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帝霖
摘 要: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大學生對其精神世界有了進一步的追求,宗教也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關注。根據大學生宗教信仰觀現狀,分析大學生宗教信仰的主觀、客觀原因,通過國家加強宗教監管、營造良好社會高校環境、提升大學生自身素質等途徑,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宗教觀。大學生的宗教信仰觀不僅關乎其個人發展,也關系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衰敗。了解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現狀,并幫其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大學生教育的使命,對維護國家穩定、保證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信仰;宗教觀;調查
一、 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
本文旨在找出大學生宗教信仰原因,探尋引領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觀的途徑方法,因此在遼寧沈陽工業大學、東北大學、遼寧大學、沈陽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等幾所學校發放調查問卷360份,收回有效問卷327份。國內不同地區的學者也對此做過類似研究,但由于調查區域、物質水平等的不同,統計的數據結果也有所不同,但其中反映出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研究。
(一) 大學生普遍缺乏宗教知識,信教具有盲目性
在上述調查問卷的大學生中,有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學生,但人群占比較大的是基督教和佛教,分別占比56.2%和31.7%。許多大學生對宗教感興趣,但對其基本知識了解較少。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僅有7.2%的學生閱讀過《馬太福音》、《新約福音》,或者《古蘭經》等著作,僅有5.3%到過正規教堂做禮拜或接受洗禮。對什么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需要做什么缺乏基本的了解,沒有仔細地準備,也沒有經過認真地思考,沒有預期的目標,只是盲目性的跟風信教。而普通大學生則認為信仰宗教就是迷信,對于共產黨員能否信教這一問題,61.2%的同學認為共產黨員能夠信教,缺乏對宗教知識的認識,也顯現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
(二) 宗教以各種方式進入校園
自從宗教誕生以來,就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牽引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大學生群體中,學生們有許多接觸宗教的途徑。61.4%的大學生教徒是受到了家人或者朋友的影響,一些是家里幾代人都信教,一些是親朋信教,在宗教的氛圍中成長,被家人或者朋友培養出了信教的習慣,這是大部分學生信教的原因。在便捷的信息時代,媒體也是傳播宗教的途徑之一,14.3%的大學生通過網絡、電視、廣播、雜志等媒體了解宗教。也有一些學生是通過神學院學生或者外教了解宗教。還有些學生由于好奇心理,對新生事物感到新奇,身邊有人信教,就會跟著模仿,有些人追求個性,覺得信教新潮,就跟風信教,所以大學生信教的另一原因就是宗教在大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傳播。
(三) 大學生思想狀態不穩定,家庭狀況與宗教信仰無明顯關系
問卷調查顯示,當大學生有困惑時,53%的人會選擇和家人傾訴,5.3%和43.2%的人會選擇和輔導員以及思想政治老師來傾訴。思想政治老師和輔導員對于學生的心理疏導作用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剛入學的新生,雖然擺脫了高考的壓力,生活上離開父母慢慢獨立,但是心理思想還不是很健全,就需要輔導員和思想政治老師地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心理成長。如果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缺失,又缺少心理的疏導,就會有部分學生由于心理問題轉而尋求宗教的幫助。對于家庭方面,19.8%的學生家庭收入較好,62.7%的學生家庭收入一般,17.5%的學生家庭收入不好;82.2%的學生父母為原配婚姻,9.8%的學生父母離異,7.4%為離異后再婚,0.6%為父母有一方故去。處于中間位置家庭條件的學生較多,家庭狀況對學生的宗教觀影響不明顯。
二、 大學生宗教信仰成因
(一) 主觀原因
根據調查顯示,67.1%的學生認為信仰宗教可以彌補心理的創傷,能夠帶來心靈的慰藉,認為教堂的莊嚴氛圍可以化解他們的煩惱,洗去他們的憂郁。
首先,大學生認為信仰宗教可以解決青年角色過渡帶來的壓力。作為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沒有了高考的壓力,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思想上需要變得成熟和獨立,需要承擔作為成熟的大人面對的問題和責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做好了準備,都能夠做好角色的轉變。隨著能力的強大和思想的成熟,在面對新的環境時他們也在努力地做好自身的定位。并且對于新認識的同學,如何與人融洽相處、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承擔起責任,都為大學生的成長帶來挑戰。而宗教可以為大學生們提供角色定位的解釋,宗教將他們認作是“神的孩子”,當大學生對新的角色定位困惑時,宗教信仰就為其提供了生命的意義。宗教使大學生與神建立了聯系,讓大學生認同了自己新的角色,上帝成為了大學生心中最有意義、最能夠信賴的人。
其次,宗教填補了歸屬感的缺失,彌補了信仰真空。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物質生活的滿足,生產力的提高,也側面導致了人們精神層面的空虛。而傳統信仰與現今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導致了信仰真空。而作為最敏銳、最具個性的大學生,精神世界的缺失導致的無力感使他們不斷思索“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我為什么要活著”,不斷尋求精神的慰藉。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滿足,而信仰的渴求卻無法被發達的科技滿足,這就為宗教信仰的發展開辟了通道。在現今的時代背景下,宗教引起了大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宗教所宣傳的真善美的信條使大學生找到歸屬感,得到大學生的認可。
(二) 客觀原因
首先是家庭因素。在信徒中有40.2%的大學生表示,家里幾代人都是教徒,耳濡目染,從小就信仰宗教,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家庭的影響。還有一些大學生的家長經商,市場競爭的風險很大,經濟市場變化復雜,家長們希望能通過祈求某些鬼神或者禱告來得到好運,生意上能夠一帆風順,大學生在父母長期的影響下,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宗教習慣,有了宗教的意識。
