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實施,數學教材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為彰顯。每冊教材通過“數學廣角”來進一步滲透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逐步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植樹問題的教學中,我以“學生自主發展”教學理論為指導,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努力改變“重知輕能”,“重教輕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展思維。
關鍵詞:
自主;數學思想;數學理論
一、 學生自主做題(在嘗試中,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一) 創設簡單易懂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貼近生活
師:請同學們伸出一只手,看一看,2根手指之間有一個空,那3根手指之間有幾個空?(2個空)4根呢?5根呢?
師:在這個游戲中蘊藏了一個數學知識,就是今天我要學習的“植樹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的活動。”要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上應創造機會讓學生獨立嘗試,自我探究。
(二) 讓學生嘗試做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讓學生養成一種思索的習慣,即在面對新的問題時要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思考這個問題.
問題出示:同學們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都栽),猜一猜他們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在第一次教學時就出現了糟糕的場景:三分之二的學生處于迷茫與無從下手的狀態,一部分學生頓著筆,紙上一片空白,有些寫到一半,再無頭緒……我有些無語。心里有一個疑問:
面對稍具挑戰性的問題,學生自主做題的能力就真的那么弱嗎?
課后反思到一個問題,試想學生還不曾讀懂題意,讓他們如何思考?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面對生疏的問題時,教師僅讓學生讀完一遍題目后就匆忙自主做題,看似是高估了學生的讀題能力,其實是高估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第二次課上這一環節中,學生讀完題后,我特別引導學生對“一邊”“每隔5米”“兩端都栽”這些詞語的理解。學生對題中的信息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后,我巡視一周,發現大部分學生在紙上都有了結果,有算式的、畫圖的,可謂方法多樣化,可見學生都參與到了課堂中了。
二、 學生自由地說(突顯學生自主的課堂)
所謂學生自由地說其實也就是指學生在個體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班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通過互相補充、修改,促使各種見解、觀點意見趨于豐富、全面與完善。
在反饋過程中,學生解決方法多樣,總體可分兩類,第一類是列算式,集中在以下三種情況:
生1:20÷5+1=5(棵)
理由:因為總長是20米,每隔5米種一棵,那么總長可以平均分成4段,先種4棵,這樣的話還有一端沒種因此還要再加一棵。
生2:20÷5=4(棵)
理由:總長20米,每隔5米種一棵,只要算出總長平均分成了幾段,就是要種幾棵樹。
生3:20÷5+2=6(棵)
理由:總長20米,每隔5米種一棵,我也先算出總長平均分成了幾段,段數是馬路中間栽的棵數,但因為兩端都要栽,最后再加首尾2棵樹,總共是6棵樹。
到底哪個是正確的算式?學生心中有個大大的問號。
此時學生可能期望我站出來“判斷是非”,但我沒有對此作任何評價或解釋,而是請用作圖法的學生來分享他們的意見。當學生向教師“求救無應”時,更會用心去傾聽同學們的爭辯和思考其中的問題所在,從而解決心中的疑問。
因為我認為在學生自主的課堂內,首先應培養學生用心傾聽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展示第二類解決方法:作圖法
我分別投影展示學生的圖畫,并分別請這些同學介紹一下他們是怎么畫的,畫的過程有些不一樣,但表現形式一樣,大同小異:
學生激情高漲地交流展示他們各自“成果”的環節,是一個讓多少教師感覺“幸福”的時刻,也可能只有在這樣自主的課堂內才能找到這樣的感覺吧。作為教師的我在這個時候最想做的就是當一個認真的傾聽者,傾聽著他們的“奇思怪想”,思維的碰撞在這一刻淋漓盡現,同時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
三、 教師智慧地講
(一) 在發現中,調動學生自主學習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學生的“奇思妙想”給課堂提供了很多的現成資源,現要通過教師智慧地引領,讓學生能通過聯系與溝通,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對啊,剛才兩個同學通過畫圖就很清楚地表示了這道題的結果應該是5棵。在我們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除了用算式的方法,畫圖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因為它形象、直觀、簡便,以后我們碰到難題也可以用畫圖方法嘗試著去解決。
20除以5表示4段,一段種一棵,將一段與一棵樹合起來看成一份,那么4段總共是種4棵樹,這時還有一端未種,還要再加1.(見上圖)
(二) 在求異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如果再追加幾個問題:如果不加1就成了怎么樣的栽樹情況?如果要兩端都不種又該怎么解決?學生通過舉一反三,就可以輕松地了解栽樹的三種情況。
任何一個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都是一次極富挑戰、極具魅力的數學探究之旅。在這一過程中,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技能的提高,數學思想的熏陶,數學活動經驗的建立都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悄悄地發生。而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該經常地為學生創造探究的平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教與學的契合互動,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作者簡介:蔡美香,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