商量”,是教師角色轉換的重要體現。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實現師生平等對話,有利于實現隨文練筆效果的最大化。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和學生“商量”寫什么、怎么寫、怎么改、怎么評; 可以和學生一起寫,同一個題目也好,不同的題目也罷,寫完后念給學生聽,并聽聽學生對文章的品評。只有與學生一起“摸爬滾打”,教師才能調動起學生仿寫表達的激情,才能洞察到學生的所思所感、所好所惡。
第二是同學之間的合作與激勵。小伙伴之間的思維碰撞,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其中,動筆前的切磋討論,定稿后的互評互改,對優秀作文的典型分析,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如今,同學們把彼此之間的交流、討論甚至批評都化為一種快樂的分享,在互動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第三是隨文練筆要求的簡明與寬松。教師教學生作文,從學到仿,由仿到練,從練到會,大到觀點態度、立意謀篇,小到標點符號、書寫格式等,都應考慮周全。隨文練筆的要求應簡明,利于遵循; 宜寬松,利于掌握; 要貼近實際,不搞“高空作業”。
要想“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離開興趣和快樂是絕對辦不到的。讓學生對習作產生興趣,在習作中獲得快樂,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勵——鼓勵讀書,鼓勵觀察,鼓勵想象,鼓勵動筆,鼓勵成功。多讀書才能豐富知識,增加積累; 多觀察才能發現生活,思考生活;多想象才能鍛煉思維,開拓創新; 多動筆才能自悟其理,自得其道; 多成功才能激勵自己奪取更大的成功。
隨文練筆,主要是喚醒學生的心靈及情感,同時指導學生學習構思、學習修改,在閱讀和練筆兩方面給學生以引導和幫助,使其逐步走上“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成才之路。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創設情境的藝術、激發興趣的藝術、命題的藝術、指導的藝術、批改的藝術、講評的藝術等,讓教育打動心靈,讓習作成為審美的過程。
隨文練筆教學創新的目標就是追尋并達到真誠、和諧、愉悅、藝術的理想境界。在這種境界中成長起來的學生,必然能做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在習作之外發現更加有趣、更加多彩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