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摘 要:通過加強校內實踐、醫院見習與實習,聘請行業專家參與教學,制定應用型護理人才的培養方案,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護理應用人才。
關鍵詞:教學改革;應用型;護理人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院各種診療儀器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對護理工作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通常我們評價一所醫院整體的醫療水平時,除了看該醫院是否擁有各種現代化診療儀器設備、所開展的檢測項目如何等重要依據,還要看該醫院的護理工作情況如何。畢竟護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護理人員的態度、水平和整體素質尤為重要。在現代醫學中,護理學科的作用和地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 護理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各級疾控中心、醫院等醫療衛生單位都面臨護理人才需求缺口,這種人才需求缺口是多層次的。對于大中型醫院、疾控中心等醫療衛生機構來說需要不同層次的護理工作人員,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院則需要集多種技術、技能于一身的人員,即“一專多能”的人員。因此,大中型醫院、疾控中心等醫療衛生機構需要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護理專科教育主要為縣、鄉、鎮基層醫療機構培養護理實用型人才,為基層醫療機構輸送“下的去、用的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優秀護理人才。
通過調研,由于醫學的快速發展,對護理人員的培養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許多大、中型的醫院,都已經引入護理專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但我省在基層醫院尤其是縣及鄉鎮醫院,護理專業大中專學歷護理人員仍是護理工作的主力軍。他們為當地護理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同時由于他們掌握的知識較為陳舊,他們在為護理事業做貢獻的同時,也制約著護理事業的發展。因此目前基層醫院亟須一批基礎實踐能力強、理論知識夠用、綜合素質高的護理專業應用型人才。這為我們醫學院校專科護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就業市場。此外,中心血站、疾控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及各種形式私立醫院、專科醫院對護理專業專科人才也有著較大的需求。
二、 加強教學改革,培養應用型護理人才
護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的工作的對象是人,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在教學及教學改革中,既要注重“教學”,同時更要注重“育人”,培養集能力、知識、素質于一體的應用型護理人才。
(一)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條件。學校教師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課堂教學具有系統性、邏輯性,但是他們相對缺乏對臨床的實踐和經驗,這樣就不能很好地把實踐和理論相結合,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可以聘請醫院的專家當我們的兼職教師,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派送專業課教師到醫院進行專業課程實踐、進修學習,加強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二) 修訂教學大綱,調整教學計劃
通過對醫院及醫療衛生相關機構進行調研,根據護理專業課程自身特點,遵循“實用、夠用”的原則,調整課程體系,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自編校本教材或參編統編教材,逐步完善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體系。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應用型護理人才教學計劃、培養方案和各主干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優化、精選教學內容,明確各課程教學重、難點,把各學科領域的新進展、新理論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培養學生運用專業技能、知識的能力,注重強化專業技能。通過調整課程,形成更為系統、規范的課程體系;從而把獲取專業知識、提高專業實踐能力有機統一起來。
加大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采用案例教學、場景教學等教學模式,充分體現“教-學-做”合一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 加強實驗實訓室建設,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
在實驗實訓室建設過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及動態發展性原則,通過大量論證,不斷增加和更新實驗實訓設備,健全實驗室各項管理規章制度,為實踐教學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四) 實訓教學、理論教學交替進行
改變傳統的教學安排,實踐教學、理論教學交替進行。第一年以校內的理論課學習為主,在新生剛入校時,安排學生到醫院進行一次見習,以加強學生對本行業的初步認知。第二學年校內理論、實踐、醫院見習交替進行,安排學生到醫院進行見習,使學生及早接觸臨床,并能夠熟悉臨床護理工作的整個過程,為校內核心課程學習打好基礎;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技能訓練,增加綜合實訓練習。第三學年安排學生進醫院進行實習,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職業素養、實踐工作能力。
(五)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堅持“教—學—做”一體化。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探索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模擬教學、場景教學等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環境,把部分課程的課堂從教室搬到實驗實訓室,實現了教、學、做同時進行,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此外,充分發揮校外實訓基地的作用,定期組織學生到醫院、社區進行實踐教學,使學生盡早熟悉職業崗位業務操作流程。通過這些實踐教學環節,把“生產”和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
(六) 加強學生職業道德修養
在學生入學教育、基礎課學習、專業課學習、臨床實習過程中,始終注重加強學生職業道德修養。要從以下幾方面培養:首先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注重培養學生認真細致、規范操作、做好學習筆記的習慣。并要求他們節約耗材,愛護實驗儀器、設備,操作時嚴格按照各儀器、設備的操作流程進行。其次要注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一方面要如實報告實驗結果;另一方面要對異常實驗結果分析原因,一查到底,準確無誤,不能因工作人員一時疏忽或者失誤,對患者造成永久痛苦。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教育學生養成無私奉獻、敬業愛崗的高尚的情操。endprint
三、 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 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
遵循“知識、技能、素質并行”的原則,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根據護理(專科)人才培養目標,制定適合醫學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教學重點、優化教學內容并完善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在專業課程的安排方面,注重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技能的能力。通過進行課程調整,把獲取知識和豐富思維、提高實踐能力相統一,形成更加規范、系統的課程體系。
根據專業特點,改革教學方法。圍繞“學校轉型發展”的改革思路,改革專業理論課教學,課堂教學提倡探索把學生作為教學中心的教學方法,努力改變學與用、教與學脫節的現象,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 培養了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一方面學校專職專業課教師對臨床的一些新技術、新進展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比較薄弱;另一方面行業兼職教師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但在教學方法方面相對不足。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對學生在醫院的實習進行了特殊安排,由專任教師帶學生到醫院實習,與兼職教師一起指導學生的實習,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實習效果,又使專兼職教師在工作中進行了溝通,相互學習,促進了“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建設。
(三) 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通過加強校內實踐、醫院見習與實習,讓學生既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能直接參與臨床實踐,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聘請行業專家參與課程體系改革,指導實踐教學,并定期為學生授課,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學生在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等方面具有顯著收獲,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從職業的特點出發,并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知識水平、情感態度;準確掌握職業崗位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要求,遵循“實用、夠用、能用”的原則,及時引入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使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接軌。
當然,我們對現有的“護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還遠遠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基層醫院的護理工作需求,繼續積極地進行探索,并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多與用人單位溝通,培養能夠適應市級以下基層醫院工作的護理應用型專門人才。這樣畢業生才能夠適應當前的就業現狀,從而使學校培養的“應用型護理人才”能夠真正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做貢獻,成為適應基層衛生事業發展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 陳梅晞,覃泱,曾錦榮,等.內科臨床實習中教學法的改進探討 [J].中國醫藥導報,2012,(02).
[2] 陳淑芳.創新高職辦學模式,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2(06).endprint