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洋??
摘 要:“孝敬父母”是評價一個人品質的標準,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創造和諧社會的切入點。所以,孝敬父母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還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是推動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動力。作為家長、教師,應該用實際行動踐行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給孩子做榜樣,成為孩子學習模仿的例子。讓孝順父母成為流淌在每個孩子身體中的血液,融入他們的靈魂。
關鍵詞:孝敬父母;教育;培養;言傳身教
眾所周知,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經常告訴孩子要孝敬父母。但是,究竟怎樣做是孝敬父母呢?父母又該怎樣教孩子,孩子才會明白孝敬父母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是否能夠孝敬父母,不僅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而且是否心中有他人、能否關心別人的問題。在家里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在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他人、關心集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孩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把目光放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家里有好吃的東西,總是先讓孩子吃,孩子卻很少想到讓長輩先吃;吃完飯孩子就去看電視或去玩了,父母卻要忙碌著收拾碗筷、打掃衛生;孩子生病了,父母細致入微地照顧,而父母身體不舒服,孩子卻只是簡單地問問,不知道該怎樣做才能表達關心之情、孝順之意。這樣的場景舉不勝舉,是不是很值得老師、家長去思考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呢?
德國斯托爾茨教授在《如何培養道德行為》一書中指出,“如果一個兒童在學前階段或低年級時,沒有學會輕聲說話,沒有學會替別人考慮,沒有學會抑制好動的欲望,那么等長大后,要讓他們做到這些要求,則是相當困難的。”
首先,建立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家庭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孩子要在父母的輔助和幫助下成長。現在,很多家庭把孩子作為家庭中心,家長成天圍著孩子轉,成為了保姆、侍從,直接導致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至于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就更談不上了。所以,要擺正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明白長幼有序,不能顛倒主次,把寵愛當縱容,使得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弟子規》中提及“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如果你不清楚怎樣引導孩子、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這就是方法和教法。
第二,“狠下心來”舍得使喚孩子、對孩子“下手”,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同時引導孩子了解家人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很多人覺得孩子還小,他們的任務是學習,好好學習就行了,家務勞動這樣的事情不適合讓孩子去做,他也不會做,也做不好。有這樣的想法一定教育不好孩子,總是舍不得孩子干活,孩子又怎么會理解家人,更難養成孝敬父母的習慣。孩子們吃的、用的、玩的,都是最好的,他們覺得理所應當,根本不理解父母工作的不易和辛苦,這樣的孩子又怎么會孝敬父母呢?父母應該有意識的讓孩子了解工作的辛苦、賺錢的不易,不是沒有錢了去銀行取就可以的。還要培養孩子懂得關心家長健康方面:當孩子們看到父母疲勞時,應該知道請父母休息一下,緩解疲勞;當父母出門工作時,孩子會想到提醒父母注意出行安全或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物、帶雨具等;當父母身體不舒服時,孩子會去主動照顧,哪怕是端茶送水,說說安慰的話,替父母做些適當的勞動……孩子必須承擔一定量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參與到家庭日常的生活勞動中,哪怕是吃飯時擺擺筷子、端端菜、分發紙巾。家長要依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合理安排和分配,細心指導,堅持不懈,及時表揚。這樣不僅有利于養成孩子經常做家務勞動的習慣,還有利于孩子增強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意識。讓孩子知道,到什么年齡就要做什么事,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第三,家長是孩子的榜樣,要以身作則,用你的行動做孝敬長輩的楷模。
父母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不可小看言傳身教的作用。有一幅漫畫讓人深思:有一對夫妻對年老的父母非常不孝順,他們讓老人居住在破舊的小屋里,不給老人買好吃的東西,只給老人吃豆腐,因為豆腐很便宜。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對他們說:“以后等你們老了,我也每天給你們吃豆腐。”這時,這對中年夫婦大驚失色。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的人們社會、工作壓力都很大,早出晚歸、加班加點是常事,在忙碌中經常以工作忙為借口忽略了自己父母,很少陪伴;還有的家長不僅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反而要靠“啃老”來維持生活,這樣做給自己孩子做了壞的榜樣,孩子也會去模仿,變得不懂得孝順。因此,年輕的父母不僅要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同時也要照顧好年邁的老人,讓孩子與長輩們常見面、常接觸,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要經常帶孩子去陪陪長輩,幫長輩做些家務,陪老人共享天倫之樂,堅持做下去,孩子逐漸形成了尊敬長輩的習慣,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習慣。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視。
所以,作為成年人,我們既是長輩的孩子,同樣也是孩子的父母,必須承擔起對孩子進行孝敬教育這一責任。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先做到,還要做得更好。從小就培養孩子對長輩、對家庭的愛,常懷感恩之心,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表達對父母的愛和關心,用行動感召孩子,為孩子做榜樣,讓孝順父母成為孩子的本能,成為孩子的責任。這些不僅能使孩子善良真誠、有感恩之心,而且有助于形成和諧家庭生活氛圍,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風和社會風氣。孝敬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整體教育的呼喚!
參考文獻:
[1] 王春梅.如何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J].文學教育(下),2016,01:168-169.
[2] 馬莉.《弟子規》的德育文化價值及特點[D].山西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曹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虹橋第二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