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田 張 瑜
(山東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中共中央黨校 科社部,北京 10009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頁。文化建設的終極目的是精神家園的建構,②萬光俠:《精神家園:關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終極目的》,濟南出版社2013年版,第7頁。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所共同認同、共同依托和共同傳承弘揚的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的總和,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實現偉大復興的共同思想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頁。的背景下建構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必須以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內在關系為建構的立足點,進而以此深入到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內容基礎和內容主線的層面,勾勒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藍圖,將抽象意義的精神家園回歸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提供思想支持和精神動力。
新時代的偉大使命是凝聚起磅礴力量同心共筑中國夢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頁。,因此,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要以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二者的內在關系為立足點。從理論上講,以二者的內在關系為立足點,將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相結合,有助于豐富、完善和深化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理論體系,做到理論創新。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需要抓住事物的根本。”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理論的徹底性在于抓住滿足最廣大人民精神需求和文化認同需要的根本,更好地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以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全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激發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激情,以蓬勃的熱情積極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因而,從實踐層面上講,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就是要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所蘊含的思想支撐和動力引擎轉化為實現偉大夢想實踐中的強大推動力量,以助推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中國夢與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在文化價值層面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二者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現代文化為支撐,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為主體,并且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人民。具體說來,二者的內在關系有兩個方面: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就其本身而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內在思想基礎和重要環節,主要體現在中國夢的文化層次上。中國夢不僅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夢,更是人民幸福的夢,不僅包括經濟發展、政治文明、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也包含著文化繁榮。文化作為民族的血脈,對于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自身獨特的文化品格、文化氣質和文化魅力,這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時代,重塑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獨特魅力,就要建構好我們的精神家園。在一定意義上,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發展過程,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斷提升的過程,就是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的過程,就是我們的中華民族不斷接近偉大復興的過程。因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內在地包含著以精神家園建構為未來導向的文化建設,且文化建設對于其他各方面、各領域的建設和完善又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綜上,“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地,守望好我們的精神家園,夯實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和基礎”[注]宮麗:《中國夢的文化意蘊》,《理論與現代化》2005年第4期。。同時,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也是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引擎。
中國夢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提供方向引領和道路指向,成為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指路者和引領者。中國夢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內容,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終極目標。中國夢作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夢,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就要求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不能抽象、孤立地看待文化建設,而要將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建設統一起來,以文化來促進社會有機體各方面建設的協調。從終極目標來看,“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夢,這就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家園的建構提供了目標指引和行動指南,即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要使得精神家園的建構做到全民建構、全民共享的局面,在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建構導向,以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助推中國夢的實現,從而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因而,中國夢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提供重要的方向引領和道路指向。
明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立足點,厘清新時代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內在關系,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內容基礎層面。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內容,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主體框架和基本結構。但此處必須明晰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內容和內容基礎的聯系與區別。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內容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在不斷解決實踐問題過程中不斷完善范式體系,增添新鮮內容,這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開放性、時代性和實踐性。而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內容基礎則是對建構內容的進一步理論概括,是建構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較為穩固的部分。換言之,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內容的建構具有一以貫之的特點,而這個“一”,就是我們需要遵循的內容基礎。在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內容基礎主要有三個方面,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近現代紅色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世界文明發展中獨樹一幟,向世界彰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文化根基,是提升我國文化自信、增強全民族文化認同的厚重根基。因此,深挖、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內容的重中之重。
一是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直接體現,也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構成部分,“《易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人也應該效法自然,永遠努力,絕不停止”[注]王建潤:《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8-62頁。。正是這種精神鼓舞著全體中華兒女為了實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而砥礪奮進,激勵著各領域工作者為實現偉大夢想的夙愿而鏗鏘前行,是中華民族從篳路藍縷、櫛風沐雨、歷盡艱險的艱難困苦中實現繁榮、富強、復興的力量之源。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內在地要求中國人民不僅要在困境中保持進取精神,更應在順境中堅持俱進的創新精神,要在新時代變化莫測的發展形勢中不斷地因時制宜、因勢利導,在實現偉大夢想的征程中善于創新、勇于拼搏。“革故鼎新,除舊布新是自強不息精神的升華,也是自強不息精神的內核”[注]王建軍:《論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6期。,正是源于自強不息、革故鼎新的進取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在艱難困苦的處境中實現飛躍,才能在飽經滄桑的征程中實現超越,才能在新時代實現從勝利走向勝利。
