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真??
摘 要:文章從如何在數學課堂活動進行導學策略進行分析,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以境激學,促情參與”“操作實踐,體會方法”“鞏固拓展,深化應用”采用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關鍵詞:導學策略;操作;方法;拓展;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活動,應把數學知識運用較為淺顯的形式呈現,以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促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模型建構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解決數學認知困惑,實現掌握數學知識內涵,發展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并能應用已知數學新知去解決生活問題,逐步提升數學認知水平。
一、 以境激學,促情參與
教師要深挖數學教材內涵,立足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掌握的知識經驗,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直觀、感性的學習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廣泛學習數學知識的時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場景之中,讓學生根據數學活動情境中的數學信息,對呈現的淺顯數學現象進行觀察與分析,經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探究等方式,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活動策略,體驗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品嘗獲取數學知識的樂趣,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教學“加法運算定律”時,教師運用電子白板屏幕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逐一出示推著自行車的李叔叔、李叔叔所說的和兩個小精靈介紹的話,以及自行車的儀表放大圖。觀察了主題圖,學生表述自己從圖中觀察到的數學信息,以及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教師出示例1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探究與合作交流分享,對今天李叔叔一共騎了多少路程進行了解答,列出兩種計算的算式:①40+56=96(千米);②56+40=96(千米)。此時,學生發現到這兩種算式的結果是相等的,有學生提出質疑:“40加56等于56加40,它們的和都是96,這是一種什么規律呢?”教師肯定學生的認知困惑,要求學生再多舉出一些這樣加數相同、位置不同、和相等的例子,在小組中合作探究、交流,運用自己的數學語言表述自己發現的規律,最后經過總結和概括,引出了“加法交換律”這個規律。如何運用最簡單的語言,把加法交換律表述的既清楚又簡單?在思考與探討中,有的學生運用圖標表示,如,○+□=□+○;有的學生采取甲乙數表示,如,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還有的學生運用字母表示,如,a+b=b+a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各種表示方式,體會采用哪種表示方式,更能簡單明了地表達加法交換律的深刻內涵。
二、 操作實踐,體會方法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目標要求和實際學情,善于捕捉教學資源,利用具體的實踐操作情境,引發學生觀察淺顯的數學表象,積極進行思考、探究與交流分享,對操作的數學現象加以剖析、總結與概括,形成數學知識模型的過程中,體驗運用數學思想方法進行解決問題,逐步完善操作過程中的數學方法。這種操作學習活動是把深奧、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容易、生動,把抽象的數學新知轉化成具體形象的,有利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模型建構,促進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形成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與方法。
例如,教學“除法的簡便運算”例3時,教師要求學生利用手中20個小魔方平均分成2份,觀察一下,每份各是多少個小魔方?學生在小組合作操作中發現每份是10個小魔方,教師繼續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把每份10個小魔方再平均分成5份,觀察一下,這時每份的小魔方各是多少個?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屏幕進行動畫演示整個操作過程,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觀察與探討中,積極探究怎樣給整個操作過程列出算式,學生經過思考與交流活動,概括性地列出算式:20÷2÷5。教師列舉了算式,提出探討問題:剛才的操作過程,我們把20個小魔方平均分成多少份?學生對照自己的操作過程,發現把20個小魔方一共平均分成10(份),此時,學生出現了認知困惑:這10份又是怎么得來的呢?學生從探究中感悟到2×5=10(份),每份是2個小魔方。教師繼續提出探究問題:我們又可以把算式“20÷2÷5”改成“20÷(2×5)”,為什么?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討論與交流,通過比較、計算,發現這兩個算式的結果都是2,是相等的算式,可以運用等號把兩個算式連接起來。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采用操作方法,把16顆糖果平均分成4份,再把每份中的糖果平均分成2份,運用以上所學的列式方法進行計算,比較結果是否相等。最后,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概括并總結了“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
三、 鞏固拓展,深化應用
學生學習掌握了知識點的內容后,教師要積極拓展學生進一步學習與訓練的能力,著重進行鞏固拓展數學知識訓練,創造性地設計一些有利于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拓寬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范疇,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新知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促使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積極思考,主動運用剛學的知識去尋找、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學生體會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鞏固和深化學生數學知識模型,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實踐活動能力。
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統計”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某地區不同時期的城鄉人口分別進行統計,經過合作學習探究,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分別制成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單式條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這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尋找統計圖中的數學信息,引發學生如何在同一個統計圖中,簡單而明了地表述這些數學信息,有了這個認知困惑,進而激發學生探究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進行合并,形成一種新型的復式條形統計圖,并且對統計數據、統計結果進行分析,感悟了鄉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鄉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鎮人口不斷增多。為了鞏固學生經歷運用數據進行推斷的思考過程,教師設計如下課外拓展訓練題:今年1月份黃老師家用電210度,李老師家用電280度;2月份黃老師家用電320度,李老師家用電260度;3月份黃老師家用電350度,李老師家用電230度;4月份黃老師家用電390度,李老師家用電210度;5月份黃老師家用電410度,李老師家用電200度。請把黃老師和李老師兩家用電量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從圖中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并加以分析其用電量增加或減少的原因。
作者簡介:
黃文真,現就職于福建省龍海市港尾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