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慧英
(福建師范大學 協和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從20世紀70年代起,焦慮就被作為影響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來研究。研究者大都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數據,統計并分析結果。這些研究科學地證明了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英語學習焦慮,并且焦慮心理與英語學習成績呈負相關,焦慮心理越強,學習動機越弱,學習效果越不理想。今天,中國對外開放全面展開,“一帶一路”倡議構想的提出,對外語教學、特別是口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大學英語設立四、六級口語考試也強調了口語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互聯網和無線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無線網的廣泛覆蓋,以及大量英語學習App的研發和利用,為口語教學提供了豐富而有效的教學工具。混合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慕課等各種新興的教學方式的流行,為有效克服大學生英語口語焦慮,提高口語水平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可能。基于這些認識,本論文將重點分析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英語口語焦慮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策略。
英語學習的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使用英語進行交流,而這也是英語教學的難點。雖然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強調口語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因為口語考試并沒有列入許多重要的考試中,如中考、高考,所以當學生考入大學,學生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說的能力是最差的,這在客觀上也使得學生在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時出現焦慮心理,學生害怕講英語,講不出英語,以至于不愿意講英語。而這樣的焦慮心理又進一步制約了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所以,探索行之有效的口語教學法已經成為英語教師教學和研究的重要任務。目前,我國口語教學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進步,但要實現蓬勃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實踐和研究[1]。
目前,就國內研究來看,研究者普遍認為大學生英語口語焦慮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且焦慮程度與口語學習效果成負相關,焦慮程度越高,學習效果越差。郭燕和徐錦芬對某高校457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就英語課堂、聽、說、讀、寫五個維度的焦慮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課堂焦慮和口語焦慮最為突出[2]。李小莉根據對某師范院校103名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男生焦慮均值高于女生[3],這一現象與郭燕和徐錦芬的研究結果一致,她們均認為男生的焦慮強于女生[2]。陳小琴通過對英語水平高低不同的三個班級的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其結果顯示,英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其焦慮程度遠遠高于成績好的學生[4]。這一研究也從反方面說明了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英語水平較低。
1.來自同學的壓力
大學生英語口語焦慮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整體上來看來自同學的壓力、英語學習的挫敗感、對評價結果的擔心是造成學生焦慮心理的較為突出的原因。在中國,英語學習普遍存在不均衡的現象,來自城市的學生英語學習起步早,來自對英語學習重視的家庭的學生英語學習投入多,所以,從初中開始,學生的英語水平就是參差不齊,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大學。學生英語水平越低,英語口語焦慮度就越高,越懼怕在同學和老師面前開口說英語。徐錦芬和寇金南對來自4個省6所高校640名的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焦慮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學生在不確定自己表達一定正確的情況下,為了保全面子,往往會保持沉默,避免使用英語表達[5]。
2.英語學習的挫敗感
造成學生口語焦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英語水平較低、英語學習挫敗感較重。這一現象在一些理科專業、獨立學院和中職院校的學生中表現更為明顯。學生詞匯量較小,語法知識不足,語言儲備不足,這些在客觀上造成學生語言輸出困難。而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口語教學一直被忽略,也是造成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差的原因。口語表達能力低反過來又增加了學生害怕說英語的心理,所以如何找到解決這一困難和困境的有效教學方法,是廣大師生和研究者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
3.對評價結果的擔心
對評價結果的擔心是造成學生口語焦慮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學生在平時課堂上能夠較為大膽地朗讀課文,也能用英語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者能對某一話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在口語考試中,學生卻明顯表現出緊張的情緒,發抖,流汗,無法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郭燕和徐錦芬也通過實驗證明了對評價結果的擔心對學生造成的心理焦慮。學生認為其他同學比自己強等評價與自我知覺方面存在較嚴重的恐慌,由此可見,課堂焦慮主要源于學生對自身不自信以及對目的語準確使用和考試的擔心[2]。
語言從產生之日起,就與文化相互滲透,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語言,同時有語言的地方就有文化的痕跡[6]。在外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學習,還可以實現對學生在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導作用。關于文化教學這一點,本論文中強調的是巧妙利用口語話題中的文化或者跨文化因素,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營造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為了完成某一任務而去查找相關資料,與小組同學討論,并在全班同學和教師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通過設置這樣的情境,布置具體的交流任務,讓學生忘記或者減輕焦慮心理。
為方便闡述本論文觀點,筆者在這部分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視聽說教程第二冊第七單元為例來分析。這單元的教學題目是 “Time of technology:A blessing or a curse?”這一單元的口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有緊密的聯系。電腦、手機、互聯網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學生非常熟悉和關心的話題,所以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這個話題,安排好教學流程,提出科學的、可行的教學任務,營造輕松真實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有效地克服焦慮心理,順利完成口語教學任務,提高學生口語表達水平,同時幫助學生對現代科技形成正確的認識,即完成文化滲透的任務。