二是厚德載物的包容思想。中華民族歷來注重“海納百川”的品德涵養,推崇“以和為貴”的相處之道,主張“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以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作為人與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往、相處、共事的基本準則。“中華民族在與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交往中,歷來秉持‘道并行而不悖’的原則,強調各民族和平共處、合作友善、求同存異、團結合作,形成了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合作交流而不斷奉獻努力的大國風范。‘講信修睦’‘親仁善鄰’這些中國先哲的著名言論,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在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中的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注]張瑜:《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研究》,2018年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正是由于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包容思想,中華民族才能在水深火熱的民族抗爭中實現巍然屹立,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良好大國風范,才能在新時代實現全新發展。
三是愛國重民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取得革命勝利的深沉根基,理應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實現跨躍性發展、飛躍性前進的遵循和動力,也應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核心與要旨。“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自己祖國極其忠誠和熱愛的深厚感情,它是民族凝聚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動員和鼓舞人們為自己祖國的生存發展前赴后繼、奮斗不息的一面旗幟。”[注]王建潤:《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8-62頁。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人對國昌民盛的繁榮局面深刻總結的思想精華,是中國古人對君民和諧相處關系深入思考的經驗總結,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哲學家都提出過以重民、愛民為主要內容的民本思想。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樣的發展脈絡,其主要思想包括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正是源于愛國重民的家國情懷,國家才一步一步實現繁榮,人民才一點一點收獲幸福,偉大夢想的實現才指日可待。
四是重義輕利的處世之道。重義輕利是中國古人在理性思考“義”與“利”之間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義”與“利”關系的道德準則與處世之道,是中國古人立身、交往、處世的終極目標與道義追求,是以道德彰顯真善美的和諧倫理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以道德的至善來凝聚人心,實現社會范圍內的天下有道。孔子曾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由此可見,傳統社會中重義輕利是一種普遍的道德原則,也是個人修養的重要準則,是立人之本、立業之本、立國之本,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道德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重義輕利的傳統處世之道基礎上,倡導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在重情義、信義、正義、道義的基礎上兼顧利益,這也是新時代對義利觀的科學闡述和正確表達。正是源于中國傳統重義輕利的處世之道,古代中國才得以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面,也正是重義輕利的處世之道在新時代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新時代中國才得以在國與國的相處中贏得尊重、獲得成功。
新的歷史起點,“在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內容上,我們要不斷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因素,深入挖掘有益價值思想,結合新的時代特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目標相契合,并與先進的實踐要求相協調,使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體系和內容一脈相承、與時俱進、永續發展”[注]張瑜:《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研究》,2018年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思想、新的指導和新的希望。1921年7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興業路和浙江嘉興南湖上成立,自此中國以全新的面貌踏上了革命征程。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先后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終于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最終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對歷史使命的擔當,對時代責任的踐行賦予了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以新的時代內涵,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揭開了嶄新篇章、開啟了全新導航。
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源頭,產生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的偉大實踐,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井岡山精神的延續和發展。井岡山精神的開辟,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中英勇奮戰、自力更生的偉大革命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革命態度,提出了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開創新型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增添了無窮力量。井岡山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是奪取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思想源泉。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注]徐東升、孫海英、葉桉:《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頁。,使井岡山精神在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進程中彰顯時代特色,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人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國革命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采取靈活的戰略戰術,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偉大長征精神。長征精神集中展現了中國紅軍不屈不撓、不畏艱險的英勇拼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革命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繁榮的精神面貌,這種精神和面貌是新時代奪取偉大勝利、實現偉大夢想的內在動力,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精神源泉。將長征精神融入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中,能夠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增添活力、提供動力,能夠進一步彰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時代特質,在構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進程中有重點地突出長征精神是詮釋長征時代的重要依托,也是使長征精神永垂不朽、永放光芒的有效途徑。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是延安精神的誕生地。延安時期,“整風運動對肅清黨內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思想,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礎”[注]張瑜:《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研究》,2018年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延安精神可以凝練為“政治方向、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唯一宗旨”這四件“法寶”,充分體現了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集中展現了我黨始終為人民的情懷和宗旨。