其次是社會因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繁榮,我們的生活發生著復雜的變化。社會的紛繁復雜,導致了象牙塔中缺少社會經驗、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產生人生觀、價值觀上的迷茫。而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較少,對宗教所追求的眾生平等和信徒間的互幫互助感到憧憬和向往。由于我國有些殘存的封建文化的作用,一些迷惑人的偽科學、封建迷信蠢蠢欲動。且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有限,可能對一些不合理不正確的社會現象不能夠理性分析,往往會在宗教中尋找慰藉。endprint
第三是高校因素。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教育方式簡單機械,教師能力水平不足,知識教授不夠親和,脫離了大學生面對的實際生活情況,沒能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信仰觀,這樣就會使宗教甚至是封建迷信蠢蠢欲動。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和問題得不到宣泄時,學生就會尋求宗教的慰藉,變成一個潛在的信徒。在我國尤其是家長的眼中,成績高于一切,過多地注重成績,而忽視對大學生的思想精神上的教育,就會使大學生在能夠獨立思考后,萌生對人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的思考,而高校教育不能使大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他們就會轉向別的方向來尋找答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與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尋求人生價值意義的矛盾,就造成了一些宗教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發展壯大。
三、 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觀途徑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后備軍。大學生是否有正確的信仰,大學生信仰什么,不僅關乎其自身,也關系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衰敗和國家的未來。我們要積極探索宗教和我國社會發展的契合點,發揮宗教的積極影響,消除宗教的消極影響,建立完善大學生宗教信仰體系。
(一) 國家加強宗教監管
我們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抵制境外民族分裂勢力,制定和實施反對民族分裂斗爭戰略。要完善邊遠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力度保證窮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活條件。基層政府要及時了解群眾生活和心理狀況,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建立完備的社會治安防護體系,及時發現分裂勢力的出現,果斷應對出現的敵對勢力,正確處理,防止青少年受到極端宗教勢力的蠱惑,最大程度減少極端宗教勢力產生的危害。并且我國的民族分裂勢力受到外部環境的支持,所以我們需要做好外交,開展多邊國際合作,嚴懲“藏獨”、“疆獨”的分裂勢力,聯合國際組織維護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二) 營造良好社會、高校的環境
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給大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宗教觀帶來了巨大挑戰。要增強我國實力,滿足大學生的物質文化需求,使大學生親身感受到我國社會主義的好處,加深大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要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體系;通過媒體等方式創造正確科學的輿論環境,在進行有關宗教事務的報道時,要符合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弘揚求真務實、自立自強的精神品質,達到與宗教的良性互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弘揚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溫馨的文化環境,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情操正確發展。
其次,要豐富校園生活,學校要加強學風、校風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信仰氛圍。豐富學生的文化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精神生活;教師要提升自身能力,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要在學生群體中普及宗教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揭開宗教的神秘面紗,使學生更理性地認識宗教;學校也要開設宗教相關課程,避免學生通過網絡、宗教宣傳以及道聽途說來認識宗教,高校要加強學科建設,培養專業性強的師資隊伍,讓學生自覺抵制宗教。
(三) 提升大學生自身素質
大學生追求個性、思想開放,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但也情緒浮躁、追求與眾不同,在對于宗教的理解上沖動要多于理性。大學生首先要認識宗教,了解宗教的本質,了解馬克思主義相關知識,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來對宗教進行分析,做到對宗教問題不盲從;其次大學生要提升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多了解身邊的文化,通過體會來提高自身文化修養,也要多參加社會實踐鍛煉,在實踐中提高自身能力;第三要加強自身心理素質,學會調節自身情緒,塑造健全的人格,鍛煉優良的意志品質,要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生存,提高適應能力,從容面對壓力和挫折;第四要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家長要對宗教理性認識,提高自身素質,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子女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要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多關心孩子,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自然而然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方立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大意義[J].中國民族報,2005,11(22):5-9.
[2] 俞朝卿.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堅持和發展[J].宗教,2009,11(15):22-27.
[3] 單純.達賴現象與世界宗教[J].粵海風,2008,12(5):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