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強
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 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有關教師隊伍建設的諸多方面進行了全面闡釋,其中,文件提到“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要建設好教師隊伍,要實現建設目標,要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教師的專業成長是繞不開的話題。
在我們現實的教育中,真正有想法、有行動,想在專業成長方面有作為的老師其實并不多。近些年來,教師“專業成長”的口號一直喊得很響,卻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哪些地方真正探索踐行出了教師專業成長成功的經驗?哪些學校的領導真正在抓教師的專業成長?哪些學校的老師真正在進行自我專業成長?放眼望去,情況似乎并不樂觀。
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是教師專業成長可以更好地落實責任擔當。新時代下的老師有哪些責任擔當呢?《意見》突顯了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強化教師承擔的國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確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強化保障和管理。公辦中小學教師要切實履行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的義務,強化國家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教育責任。
二是教師專業成長是成為一名好老師的必然要求。好老師就像一本好書,越翻越想翻。怎樣才能做一個好老師呢?作為老師,一定要關注個人的專業成長,多讀教育類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厚重自己的文化底蘊。
三是教師專業成長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成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前提,所以要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取得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成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現實中,由于評優選先、考核評價等機制存在,導致一些教師要么投機取巧,要么不關注專業成長,積極性不高,混日子的現象仍然存在。
客觀上來說,如今的職稱評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一些教師的積極性,助長了其工作的懶惰,使其喪失了前進的動力。有些老師會想,反正不能晉級了,干好了又有何用呢?老師們的日常性事務較多,尤其是班主任,班級瑣事常常令其“焦頭爛額”,無暇顧及專業成長,經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級劃撥的教師專業成長資金較少,或執行不到位,或者被學校挪作他用,導致教師專業成長經費緊張;目前的教育現狀下,教師找不到較好的專業成長途徑、方式方法;外出參加各種培訓不能虛心學習,不能引發自己的思考,無法與自己的工作很好對接,沒有產生很好的輻射作用……
一個雞蛋從外到內打破是食物,從內到外打破是生命。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自于教師自身的成長需求。而現實中,許多老師自己沒有這種需求,所以我們要激活其成長欲望,激發其內在潛力。
德國詩人胡騰有一句詩:“心靈覺醒了,活著便是件快樂的事。”可以這樣說,“教師的成長意識覺醒了,教書育人便是件快樂的事。”因為,只有個人成長意識覺醒了,才會有教育理念的重新啟蒙,所有上面這些外在路徑的終端,才會指向專業發展的根本——教師的內隱理論和個人的教育哲學:以研究的心態做教師,不滿足于一般的“授課”,在自己的心中對于什么是有靈魂的教育、什么教育能指向一個更好的或更幸福的未來、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等問題,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創建一個教育團隊,或者工作室,伙伴們一起成長是不錯的選擇。青島市普通中小學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建立就是一個很好例子。在全市中小學層層選拔出優秀的教師來擔當主持人,然后在全市學校中挑選一些有想法、有一定基礎、可培養的老師,組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專業引領,伙伴們互幫互助,彼此牽手,一起成長。
以我們工作室開展的網上研修為例,兩周一次網上研修,圍繞老師們平常教育生活中遇見的問題進行討論,伙伴們集思廣益,建獻言獻策,每個人輪流做主持人,做“美篇”,兩個小時的時間不知不覺地在指縫中悄然而過,在我們彼此的思維碰撞中留下美好的印記,每個人都有滿滿的、沉甸甸的收獲 。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途徑。她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3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直接開出了一張保單,他說:我開一個保險公司,投保條件是教師每日三省吾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無不可入文。如投保方10年后未能躋身名師之列,公司愿以一賠百。
可是,在現實教育中,又有幾個老師真正做到了呢?當然,所有的教育教學反思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上的,所以行動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途徑。其中,課題研究就是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載體。
課題是什么?好多老師感覺很困惑,其實問題即課題。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肯定會或多或少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得我們無法進行有效甚至高效的教育教學,我們就可以以此為研究課題。比如,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問題,好多老師都不同程度認為很難走進孩子的心靈,于是我就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在我帶“跨欄”班時,和孩子們一起寫“跨欄”日記,也就是成長日記。師生相互陪伴,相互傾聽,相互激勵,一起走過“跨欄”的日子,讓我一不小心就走進了孩子的心靈,取得了良好效果。
所以,你在以什么樣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長?你為什么會在教育的路上走得磕磕絆絆,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更找不到堅持下來的理由?那就是你還沒有找到一種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方式。這是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一個教育砝碼。離開了學生,教師的意義不在。建立了師生共同的成長方式,師生變成了相互陪伴者,相互激勵,相互幫扶,一起成長為心中想成為的樣子!
新時代下,作為一線老師,應該創新成長思維,踐行新理念,拓寬新途徑,更好地進行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專業成長得越好,我們在崗位上就越有幸福感,在事業上就越有成就感,在社會上就越有榮譽感。教師,才會真正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才會更好地擔當責任,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