延安精神滋養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革命事業,將其融入到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能夠起到凝聚人心、共同奮斗、戰勝困難、開拓進取的重要作用,能夠為新時代中國在勝利中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在新時代精神家園的建構過程中,我們要繼續堅持和發揚這些優秀的革命文化傳統和精神力量,將優秀的革命文化傳統納入建構的內容體系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新的表達方式和展現形式,豐富和完善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體系和內容體系,能夠為新時代奪取偉大勝利提供精神滋養和動力支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三個代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為民性、科學性等特點,這決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為社會主義文化,重點在先進,其先進性就體現它根源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著眼于吸收世界各國有益文化,致力于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精神需要,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從而在根本上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思想動力支撐。因而,在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內容體系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最為活躍的部分,但是,雖然先進文化所反映的時代內容具有與時俱進性,例如先進性文化處于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通過話語權再分配促進了多元意見競爭,消解了傳統的意見表達機制、社會信任機制、決策與權力運行的合法性機制”[注]胡百精:《互聯網、公共危機和社會認同》,《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對于我們的先進文化可能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先進文化就其根本的發展規定性而言是可以明確的,這種規定性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有機組成部分。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自我和改造自我、從事科學的實踐活動提供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中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所取得的驕人成就充分顯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各項工作就能順利進行,僵化地、教條地甚至曲解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的各項事業就會遭遇挫折。在新時代,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要將馬克思主義置于核心指導地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也要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切實地運用于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具體實踐中,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保證。
以培育“四有”公民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目標。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和價值的主體。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以人民的精神需求為導向,以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公民和優秀人才為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付諸于行動,繼而變可能為現實。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面向現代化,客觀上是由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即文化建設要準確把握生產力發展脈搏,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新時代所獨有的物質基礎、人才保障和精神支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面向世界,能夠充分體現其所蘊含的包容性特征,而面向世界,就應充分重視借鑒吸收他國有益文化,做到“洋為中用”,這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點,也是中華文化向世界彰顯其魅力的切入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面向未來,這是建立在對社會主義發展、建設規律的理性分析和正確判斷基礎上的,表現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立足于現在,著眼于未來的發展脈絡,也充分體現了其先進性。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沿著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發展方向。所謂民族的,就是要使先進文化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中,追本溯源,在繼承中創新,培育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和獨特魅力。同時,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習俗,加強各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認同感,使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完整、豐富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謂科學的,就是中華文化要將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理念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要對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破除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摒棄文化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弘揚科學的精神,堅持實踐檢驗真理的唯物主義觀點,剔除文化發展中的一切障礙和不利因素,進而將文化繼承和創新奠基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所謂大眾的,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主體導向,即堅持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認識主體、價值主體的地位,使我們的文化發展為了人民、面向人民,充分調動群眾的參與文化建設的首創精神,不斷推動文化建設的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內容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靈魂”[注]徐國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靈魂》,《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也是實現偉大夢想的內在要求。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既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基本導向,又要根據時代發展提出的新任務新課題不斷對文化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如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認同度,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完善社會主義文化機制體制,這些都是根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時代需要所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所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其內容基礎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紅色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部分,這三部分構成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主體部分,貫穿在這三部分內容基礎上的內容主線有兩個層面,即思想主線和邏輯主線。思想主線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以推動中國夢的實現。邏輯主線是實現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從傳統范式向新時代范式的轉換。思想主線與邏輯主線高度統一,若沒有思想主線,邏輯主線就沒有現實的可行性和存在的意義,換言之,邏輯主線是為思想主線服務的,在構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兩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新時代精神家園建構體系的核心。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推動中國夢的實現為思想主線,這條思想主線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價值導向,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靈魂所在。
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避免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傾向。在建構精神家園過程中,要堅決地同錯誤的思想作斗爭,捍衛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一定意義上說,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與錯誤思想不斷斗爭的歷史,要堅決抵制“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馬克思主義失敗論”等嚴重偏離精神家園建設主線的一系列錯誤觀點,同時,應進一步明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并不是全盤否定和摒棄其他一切思想觀念,相反,在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中,要堅持正確的思想觀念,正確處理文化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關系,切實將兩者統一起來予以考察,既要以姹紫嫣紅的多樣性文化裝飾世界、豐富生活,又要以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提升國家的影響力、增強人民的認同感,使兩者同時發力,形成精神家園建構的合力,在推動精神家園建設不斷實現新發展的同時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其次,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各國實際相結合才能煥發出強烈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創新力。”