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桑多杰??
摘 要:教育扶貧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是實施精準扶貧國家戰略的根本保障,目前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教育扶貧?教育扶貧的作用又是什么?本文將對其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教育扶貧;內涵;作用;教育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認為,扶貧地區落后的很大原因不是物質資本的稀缺,而是人力資本的匱乏,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遠比物質資源的增加重要得多,這充分表明了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教育已成為扶貧開發的關鍵對策,是阻止貧困代代相傳的根本措施。可見,教育扶貧在我國整個扶貧開發戰略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覷。
一、 教育扶貧的基本內涵
與政策扶貧、經濟扶貧、項目扶貧等扶貧政策相比,教育扶貧直接從貧困地區貧困與落后的根源出發,是擺脫貧困最有效的途徑。教育扶貧指的是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教育資助和資源投入,讓貧困人口獲得治貧治愚、擺脫貧困的技巧和知識,保證當地貧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得以提高,從而推動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全方位進步,最終走向富裕繁榮的一種扶貧方式。它作為智力扶貧的一種,是將國家的公共教育資源進行重新優化配置,對貧困地區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和資金支持,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一致認同。
二、 教育扶貧的作用
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已為全體民眾所共識。以往的扶貧政策中,多以物質扶貧為主,忽視了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施以永久擺脫貧困的關鍵技能。因此在扶貧開發戰略中應重視教育扶貧的作用。
(一) 轉變貧困人口的落后觀念,增強其自救的內生動力
一般而言,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受傳統的思想觀念影響很深,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強大慣性因素,使得他們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思想上容易墨守成規、安于現狀,缺乏一定的進取與創新精神。在貧困地區實行教育扶貧政策,既可以轉變貧困人口的落后觀念,同時也可以增強他們擺脫貧困自救的內生動力,還可以推進貧困地區的教育實現均衡協調發展。而要想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從根本上擺脫貧困,不應該只是停留于對他們物質資源的輸入,歸根結底在于他們擺脫頭腦中的貧困,提高自身自救的內生動力,改變貧困人口思想觀念的保守落后,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技能。
(二) 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幫助其掌握生存和發展的知識技能
當前社會的貧困并不是指純粹的物質貧困,更多的是能力貧困。能力貧困不單指基本生產技能的缺乏,還涵蓋對知識的獲取能力、對決策的參與能力、對資源的利用能力等方面的匱乏,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對新生事物接受比較緩慢,缺乏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知識上的貧困又使得他們的意識、行為和精神狀態發展的較為遲緩,缺乏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導致他們長期處于經濟貧困的狀況。而教育扶貧就是營造扶貧扶志扶智的環境,讓貧困人口的素質先脫貧,引導貧困家庭主動致富。一方面直接提高了貧困人口的知識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增強了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做到政府扶貧政策的輸血和自身造血二者的完美結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最終實現全社會范圍內脫貧致富的目的。
(三) 促進貧困地區的全面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教育扶貧既能改變貧困人口落后的思想觀念,同時還能夠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從長遠來看,教育扶貧能夠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協調、持續發展,有利于維護社會的長期穩定和諧,同時也可以有效緩解人口壓力帶來的種種問題。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民素質,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繁榮和科技創新,加快了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實現,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均衡、協調發展;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在很大程度上縮減了東西部、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盡可能公平、平等的教育機會,縮減貧富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
三、 教育扶貧的未來展望
教育扶貧的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著的,與時俱進,當代社會賦予其更多的任務和要求。著眼我國整個教育扶貧政策演變的過程,教育扶貧已經從最初的掃除農村文盲和普及初級教育,逐漸擴寬為包含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民族教育、繼續教育多種層次在內的教育政策。教育普及度越來越廣泛。同時,從數量方面的指標來看,教育扶貧也越來越精準,比如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率、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的入學率、高中教育的毛入學率等方面都有著明確的文字說明。
教育是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強國必先強教。而扶貧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高度重視的社會民生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在上任之初就十分關注貧困地區,反復強調教育扶貧對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重要意義。教育扶貧作為貧苦地區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它的實施不僅僅是在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更是貫徹“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最好體現,是落實“公平正義”的有效說明,有利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劉軍豪,許鋒華.教育扶貧:從“扶教育之貧”到“依靠教育扶貧”[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6(1).
[2] 鐘慧笑.教育扶貧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準扶貧——訪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J].聚焦·教育扶貧,2016(5).
[3] 張冰,孫云軒.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的多元合作機制研究[J].對策與戰略·經濟,2016(1).
[4] 林乘東.教育扶貧論[J].民族研究,199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