學生要做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首先需要有足夠的詞匯、句型、相關信息的輸入。信息輸入是教學流程的一部分,為了強調其重要性,本論文把它單獨作為一個小節來解釋。在口語任務明確之后,學生需要有充分的準備和語言儲備才能順利完成口語輸出。這時候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學習一些核心詞匯,如:mobile phone,laptop,digital camera,internet,computer games。同時還需要掌握一些可能用到的句型,如:That’s essential,I use it all the time/I couldn’t live with…/I take it everywhere等。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利用多種現代媒體完成口語話題的準備工作以及小組討論任務,即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學生在上課前完成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作業,在課堂上由師生共同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6]61。要實踐翻轉課堂,首先要有合適的視頻資料,現在很多教程都有配套的教學網站和教學平臺,教師和學生也可以關注一些優質的教學App,一些網上流行的視頻集錦也很不錯,比如TED。每個學校還可以整合教學資源,自行錄制教學視頻,建立自己的視頻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制作視頻,比如采訪同學對某一話題的看法等等。在大數據時代,課堂被有效地放大,合理利用多種現代化科技,不僅讓學生較有興趣地參與到教學當中,并且為口語輸出奠定了基礎。
口語教學的流程和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和變化的,但是核心的環節應該包括任務設定、課前準備、課堂交流和總結評價。其中任務設定最為關鍵,設定的目標要難易適度,需要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和可行性。就上文提到的這個單元的口語教學,除了讓學生總結網絡科技對大學生學習生活正負面的影響之外,還應該讓學生思考、調查、討論手機游戲對學生的影響。作為家長和老師都非常熟悉和關心孩子和學生玩手機游戲的現象,從“憤怒的小鳥”到“王者榮耀”。絕大多數學生都玩過游戲或者沉溺在游戲中,所以這個單元的口語任務應該包括讓學生談談自己打游戲的經歷,要思考和表達出游戲給他們帶來了什么樣的體驗,他們能否做到不打游戲,并鼓勵同學就這一話題采訪其他同學,錄制采訪視頻等。為了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筆者建議小組討論也安排在課前進行,討論小組需要有固定的成員和負責人。
在新科技不斷涌現的今天,慕課、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有效地豐富了傳統教學模式,但是課堂教學依然是教學的主戰場。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有意義的、涉及修正性的、可理解性的輸入、有目的性輸出以及針對形式準確性提及反饋的互動是外語發展的必要因素[7]。根據上文提到的教學流程,課堂互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每個小組展示、匯報他們調查、研究、討論的結果,此過程要求學生在脫稿的情況下,在講臺上匯報,并于匯報結束后鼓勵其他學生就他們的匯報進行提問。其次,教師就學生匯報中普遍關注的問題或者是突出的問題進行全班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融洽的討論氛圍,使得課堂討論得以順利進行。最后,教師對學生完成的任務進行評價,同時引導學生反思、評價和總結本單元口語活動的完成情況,并一起設計下一個口語話題。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突出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參與性的特點。
學生對口語考試成績的擔心是造成學生口語焦慮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陳小琴在對21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最擔心的就是能否通過期末的學分考試,并由此產生非常高的考試焦慮[4]。所以建立科學的、公正的考試體系對于緩減學生的口語焦慮至關重要。鑒于口語考試的特殊性和新時代教學的特點,要適當增加形成性考核的分數占比,可以考慮平時40分,期末考試60分,或者平時分和期末考試分數各占50分。在形成性評價中,不僅要考慮學生口語輸出的情況,而且要結合學生課前預習的投入,教學活動的參與,以及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等因素進行評價。要多鼓勵學生的進步和參與,并提出可行的建議和要求。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同學和老師肯定的評價、教學參與程度的增加,這些都會有效地幫助學生克服口語焦慮,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為了有效地緩解和克服英語口語焦慮,除了上文提到的四點建議,還應該強調學生自主克服焦慮心理。徐錦芬也多次在她的論文中提到,并把進一步探討焦慮自我調節策略作為今后研究的重點[5]。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和相關研究,筆者認為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讓學生認識到焦慮心理對口語能力提高的消極影響,并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焦慮心理,比如多記憶相關詞匯,認真理解和掌握英語句型和表達,多背誦一些文章。其次,鼓勵學生加強學習動機,適當的學習動機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在學習上的投入,并提高學習成績。為了取得理想的成績,為了將來更好的個人發展,為了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這些都是不錯的學習動機。最后要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堂教學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和比賽,比如課堂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或者朗讀課文,參加英語角,參加各種英語演講比賽,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克服講英語的焦慮心理。
本文在大量閱讀和研究當前學者關于英語學習焦慮和教學方法的論文和專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較為系統、全面地分析了大學生英語口語焦慮的現狀和原因。筆者認為口語焦慮對大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存在負面的影響,造成學口語焦慮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來自同學的壓力、英語學習的挫敗感、對評價結果的擔心。針對造成英語口語焦慮的原因,筆者提出五個方面的應對策略,分別是強調口語教學與文化滲透相結合,營造教學情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語言輸入;科學有效地設計口語教學流程;建立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試體系以及鼓勵學生自主克服焦慮心理。
今天,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急需高水平的英語人才,而英語口語焦慮是影響學生英語水平、特別是口語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微時代背景下,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如微課、翻轉課堂、幕課等。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和教學手段,如何有效克服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焦慮是廣大師生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也是筆者在今后的教學和研究中需要繼續思考和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