[注]張瑜:《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研究》,2018年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應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特別是文化成果為指導,只有用與時俱進的文化成果為指導,才能予以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更深刻的啟迪,才能在精神家園建構過程中既保持民族風格、民族風貌和民族特質,又彰顯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創新精神。最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就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方法論來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具體體現在: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來對待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本國文化和國外文化,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根據新的時代要求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總結中國文化發展的新經驗,在不斷地總結經驗和產生新經驗過程中來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是群眾的事業,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要著眼于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發展目標。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必須以推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價值引領和奮斗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是新時代黨和人民進行各項工作的價值導向和目標歸因。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偉大夢想,就是要完成“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使命:到建黨一百年的時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建國一百年的時候,將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作為實現這“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精神支持,其建構的意義就在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要明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和中國夢的實現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都是著眼于人民,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奮斗目標,這也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宗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助推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具體說來,就是以堅持“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為本,確立以勞動為核心的人本關照”[注]張雷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42頁。。人不僅是類存在物,也是社會存在物和個體存在物,因而,在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過程中,建構的具體路徑要深入到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同時還要注重尊重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要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做到精神家園的“建構由人民”“建構為人民”“建構歸人民”和“建構顯人民”,“顯人民”就是突出強調人民群眾在建構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
以實現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傳統范式向新時代范式的轉換為邏輯主線,貫穿于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始終,體現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邏輯與歷史、傳統與現代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新時代,適時地推動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傳統范式向新時代范式的轉換,不僅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傳統的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即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以傳統文化為支撐,以五常價值觀為基本特征的完整而又豐富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傳統范式。[注]張瑜、劉友田:《傳統文化背景的“精神家園”范式轉換》,《重慶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具體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構成傳統的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價值引領,是傳統精神家園建構的根本價值遵循;第二,中國哲學、宗教、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構成傳統的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內容支撐。其中,哲學反映傳統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宗教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倫理道德是民族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蘊的深刻展示,而風俗習慣則是人民生活面貌的生動展現;第三,倫理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基本內核和重要特征。秉承“天人合一”與“重義輕利”的價值目標和整體主義原則,成為衡量一切價值取向的根本標準。
“從人類歷史的變遷來看,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出反映該時代發展特征與發展要求的思想理論體系。”[注]董文芳:《習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內容、特點、價值》,《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現代文化為內容支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豐富而又不斷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構成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新時代范式。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思想根基,指明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科學方法,指引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方向。第二,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方向,以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為特征,辯證吸收傳統優秀文化和國外有益文化,以適應現代文化發展本質要求的現代文化構成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重要內容。第三,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升華,構成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從傳統范式向新時代范式的轉換作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邏輯主線,始終是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主線而服務并貫穿于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全過程,若不能卓有成效地實現傳統精神家園的新時代轉換,就會出現諸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斷位、大眾缺乏文化自信、傳統主流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反映的價值觀念的沖突之類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將成為我們建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阻礙,進而也會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征途上的絆腳石。因而,堅持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邏輯主線,推進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新時代轉換具有重大意義。
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是一項“澤被萬世”的偉業,是一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和豐富的發展過程。人類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在時間和空間的展開,因而,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必須緊緊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結合時代提出的新課題,牢牢把握人民精神生活的主脈搏,奏響時代精神主旋律,凝聚群力,為實現中華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好指路明燈。為此,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就必須有宏偉的藍圖,而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所要遵循的理路就是宏偉藍圖的起點和地基。只要地基牢固,方向明確,我們的“家園”才會穩固,而只有當我們的精神有了得以棲息和寄托的精神家園,我們才會有共同的方向、目標、信念和信心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明晰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構的理路對于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建設性、全局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